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阿魏酸酰腙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病毒活性
《化学研究与应用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天然产物阿魏酸为先导结构,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反式阿魏酸酰腙类化合物,以烟草花叶病毒(TMV)为研究对象,对目标化合物进行抗病毒活性测试.该系列目标化合物结构经IR,1 H NMR,13 C NMR和HRMS确证,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药剂质量浓度为500 mg·L-1时,绝大部分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反式阿魏酸酰腙类化合物对烟草花叶病毒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在其结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结构修饰,有望得到具有较高抗病毒活性的化合物.


不同缓释肥对油菜品种黔油早2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合杂交油菜黔油早2号一次性施肥及撒播的缓释肥种类及经济用量,为该品种大面积轻简化栽培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市售的5种缓释肥料及普通氮磷钾复混肥(CCF)为研究对象,设单施及混施等11个施肥处理,以空白施肥为对照,测定并分析各处理油菜在稻田和旱地环境下叶片叶绿素含量、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筛选最适缓释肥.另以油菜专用缓释复合肥为对照,设3个施肥水平进行最适缓释肥经济用量研究.[结果]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稻田环境下,空白对照、宜施壮油菜专用缓释复合肥(YSZ)、沃夫特缓释掺控肥(WFT)和鲁西硫酸钾控失肥(LX)单施处理的叶片SPAD值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CCF单施及洲际核金刚有机无机控释缓释复合肥(HJG)+CCF、WFT+CCF、LX+CCF混施处理的叶片SPAD值逐步升高;旱地环境下,除HJG单施和WFT+CCF混施处理外,其余各处理叶片SPAD值均呈上升趋势;但两种环境下播种后60、90和120 d时,各处理的SPAD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各处理生物产量,地上部鲜重除旱地播种后60 d外,其他时期处理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地上部干重除稻田播种后90 d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时期处理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播种后90和120 d,不同处理间地下部鲜重差异显著,地下部干重差异均不显著.缓释肥及其施用方式在两种环境下对油菜产量影响显著.其中,稻田LX单施、WFT单施和HJG+CCF混施处理的产量较高,分别达3073.20、2863.05和2791.35 kg/ha;旱地LX+CCF、WFT+CCF和ZS+CCF混施处理的产量较高,分别达3890.25、3713.55和3525.15 kg/ha;综合两种环境,LX单施、WFT+CCF混施和WFT单施处理的产量较高.WFT在高和中等施肥水平下,黔油早2号产量均较同一水平下的其他缓释肥处理高,且环境变异度小.其中,在高施肥水平下,较对照YSZ处理增产150.15 kg/ha,增幅8.57%;较LX处理增产169.35 kg/ha,增幅9.77%.2016—2018年分别实施的2.67和37.33 ha一次性施肥撒播示范结果显示,WFT用量为750 kg/ha时,黔油早2号平均产量分别达2554.20和2350.20 kg/ha.[结论]在贵州省金沙县及具有相似气候及土壤条件的地区,黔油早2号一次性施肥撒播栽培最适合的缓释肥为沃夫特缓释掺控肥(N-P2O5-K2O=22-10-10),施用量约为767.10 kg/ha.


贵州不同生境油茶林传粉昆虫的多样性及其优势种的访花行为
《西南农业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为科学保护和利用传粉昆虫资源,提高贵州油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踏查、定点观察、标准样株全天观察及彩色盘诱集等方法相结合,于2015-2017年连续3年对贵州低热地区、石漠化地区和高寒山区3类生境类型下油茶传粉昆虫的种类、多度与丰度、访花行为及其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贵州油茶林传粉昆虫由膜翅目(Hymenoptera)、双翅目(Diptera)、鳞翅目(Lepido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4个目组成,其中,膜翅目昆虫占绝对优势.油茶地蜂(Andrena camellia Wu)、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和墨胸胡蜂(Vespa velutina nigrithorax Buysson)为贵州油茶主要的传粉昆虫;油茶地蜂为低热地区油茶的优势传粉昆虫,中华蜜蜂为高寒山区油茶的优势传粉昆虫,其数量变化随气候、油茶林下土地利用方式以及油茶田间管理方法变化而变化.[结论]贵州油茶生产中,应结合传粉昆虫资源保护,补充种植蜜源或适量保留林下开花植物,为地蜂、胡蜂和蜜蜂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以增加油茶林传粉昆虫多样性,提高油茶授粉率.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中基因型及处理条件对成苗的影响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效率,研究了基因型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胚产量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的影响,以及小孢子振荡培养过程中光照与后期低温处理对胚状体一次成苗率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对小孢子培养胚产量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影响较大,D 393的胚产量和自然加倍率很高,分别高达119.87胚·蕾-1和79.87%,D 393的自然加倍率是D 524的2~3倍;光照对一次成苗率和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没有影响,4℃低温处理15 d能提高小孢子一次成苗率0.8~3倍.本研究获得了一个胚产量和自然加倍率都很高的甘蓝型油菜DH系D 393;综合考虑一次成苗率和加倍效率,在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进程中振荡培养阶段可能不需要光照,而在转入B 5固体培养基前应该对胚状体进行适当低温和时长的处理,可提高小孢子培养效率.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小孢子培养 低温处理 一次成苗率 自然加倍率


