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中稻“3414”施肥法肥料效应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研究了配方施肥对水稻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施用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配方施肥处理水稻的各农艺性状和产量均有所提高;14个处理中以N2P1K2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每667 m2产量为424.90 kg;二次回归分析得出每667 m2最佳施肥量为氮肥11.11 kg、磷肥2.40 kg、钾肥5.58 kg;经济效益以N2P1K2处理最好,单位纯收入也最好,说明高钾水平相对有较高的收入,但成本较高;在大田生产上,推荐N1P2K2、N2P2K2、N1P1K2、N2P1K14个处理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茄子良种繁育技术规程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选地及隔离要求,育苗、定植、大田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栽培措施,以及除杂去劣、父本花粉采集、母本去雄和授粉,种果的选留与采收标准、采后处理等保证种子纯度和发芽率的技术要求等多个方面,详细描述了包括亲本种子繁育、杂交一代种子生产以及种子质量检验要求在内的茄子良种繁育技术规程,为茄子的良种生产提供技术规范,以确保生产的杂交一代种子的质量达到国家一级良种标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体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及不同家蚕品种间的含量差异
《蚕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高效提取家蚕幼虫体内的黄酮类化合物及筛选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家蚕品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采用NaNO2-Al(NO3)3-NaOH比色法测定分析16个黄血蚕品种和3个普通白血蚕品种幼虫体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家蚕幼虫粉经超声波预处理20 min后以80%乙醇溶解,当原料质量浓度为25 g/L,在60℃水浴中提取6 h的效果较佳,提取蚕体总黄酮的质量比达到0.473 mg/g。黄血蚕品种幼虫体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极显著高于普通白血蚕品种,两类品种样品中的总黄酮平均质量比分别为0.560、0.513 mg/g。在16个黄血蚕品种中,以来源于东南亚地区的二化性品种幼虫体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是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家蚕品种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锦鲤疱疹病毒囊膜蛋白ORF132的克隆及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提取感染锦鲤疱疹病毒(KHV)的锦鲤(Cyprinus carpio koi)肾脏组织DNA,通过PCR扩增了KHV ORF132基因。该基因全长513 bp,所编码的蛋白包含170个氨基酸,分子量18.5 ku,等电点8.11,有信号肽以及2个潜在的O糖基化位点。应用DNA Star程序,通过综合分析二级结构柔性区、蛋白的亲水性、表面可能性、抗原性指数,预测KHV ORF132蛋白主要B细胞表位区段位于Leu40~Ala45、Asn53~Pro66、Arg97~Thr118、Ala125~Pro136、Glu140~Arg145、Asn160~Arg170。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钾氮营养对香蕉抽蕾和产量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高州市香蕉主产区,研究了氮、钾营养对香蕉抽蕾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缺氮对香蕉抽蕾、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更甚于缺钾。(2)在K2O 610.5 kg/hm2基础上,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香蕉抽蕾率呈现提高的趋势。在K2O 610.5 kg/hm2基础上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及在N 555.0 kg/hm2基础上随着施钾量的提高,香蕉产量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规律。(3)在高州市香蕉产区,为获得第一年产蕉40 t/hm2左右的高产,适宜施肥量为N 567~630、P2O5 166~214、K2O 713~784 kg/hm2。氮、钾肥最佳配比N∶K2O为1∶1.25~1.26。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原种狮头鹅反季节繁育技术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狮头鹅是目前国内外最大型的肉用鹅品种之一。对狮头鹅的反季节繁殖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讨,包括了免疫程序、光照控制、人工换羽、饲料营养和人工强制换羽等,以期为保障全年生产与供应,提高农民收益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蚕蛹壳几丁质降解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产酶条件优化
《安徽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对产几丁质酶菌株发酵产酶活性工艺进行优化。[方法]将筛选得到的1株产几丁质酶菌株G-254进行驯化培养,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了不同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对菌株产酶活的影响;进行响应面试验,以菌株发酵所产酶活为响应值,确定最佳的发酵产酶工艺条件。[结果]菌株G-254发酵产几丁质酶最佳发酵条件为,葡萄糖8%,牛肉膏料5%,硫酸镁0.07%,在此条件下获得的几丁质酶活为6.86 U。[结论]提高了菌株发酵产几丁质酶酶活,为后续工业化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未来五年我国荔枝植保研究的思考
《中国热带农业 》 2011
摘要:本文基于2009年国家荔枝产业技术体系对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及四川6省区主要荔枝产区300多户荔农所进行的实地调查问卷、作者参加荔枝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部热作病虫害疫情检测与防控项目工作所了解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荔枝的植保现状,同时结合荔枝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未来5年我国荔枝植保研究的基本内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州市水稻主导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分析
《中国稻米 》 2011
摘要: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病圃鉴定的方法,评价了广州市近年的水稻主导品种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参试11个品种对稻瘟病抗病的有7个,占63.6%。其中,高抗的2个,占18.2%;抗的3个,占27.3%;中抗的2个,占18.2%;感病(中感)的4个,占36.4%。对白叶枯病优势致病菌系Ⅳ型菌的抗性,表现抗、中抗、中感、感和高感5个类型。抗的1个,占9.1%;中抗的3个,占27.3%;中感的5个,占45.5%;感病的1个,占9.1%;高感的1个,占9.1%;所有参试品种不抗强毒菌系Ⅴ型菌。对白叶枯病Ⅳ型菌和稻瘟病双抗的品种有黄华占、粤晶丝苗2号和丰秀占3个,占27.3%。广州市水稻生产主导品种对主要病害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总体抗性比较好,这些品种在广州稻区推广种植能较有效地抵御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发生流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