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菌剂组合处理猪场沼液试验效果评价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规模化猪场沼液的深度净化处理是养殖污水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必由之路。选取4种厌氧菌剂(a、b、c、d)和2种好氧菌剂(e、f),比较研究不同菌剂组合对猪场沼液的净化效果,旨在研制适合处理猪场沼液的菌剂组合,为养殖废水资源化循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0个菌剂组合对猪场沼液均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能够较好地去除沼液BOD5、氨氮、总磷、粪大肠菌群,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99.3%、98.7%、64.0%、99.9%。综合评估,菌剂组合3、4、5优于其他菌剂组合。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增产效果与经济效益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验证水稻精量栽培在广东省的示范效果,选择3个示范片以常规栽培作对照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精量栽培平均每667m2产量为509.75kg,比对照增产37.53kg,增产率7.95%;精量栽培比对照节水25.40%,节氮8.24%;精量栽培每667m2产值为1121.45元,比对照增加收益82.57元,增加收益率7.95%;精量栽培每667m2成本为570.52元,比对照节本29.52元,节本率4.92%;精量栽培每667m2纯收益为550.93元,比对照增加纯收益112.09元,增加纯收益率25.54%。因此,水稻精量栽培增收节支效果显著。


“三控”施肥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两系杂交稻品种粤杂889为材料,设置"三控"施肥法和习惯施肥法2种处理,进行了早、晚两季试验,研究了"三控"施肥技术下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法相比,三控施肥法在减少氮肥10%的情况下增产6%~8%,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控施肥法具有明显的物质生产优势,其总干物质量比习惯施肥法高3.8%~11.0%。三控施肥法的中、后期叶绿素含量高,但叶面积指数相差不大。三控施肥法的成穗率高,其最高茎蘖数比习惯施肥法减少5.9%~10.6%,但有效穗反而高于习惯施肥法,成穗率比习惯施肥法高5.5~11.8个百分点。与习惯施肥法相比,三控施肥法在前期(幼穗分化前)的吸氮量低,但中、后期的吸氮量和全生育期总吸氮量明显高于习惯施肥法。三控施肥法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习惯施肥法。
关键词: 水稻 三控施肥技术 产量 生长发育 氮素吸收 氮肥利用率


不同表达条件对Eimeria tenella丙二酰单酰辅酶A:ACP转移酶活性的影响
《畜牧兽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原核表达载体、不同表达温度对重组表达Eimeria tenella丙二酸单酰辅酶A:ACP转移酶活性的影响,以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的E.tenellaⅡ型脂肪酸合成代谢途径中的丙二酰单酰辅酶A:ACP转移酶(Et-MCAT)编码序列为基础,分别设计引物扩增完整ORF,采取截除信号肽而保留转导肽以及切除信号肽和转导肽的不同策略,选择pMAL-c2x、pET-32a(+)和pProExHTa3种不同表达载体分别构建重组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seta(DE3)后,在不同条件下诱导表达,利用酮戊二酸脱氢酶(KDH)偶联系统测定表达产物的酶活性,以评价不同表达策略对表达效果和表达产物活性的影响。表达水平和酶活性分析结果显示,惟切除信号肽和转导肽后的功能蛋白编码区能表达,Rosseta(DE3)/pMAL-c2x-mcat体系的可溶性表达量高于Rosseta(DE3)/pET-32a(+)-mcat,但二者表达产物的酶活性相似,且均随着诱导温度的降低其可溶性蛋白表达量增加。但Rosseta(DE3)/pProExHTa-mcat体系仅能表达不溶性蛋白,且复性后无酶活性,改变诱导温度对表达效果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表达载体和诱导温度对大肠杆菌所表达EtMCAT的活性及其表达形式有显著影响,其中融合标签和表达温度可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包涵体表达的重组酶即使复性处理仍难达到酶活性分析的要求。
关键词: 柔嫩艾美耳球虫 丙二酰单酰辅酶A:ACP转移酶 表达载体 酶活性


我国水稻氮肥利用现状及对策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建国以来,我国水稻总产和单产都取得了大幅的提高,同时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但氮肥利用率一直较低,氮肥损失严重,并由此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氮肥施入稻田主要以淋洗、硝化-反硝化、径流和挥发等途径流失,通过氮高效水稻育种、新型氮肥的研发与应用、氮肥运筹等技术措施,能显著的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


0~21和22~42日龄黄羽肉鸡可消化蛋氨酸需要量的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试验一和试验二分别选用1日龄和22日龄岭南黄鸡各2 000只和1 600只,按性别和体重分成10处理组(公、母鸡各5组),每组4重复栏,每栏50(试验一)和40只鸡(试验二)。2个试验均采用5(饲粮蛋氨酸水平)×2(性别)两因子试验设计,试验一和二分别设0.35%、0.40%、0.45%、0.50%和0.55%以及0.30%、0.35%、0.40%、0.45%和0.50%5个饲粮蛋氨酸水平。结果表明:随着饲粮蛋氨酸水平提高,0~21日龄和22~42日龄公、母鸡每日总蛋氨酸摄入量和真可消化蛋氨酸摄入量呈线性或二次曲线升高(P<0.05);0~21日龄公、母鸡的日增重呈二次曲线升高(P<0.05),0~21日龄和22~42日龄公、母鸡的饲料增重比呈二次曲线降低(P<0.05或0.1)。可见,在基础饲粮中添加适量蛋氨酸改善了黄羽肉鸡的生产性能。根据二次回归模型估测黄羽肉鸡获得最佳生产性能95%处的总蛋氨酸需要量和真可消化蛋氨酸需要量,0~21日龄母鸡为0.433%~0.435%和0.404%~0.406%,公鸡为0.445%~0.454%和0.416%~0.425%,22~42日龄母鸡为0.463%和0.437%,公鸡为0.375%和0.349%。


15%科绿乳油的研制及其对荔枝蒂蛀虫的防效评价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联合毒力测定和室内毒效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和毒死蜱以百分含量3.5∶11.5的配比混合时共毒系数最大,增效作用最明显,毒效最高。按此比例混配而成的"15%高效氯氰菊酯·毒死蜱乳油"混剂(科绿),兑水1500倍和1000倍喷雾防治果期后期荔枝蒂蛀虫,喷施3次,隔7d喷1次,最后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59%和93.73%,明显高于常规药剂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的防效。该混配剂对荔枝安全,杀虫谱广,能兼治荔枝蝽、尺蛾、毒蛾和卷叶蛾等多种荔枝害虫,是目前防治荔枝蒂蛀虫最好的药剂之一。


IFN-γ研究进展及其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畜牧兽医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γ-干扰素(interferon gamma,IFN-γ)是干扰素的一种,又称为Ⅱ型干扰素或免疫干扰素,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和NK细胞产生。IFN-γ是动物机体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是主要的巨噬细胞活化因子(macrophage activating factor,MAF),具有强大的免疫调节作用和抗病毒、抗肿瘤作用。目前,干扰素基因工程和基因治疗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已被应用于人类疾病临床治疗和动物疾病防控研究。作者就IFN-γ的基本特征、生物学活性、检测及其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中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


弱感光型杂交水稻组合元丰优998选育
《三明农业科技 》 2010
摘要:元丰优998是三明市农科所育成的三系不育系元丰A与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恢复系广恢998配制的高产抗病弱感光型杂交水稻新品种。元丰A是利用引进福建省农科院水稻所常规优质稻206(206系白珍龙/海竹//特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