科研产出
大网目底拖网网身长度对网具性能的影响
《海洋渔业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拖网模型水池试验,分析比较了我国大网目底拖网网身长度设计参数对网具阻力、网口垂直扩张和能耗系数的影响,并选择网身设计参数的最佳范围。试验结果表明:1)保持大网目底拖网网身前部的网衣结构和尺寸及其他条件不变,网具阻力随身周比(Lb/C)的增加而增大;拖速为2.5~3.0 kn时,网具阻力变化幅度较小;2)当Lb/C为0.10~0.13时,网具阻力几乎不变,而当Lb/C大于0.13时,网具阻力有较明显的增加,适当缩短网身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阻力;3)身周比变化对网口垂直扩张有较明显的影响,Lb/C由0.10增加到0.13时,网口高度逐渐增加,之后高度降低,身周比为0.13时网具获得最佳网口垂直扩张;4)身周比在0.10~0.13之间时,能耗系数最低;5)在高拖速下网身部位对大网目底拖网性能影响较低速下更明显,且网身网目更易张开。本实验结果对于此规格的底拖网在网身长度的设计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BR处理水产养殖废水好氧反硝化菌分离与鉴定
《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利用MBR处理水产养殖废水体系,通过反应器内活性污泥培养驯化富集好氧反硝化菌。60 d后,从完成驯化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纯化、筛选出一株好氧反硝化菌F28。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同源性比对,判断菌株F28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菌株F28的好氧反硝化性测试发现,该菌株能够有效的去除培养液中的硝酸盐,反硝化过程主要发生在对数期,培养24 h后反硝化率在70%以上。菌株F28在处理水产养殖废水时,除氮作用明显,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模拟不同种植密度下四种水生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对氮、磷的去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产养殖中后期(每年9—11月)是水体污染排放最严重的阶段。通过构建池塘循环水养殖湿地,利用水生植物对养殖污水进行净化,是目前国内养殖污水处理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选取四种水生植物(聚草、菹草、金鱼藻和浮萍),在9—11月进行为期7周的人工模拟实验,比较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各种植物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发现,在整个实验阶段,浮萍和聚草的生物量与种植时间、种植密度均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并表现出对总氮和总磷良好的去除效果;金鱼藻和菹草在实验前期也表现出上述现象,但是在实验最后一周,可能由于气温下降较大,开始死亡、破败,由于生物量下降,其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作用也停滞。多因子分析认为,时间对生物量和对总氮、总磷的去除贡献较种植密度和种类两个因子的影响大。研究表明,温度降低造成水生植物死亡势必会影响养殖末期污水处理的能力,聚草因其高净化能力、耐低温,优于其他3种水生植物;过高的种植密度并不会带来明显的净化效果。在人工湿地中选取合适的种植品种,保持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及对过量水生植物的及时收割显得非常重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维生素C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及后代质量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维生素C对半滑舌鳎亲鱼繁殖性能及后代质量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C0.5组)、1.0%(C1.0组)和1.5%(C1.5组)的L-抗坏血酸-2-磷酸酯(作为维生素C添加剂),制成维生素C添加量分别为0.175%、0.350%和0.525%的3种试验饲料。每种试验饲料饲喂3.5龄滑舌鳎雌性亲鱼15尾[(1.15±0.11)kg/尾]和雄性亲鱼20尾[(0.25±0.05)kg/尾],饲喂2个月后人工育苗。结果表明:添加维生素C对半滑舌鳎雌性亲鱼的性腺指数和相对产卵量以及雄性亲鱼的精液浓度没有显著影响(P>0.05),添加0.350%维生素C能显著提高雄性亲鱼的性腺指数(P<0.05)。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上浮卵率和孵化率显著上升(P<0.05),初孵仔鱼畸形率显著下降(P<0.05)。C1.0和C1.5组的卵径、受精率、初孵仔鱼体长以及血清中雌二醇和睾酮含量均显著高于C0.5组(P<0.05),而C1.0与C1.5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1.5组卵中大油球直径显著高于C0.5组(P<0.05)。卵子和上浮卵中维生素C含量随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各试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此外,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亲鱼肝脏、卵巢、精巢和卵子中维生素C含量,提升亲鱼血清、肝脏、卵巢、精巢、卵子和精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相应降低丙二醛含量。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高剂量(0.525%)的维生素C更有利于促进半滑舌鳎亲鱼性激素的合成,改善亲鱼的繁殖性能,提高精卵质量,促进受精卵孵化,减少仔鱼畸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光合细菌对糙海参幼苗培育阶段的影响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受精后24 h孵化出的糙海参(Holothuria scabra)耳状幼体为研究对象,探讨养殖水体不同量光合细菌对糙海参苗期生长、成活、消化道消化酶活性和养殖水体水质变化的影响。试验设4个处理,光合细菌(浓度为1×1011cfu·m L-1)添加量分别是0 m L(组1,对照组)、50 m L(组2)、100 m L(组3)和150 m L(组4),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104尾幼体于室内水泥池(5 m×3 m×1.5 m)中,试验周期为41 d。结果表明,添加光合细菌组的糙海参出苗体质量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组3和组4的体质量和成活率又明显优于组2(P<0.05),组3和组4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光合细菌还能不同程度地影响糙海参苗体消化道蛋白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试验组3种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组3和组4的蛋白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组2(P<0.05),淀粉酶活性在3个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试验第10天后,各试验组氨氮(NH3-N)和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第20天后,各试验组化学需氧量(COD)的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总磷(TP)的差异不大(P>0.05)。表明光合细菌可以促进糙海参幼体的生长,提高消化酶活性和成活率,并改良育苗水体水质。
