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5840条记录
2010年国家(南方区)甘薯品种区域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薯品种区域化试验是品种繁育推广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对南方薯区内8个区试点提供的2010年国家甘薯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进行汇总,并对其中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进行联合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品种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表现较好的品种有广薯205和桂粉3号。

关键词: 甘薯 品种 区试 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鼠疫研究进展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全球已报道160多种哺乳动物在自然界感染鼠疫,主要是啮齿目和兔形目的动物,还包括食肉、有蹄类和食虫动物及鸟类等染疫。中国发现染疫的宿主动物有80多种,自然染疫的节肢动物有62种,其中蚤目3总科6科22属52种,蜱螨亚纲2科6属8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10年广东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以国内外花生产业发展现状为背景,对2010年广东花生生产、区域分布、出口、产业供需及科技现状与导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以期为促进广东花生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花生 产业经济 发展现状 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迟熟杂交稻组合五丰优2168高产制种技术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五丰优2168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利用自选的野败型籼稻不育系五丰A,与自选广恢2168组配的中迟熟杂交稻新组合,2008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亲本的特征特性,其高产优质制种技术包括选择优良的制种基地,合理安排抽穗时间;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帯蘖壮秧;合理插植,科学管理肥水,及时防治病虫害,培育高产苗架结构;适施"九二○",创造良好的异交态势;巧妙赶粉,提高异交结实率;及时除杂,加强管理,确保种子质量。

关键词: 杂交稻 五丰优2168 特征特性 制种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山竹的食用药用价值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广东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山竹是一种典型的热带优稀水果,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已开始引种山竹,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就山竹的生长习性、食用、药用及加工利用现状和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山竹 药用 食用 加工 综合利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荔枝管理技术在马达加斯加的应用效果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011

摘要:文章介绍了国内较先进的荔枝栽培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在马达加斯加的应用,通过在当地生产上建立起有相当规模的示范基地,开展年周期管理工作和相关管理技术示范,总结出适合当地气候与环境的荔枝生产高效低耗有机新技术及其标准化规程,已可显著降低荔枝的生产成本,增加产量,确保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增加果农的直接收益.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马达加斯加荔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进两国农业领域进一步的合作,以及提高我国荔枝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 马达加斯加 荔枝 管理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州地区四季叶菜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

中国农学通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南亚热带地区四季叶菜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利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广州地区4个市区16个规模化菜场杂草群落进行季节动态调查。结果表明:春季杂草群落结构以腋花蓼(Polygonum plebeium)+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光头稗(Echinochloa colonum)为主;夏季以马齿苋+碎米莎草(Cyperus iria)+凹头苋(Amaranthus lividus)为主;秋季以马齿苋+酸模叶蓼(Polygonum lapathifolium)+凹头苋为主;冬季以腋花蓼+碎米荠(Cardamine hirsuta)+酸模叶蓼为主。运用改进的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四季优势杂草生态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种优势杂草生态位总宽度大部分在0.50以上,其中生态位总宽度大于1.00的有马齿苋(1.22)、腋花蓼(1.15)、酸模叶蓼(1.08)。夏季生态位重叠指数达到0.50的最多,秋季则最少。生态位重叠指数最大的3组杂草分别为春季的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0.87),夏季的马齿苋和凹头苋(0.82)以及马齿苋和牛筋草(0.80)。

关键词: 叶菜田 杂草 生态位 广州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几种药剂对三化螟室内与田间防治效果研究

现代农药 2011

摘要: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20%氯虫苯甲酰胺SC等10种药剂对水稻三化螟的药效,并在此基础上,选取6种防效较好的药剂进行大田试验,研究田间防治效果、施药次数对三化螟控制作用以及评价这些药剂对稻田生态系统内其它生物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三化螟防效最好,不会造成褐飞虱的猖獗发生和严重杀伤天敌;58%噻嗪.杀虫单WP对三化螟和稻褐飞虱都具有较好防效,但是对天敌有较大杀伤作用;8%三唑磷EC和14.5%吡虫.杀虫单ME对三化螟具有一定防效,但是造成褐飞虱的猖獗发生。所有6种药剂施药1次均不能有效防治三化螟,而施药2次20%氯虫苯甲酰胺SC等4种药剂对三化螟具有明显控制作用。

关键词: 水稻三化螟 防治药剂 筛选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菜蛾血淋巴对玫烟色棒束孢入侵的生理防御反应

昆虫学报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讨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血淋巴对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的防御机制,利用吉姆萨染色法在光镜下观察了小菜蛾4龄幼虫血细胞感染不同致病力玫烟色棒束孢后的免疫反应。结果表明:玫烟色棒束孢的入侵可导致小菜蛾血细胞数量发生改变,表现为入侵初期血细胞总数增加,不同类型血细胞比例改变等。体表接种后8-45h,高致病力菌株PFCF-001处理的幼虫血细胞总数在24h出现最高值6250个/mm3,而低致病力菌株PFCF-D58处理在36h达到最高值3000个/mm3,比高致病力菌株处理滞后12h。不同菌株处理下虫体参与防御反应的主要血细胞类型为浆血细胞和粒血细胞。小菜蛾幼虫血细胞在感菌初期能够产生粘附、吞噬、包被及形成结节等一系列防卫反应,但最终无法抵挡高致病力菌株PFCF-001的侵染。结果说明小菜蛾幼虫血淋巴对玫烟色棒束孢的防御反应只有短暂的抑制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清除、消灭玫烟色棒束孢。

关键词: 玫烟色棒束孢 小菜蛾 血淋巴 生理防御反应 致病菌株

不同品种桑椹糖酸组分分析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11

摘要:分析了不同品种桑椹的糖酸组分。以33个品种桑椹的果实为试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相关性分析采用相关系数法,聚类分析采用快速聚类法。结果表明,果糖和葡萄糖是桑椹的主要糖类,同一品种二者含量相当,品种之间存在差异,没有发现桑椹中含有蔗糖。所有桑椹品种含有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草酸、丙酸和富马酸,绝大部分品种含有酒石酸,部分桑椹品种含有丙酮酸,柠檬酸、苹果酸和琥珀酸是桑椹中含量较高的3种有机酸,柠檬酸质量分数为41.30%~68.80%。总酸与柠檬酸、苹果酸和琥珀酸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3个品种桑椹可分成五大类群,分别由10,1,5,7,10桑椹品种组成。

关键词: 桑椹 糖组分 酸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