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棚栽铁皮石斛的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华南等亚热带地区,大棚种植的铁皮石斛因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苗床小气候环境下,极易遭受各种病害的侵染。介绍了影响棚栽铁皮石斛产量、质量和种植效益的主要病害(炭疽病、茎腐病、疫病、软腐病等)及其防治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氧化应激对畜禽肉品质的影响研究综述
《广东饲料 》 2011
摘要:目前的研究显示,各种应激因子和饲料的氧化酸败均会造成畜禽机体内的氧化应激,导致畜禽肉品质下降。本文综述了动物机体内活性氧系列的产生及其反应系统,畜禽肌肉和肉品中的脂质和蛋白质氧化,氧化应激对畜禽肉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携带耶尔森强毒力岛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对雏鸭的致病性试验
《动物医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105株动物源携带耶尔森强毒力岛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状况和致病性,分别对各分离菌进行28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并选择不同毒力基因型的10株大肠埃希菌进行雏鸭的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四环素、多西环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链霉素耐药性较高,耐药率均在80%以上;敏感率在80%以上的药物有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阿米卡星、头孢西丁、氨曲南、头孢曲松、奈替米星;其他药物均显示较高的耐药率;105株大肠埃希菌中有87种耐药谱。10株大肠埃希菌对雏鸭的致病性均很强,且同样的基因型表现出的致病特性不一致。结果说明大肠埃希菌分离菌株耐药性严重和致病性强,提示防治大肠埃希菌病的重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饲粮蛋氨酸水平对43~63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羽毛蛋白质沉积和肉质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蛋氨酸对43~63日龄黄羽肉鸡生长性能、胴体品质、胴体和羽毛蛋白质沉积以及肉质的影响,并根据二次回归模型估测其蛋氨酸需要量。选用43日龄岭南黄鸡1 600只,按性别和体重分成10组(公母各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采用5×2(饲粮蛋氨酸水平×性别)两因子试验设计,饲粮蛋氨酸水平分别为0.25%、0.30%、0.35%、0.40%和0.45%。结果表明,随着饲粮蛋氨酸水平提高,公、母鸡每日总蛋氨酸和真可消化蛋氨酸摄入量呈线性或二次曲线升高(P<0.05),公鸡料重比呈二次曲线降低(P<0.05),公、母鸡全净膛率呈先升后降二次曲线变化(P<0.05),胸肌率呈二次曲线升高(P<0.05或P<0.10)。0.40%和0.45%蛋氨酸水平组公鸡屠宰率低于0.25%和0.35%蛋氨酸水平组,0.30%和0.45%蛋氨酸水平组公鸡腹脂率和腹脂重低于0.25%蛋氨酸水平组(P<0.05)。与0.25%蛋氨酸水平组相比,0.35%、0.40%或0.45%蛋氨酸水平组显著提高母鸡羽毛中干物质含量和蛋白质沉积、胴体蛋白质含量或羽毛蛋白质含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适量添加蛋氨酸提高了黄羽肉鸡饲料利用率,改善了胴体品质,促进了母鸡羽毛蛋白质沉积,但添加量过高会对胴体品质产生不利影响。估测43~63日龄母鸡获得最大全净膛率和胸肌率95%处的总蛋氨酸需要量为0.269%和0.330%,可消化蛋氨酸需要量为0.246%和0.307%;公鸡获得最低料重比、最大全净膛率和胸肌率95%处的总蛋氨酸需要量为0.353%、0.289%和0.313%,可消化蛋氨酸需要量为0.330%、0.266%和0.290%。
关键词: 蛋氨酸 黄羽肉鸡 生长 胴体品质 蛋白质沉积 肉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品种粤油13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粤油13是广东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经过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多抗花生新品种。对粤油13进行系谱分析,并利用SSR标记分析其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系谱分析结果与SSR亲缘关系分析结果高度吻合,说明SSR可有效鉴定花生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杂交水稻‘天优998’营养特性和施肥效应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水稻‘天优998’进行了营养特性和施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为N157.5kg/hm2、K2O75kg/hm2时产量最大;该品种对钾肥的需求量最大,对氮、磷和钾的带走量为1:0.55:2.68;与钾肥相比氮肥对‘天优998’的产量和农艺性状影响较大,是决定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关键养分因子;‘天优998’对大量元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对锌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后期,而对其他中微量元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中期。研究结果对‘天优998’的科学施肥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东油茶品种资源现状及育种方向
《广东农业科学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广东是我国油茶原产中心之一,油茶品种资源丰富,其栽培利用已有2 300多年的历史。油茶地方品种资源在粤北、粤西、粤东18个县(市)均有分布,油茶种类有红花、白花、黄花三个类型。树型包括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叶形有大叶和中小叶;果型有特大果型、大果型、中果型和小果型。我省较著名的油茶品种有高州大果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大白山茶、窄叶短柱茶、香花糙果茶等10多个品种类型。生产栽培以有性品种为主,约占90%,引进品种主要有广西软枝油茶、湖南油茶和江西油茶等。目前广东油茶栽培面积仅10万hm2,年产茶籽3万t,占全国总产的3%,居全国第6位。制约因素主要是优良品种和丰产栽培技术的匮乏。挖掘地方优势品种资源和引进选育高产、高油、高抗油茶良种并普及无性系品种是广东油茶品种选育和生产发展的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顶复门原虫与细菌Ⅱ型丙二酰单酰辅酶A:ACP转酰基酶研究进展
《动物医学进展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部分顶复门原虫与人畜重要寄生虫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由于各类药物在寄生虫与细菌病防治中的广泛应用,甚至是滥用,造成了这类寄生虫与细菌的严重抗药性,急需一些新型抗感染性药物的出现。由于在一些顶复门原虫与细菌中广泛存在的Ⅱ型脂肪酸代谢途径在其脊椎动物宿主中并不存在,而丙二酰单酰辅酶A:ACP转酰基酶(malonyl-CoA:ACP transacylase,MCAT)是由mcat基因编码的一种巯基酶,负责在起始步骤把丙二酰基团从丙二酰单酰CoA上的硫酯连接部位转移到ACP的磷酸泛酰巯基乙胺臂上而形成丙二酰单酰ACP,对于顶复门原虫和细菌的脂肪酸合成代谢至关重要,成为研究开发药物的理想靶位。文章对ACP转酰基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顶复门原虫 细菌 丙二酰单酰辅酶A:ACP转酰基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