关键词: 糙海参 光合细菌 体质量 成活率 消化酶活性 水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铜对刀鲚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对肝抗氧化酶活性与组织结构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铜(Cu2+)对刀鲚(Coilia nasus)幼鱼的急性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根据预实验结果,设定0.3、0.54、0.96、1.68和3 mg/L 5个CuSO4浓度梯度进行急性暴露实验,以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为指标,并通过观察肝、鳃组织病理变化来研究Cu2+污染对刀鲚幼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刀鲚幼鱼随Cu2+浓度升高毒性效应逐渐增强,24、48、72和96 h LC50分别为1.087、1.062、1.042和0.96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09 67 mg/L。刀鲚幼鱼暴露24 h之后,各Cu2+浓度处理组(0.1,0.2,0.3 mg/L)CAT活性、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暴露48 h后,各组CAT活性下降,CAT活性均低于对照组,下降幅度与Cu2+质量浓度呈正相关,SOD活性提高显著(P<0.05);暴露72 h后,SOD活性有所下降,SOD活性均低于对照组(P<0.05)。1.68 mg/L和3mg/L的Cu2+浓度对刀鲚幼鱼的鳃和肝都造成严重的损伤,暴露在高浓度组(3 mg/L)中的刀鲚,其鳃上皮细胞肿大变性,鳃小片几乎全部脱落;肝呈黄色,超微结构发现肝细胞明显增大,线粒体空泡化,胞质中出现空泡和大量脂滴,表明Cu2+可诱发刀鲚出现脂肪肝综合征。SOD、CAT活性变化以及鳃、肝结构变化都反映刀鲚幼鱼受伤害的程度,可用作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夏季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的模糊综合评价及来源分析
《海洋环境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2010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长江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Hg、As含量的调查分析,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进行了评价,同时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重金属来源。结果表明:春、夏季各重金属平均含量顺序依次均为Zn>Pb>Cu>As>Cd>Hg;仅在夏季有1个调查站位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水平属于二类,其余各调查站位在春、夏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质量水平均属于一类,整体上,春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小于夏季;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前2个主成分特征值均大于1,方差贡献分别为43.47%、33.31%,重金属分布主要受工业排污与生活污水、沉积物中有机质、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 长江口海域 沉积物 重金属 模糊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条纹锯(Centropristis striata)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异速生长模式
《渔业科学进展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条纹锯仔、稚、幼鱼形态发育的异速生长模式进行研究。对条纹锯(0–80日龄)的可量性状进行测量并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0–80日龄条纹锯全长的生长符合Y=4.529-(9.227×10-5)X3+0.015X2-0.189X(R2=0.994),干重增长符合Y=0.002X3-0.151X2+3.257X-18.232(R2=0.993),其变化曲线呈"J"型增长。多数功能器官具有异速生长的特性,与摄食、运动相关的功能器官的生长拐点相对较早,在拐点之前,相对于全长呈正异速生长,拐点之后相对于全长呈负异速生长或等速生长。口裂、吻长、眼径、胸鳍、尾鳍的生长拐点分别为20、44、32、36、19日龄,其他相关器官的生长拐点相对较晚,头长、头高、腹长、体高的生长拐点分别为56、37、44、60日龄,其中头长相对于全长在拐点之前呈负异速生长,拐点之后呈等速生长。条纹锯部分功能器官的优先发育保证了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早期摄食能力和对敌害的躲避能力的完善,有效地提高了其生存能力。条纹锯异速生长模型的建立,有助于针对性地为其提供适宜条件,从而获得其最适和最大生长效能,为人工繁育和养殖条纹锯提供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烃污染特征
《中国环境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04~2009年丰水期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监测资料,研究了沉积物中石油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情况,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石油烃平均含量为176.25mg/kg,沉积物无石油烃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烃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呈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陆源输送、水动力条件、细颗粒物质的吸附以及絮凝作用是控制石油烃分布的主要因素;调查海域空间分布尺度上可以划分为4个海域,MDS排序分析以及ANOSIM检验均支持了划分结果;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为近岸最大浑浊带最高,其次为近岸区和泥质区,在远岸区则常年存在一个石油烃含量的低值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