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畜禽健康养殖关键环节的控制措施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动物性食品的需求,畜禽养殖广泛采用了定向育种、集约化饲养、使用各种添加剂等措施,使动物的免疫力、抗病力降低,在严重影响动物健康的同时,也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因此提倡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为主要内涵的健康养殖模式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介绍了畜禽健康养殖的环境及设施、设备要求,投入品的要求,过程管理及废弃物的合理消纳与处理的必要性,以期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健康养殖模式。


不同灵芝菌株产量比较试验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日平、TZ、泰山等28个灵芝菌株子实体的生长特性、产量和转化率的分析比较,筛选出TZ、日平、信州、信中等高产优良菌株,其转化率均达到50%以上,子实体丛生,出芝整齐,产量稳定,后续生长力强;美灵、合立适合早产栽培,菌丝长速快,开袋仅22d即可采收,子实体单生,半圆形,菌盖大,出芝整齐。生产者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品种。


施肥对甜玉米物质形成累积特征影响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秋播(2007年)和春播(2008年)甜玉米(粤甜9号)物质形成累积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从苗期开始,甜玉米各主要生育期的物质形成累积都保持较高的速率;从拔节开始至抽雄,吐丝开始至成熟收获期间出现两个高峰。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素供应是提高植株物质形成累积和获取高产的主导因素。施氮分别增加了秋播和春播甜玉米成熟期干物量445%和142.9%;商品产量627%和193%。春播N、P2O5、K2O最佳经济施用量分别为373.8 kg/hm2、68.1 kg/hm2和230.8 kg/hm2;秋播甜玉米最佳经济施氮量为N 371.4kg/hm2,磷、钾肥虽未获显著增产效果,生产上可参考春播结果施用磷、钾肥料,以保证养分的收支平衡。施氮可显著提高了甜玉米的单苞鲜重和子粒率,增加鲜子粒维生素C含量;而施用磷、钾肥则趋于提高子粒的可溶性糖含量。春播的生育期较秋播延长了12 d,但各处理收获期的干物量和商品产量平均分别降低41.5%和26.0%,反映了季节性变化对甜玉米生长发育的显著影响。


推广小蚕共育 促产业持续发展
《广东蚕业 》 2010
摘要:种桑养蚕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在粤北的翁源县亦有悠久的种桑养蚕历史。据《翁源县誌》记载:翁源县在明嘉靖36年(1557年)就有农民养蚕,距今447年。数百年来,种桑养蚕事业在翁源县均以零星生产为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广东信达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组建以来,公司大力推进茧丝产业化建设,致力构筑


铁皮石斛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差异与相关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不同来源的铁皮石斛种质资源中选取2~3年生、具有代表性的植株83丛,对其10个表型性状进行了差异性评价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铁皮石斛种质资源的表型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其茎长、茎节数、节距、茎粗、叶片长度和叶片宽度的变幅分别为5.0~30.3cm、7.5~27个、0.44~1.75cm、2.44~6.84mm、2.3~6.9cm、0.7~1.97cm,叶形指数变幅为2.3~4.9,叶面积变幅为2.0~11cm2;各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CV)在18.8%~44.0%之间。各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较为复杂,在铁皮石斛资源筛选与遗传改良时,应根据育种目标对表型性状进行合理的选择。


菜心土壤速效磷丰缺指标及合理施磷量研究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广东赤红壤地区不同土壤磷含量的菜园土进行菜心磷肥田间试验.根据18个试点的试验结果,提出了质地为中壤土的菜园种植菜心的土壤速效磷丰缺指标,菜心产量与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抛物线相关.施磷肥增产显著的菜田占68%,增产率为28%~51%;适宜的土壤速效磷(P)为54.6~87.8 mg.kg-1;低于此范围应补充磷肥,超过此范围应控制施磷肥.不同磷肥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菜心产量与施磷肥量呈抛物线相关,在低、中、高肥力水平的菜园土种植菜心,要求菜心产量达到6 441~6 515、6 542~6 693和6 880~7 189 kg.hm-2时,推荐磷肥(P2O5)用量分别为50.0~76.5、50.0~72.6和50.0~64.1 kg.hm-2.


饲料中不同形式的铜及添加量对凡纳滨对虾(Paneaus vannamei)生长性能、血清铜蓝蛋白和生长激素水平的影响
《海洋与湖沼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对照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硫酸铜、富马酸铜和蛋氨酸铜,使硫酸铜组铜离子含量为32mg/kg,富马酸铜和蛋氨酸铜组铜离子含量分别为16mg/kg、32mg/kg和48mg/kg,共组成8种饲料(饲料编号为对照、Sul-32、Fum-16、Fum-32、Fum48、Met-16、Met-32和Met-48),饲喂凡纳滨对虾(初重0.74±0.01g)8周。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三种铜源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SGR)、存活率(Survival)和蛋白质效率(PER),降低饲料系数(FCE)。其中,Met-16和Fum-32组的SGR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et-16、Met-32和Fum-32组的PER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不同铜源对凡纳滨对虾的体组成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Met-32组的肝体比(HSI)显著下降(P<0.05)。各组间血清铜蓝蛋白(CER)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Met-16和Fum-32组的生长激素(GH)含量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饲料中三种铜源能不同程度的提高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但相同浓度有机铜离子的生物利用率优于无机铜,其顺序为:蛋氨酸铜>富马酸铜>硫酸铜。饲料铜对凡纳滨对虾的促生长作用可能是通过提高体内相关抗氧化酶的活性及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来实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