杂种优势的数量遗传学理论及其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玉米科学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杂种优势现象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商业化育种实践中,不同群体(系)之间杂交第一代往往表现出杂种优势,这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基础仍然停留在假说阶段,主要包括显性假说、超显性假说以及上位性、杂种优势基因、等位基因特异性表达等理论解释.在综述不同杂种优势假说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选育实践,阐述HF1=Σdy2的实用性,讨论并探讨杂种优势形成的双亲基因频率差异互补理论,提出玉米自交系、杂交种选育的群间选系组配观点.此外,还讨论了一些改良和创新杂种优势类群的玉米育种实践.


土壤微生物对异噁草酮连续施用的响应
《生物技术通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实验研究了温室条件下,连续两年施用异噁草酮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N转化功能微生物的响应.第二次施药后第7天、15天、30天、60天和90天采集土壤,测定异噁草酮残留量和相关微生物指标.研究结果显示异噁草酮降解半衰期为17.4 d.施药后第15天细菌拷贝数降低,Alpha多样性增加;真菌拷贝数在第15天和60天显著降低,Alpha多样性在第7天和第90天显著降低.主成分分析(PCoA)显示,整个培养期间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显著改变.分子生态网络分析表明,异噁草酮增加分子生态网络中节点数、连接数、平均度和平均路径长度,显著改变模块枢纽与联络者.FAPROTAX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异噁草酮主要降低反硝化作用.
关键词: 异噁草酮 土壤微生物 群落结构 分子生态学网络 功能预测


甘薯近缘野生种Ipomoea trifida(4 x)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染色体常规压片法,对甘薯近缘野生种Ipomoeatrifida(4 x)的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薯近缘野生种Ipomoeatrifida(4 x)的染色体数目为2 n=4 x=56,相对长度介于(23±6.93)~(26±5.96)之间,臂比范围介于(1.20±0.36)~(3.64±0.36)之间,核型不对称系数为58.22%,核型分类属3 A型,其核型公式为:2 n=4 x=56=6m+4sm+1st+3t.染色体主要由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


高产优质紫苏新品种贵苏3号的选育及稳定性分析
《种子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选育适宜贵州山区种植的优质高产紫苏新品种,以贵州地方紫苏资源为基础材料,应用传统的系谱选育方法从贵州贞丰紫苏地方品种珉峪紫苏中鉴定选择优良单株和优良株系,通过连续多代定向选择获得性状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优质高产品系材料,并在贵州不同生态区域开展联合鉴定试验及品质筛选,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的紫苏新品种(系)贵苏3号.2017—2018年在贵州省不同生态区域开展紫苏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结果表明,贵苏3号的丰产效应值分别为0.8936、0.4175,稳定性方差分别为0.0480、0.0530,是所有参试品种中丰产性、稳定性最好的品种.贵苏3号在该试验中的最高产量为154.74 kg·(667 m2)-1,平均产量为121.52 kg·(667 m2)-1,比对照增产22.55%,a-亚麻酸含量为66.20%,油酸含量为12.40%,亚油酸含量为11.40%,含油量为43.39%,蛋白质含量为27.90%.贵州丰富的紫苏地方种质资源为紫苏新品种的选育利用及优异种质的挖掘创新奠定了材料基础.


鸟王茶优良品系NW32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分子植物育种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鸟王茶是贵州省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近年来其种植规模逐渐扩大.为了更好地研究鸟王茶优质品质的稳定遗传、大量增殖以及快速繁殖,本研究以鸟王茶NW32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外植体的灭菌条件、腋芽萌发与增殖诱导以及壮苗与生根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炼苗及移栽的最佳处理条件.结果 表明:(1)75%酒精浸泡60 s,0.1%升汞浸泡13 min为最佳灭菌处理条件,该处理下污染率10.00%较低、成活率86.36%较高、并且死亡率1.21%较低.(2) MS+2.0 mg/L 6-BA+0.8 mg/L IBA+1.0 mg/L GA3为腋芽萌发最佳培养基,其诱导率高达95.56%.(3) MS+3.0 mg/L 6-BA+0.2 mg/L IBA+1.0 mg/L GA3为最佳增殖培养基,增值系数6.59为最高.(4) MS+2.0 mg/L 6-BA+0.8 mg/L IBA为最佳壮苗培养基,株高差为2.38 cm.(5) 50.0 mg/L IBA无菌溶液浸泡5 min,接种至1/2MS+1.5 mg/L IBA为最佳生根培养基,生根率高达100.00%.(6)以自然光照室温炼苗5d,以V营养土:V珍珠岩:V蛭石=2:1:1为基质为最佳炼苗及移栽条件,其成活率高达90.00%.本研究获得了一套鸟王茶NW32完整的组培快繁体系,为鸟王茶工厂化育苗与规模化种植提供技术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