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甘肃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3527条记录
砂田西瓜轻简化栽培技术

中国蔬菜 2020 北大核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温度对黄芪根瘤象成虫繁殖与寿命的影响

植物保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芪根瘤象Sitona simillimus Korotyaev为近年来在甘肃省黄芪上新发现的一种优势地下害虫,为弄清温度对其成虫繁殖与寿命的影响,为黄芪根瘤象的预测预报及综合治理提供依据,本研究在人工气候箱内设置5个温度(15、20、25、30、35℃)饲养黄芪根瘤象越冬成虫,对其产卵前期、产卵量、成虫寿命等参数进行了测定.结果 表明:在15、20℃的较低温度下,成虫产卵量低、产卵期较短;30℃成虫产卵质量下降,无效卵数量显著增加,成虫寿命开始缩减;35℃已接近成虫产卵、存活的临界上限温度;25℃下成虫产卵量最高,平均卵量2 068.08粒,单雌最高卵量3 491粒,且该温度下成虫产卵期及成虫寿命均最长.说明25℃左右是黄芪根瘤象成虫繁殖与生存的最适宜温度,偏高或偏低的温度均不利于黄芪根瘤象成虫的繁殖与存活.

关键词: 黄芪根瘤象 温度 繁殖 寿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菠菜采后保鲜包装技术研究进展

包装工程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介绍国内外针对菠菜的贮藏保鲜包装技术,以及其对菠菜采后生理生化、营养成分、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为菠菜贮藏保鲜及有害物质的控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析目前主要用于菠菜贮藏保鲜包装的方法,包括低温、气调、1-MCP处理、辐照、二氧化氯和臭氧等,同时针对菠菜在贮藏过程中容易积累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问题,综述不同贮藏方式对菠菜贮藏过程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影响及调控.结论各种传统贮藏保鲜技术仍存在一定缺陷,尤其是质量安全问题;同时要结合基础研究,明确贮藏方式与菠菜衰老、有害物质的形成机制等的关系,以期为菠菜贮藏保鲜和质量安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 菠菜 贮藏保鲜技术 硝酸盐 亚硝酸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省制种玉米胞囊线虫种类鉴定及其孵化特性研究

玉米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甘肃省玉米制种区线虫的危害,2018年采集张掖市玉米田矮小、早衰的病株及根际土样,分离获得1个胞囊线虫群体.经形态学特征鉴定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确定该病原为旱稻胞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线虫是引起玉米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等症状的病原.测定不同温度和玉米根系分泌物、玉米根汁、土壤浸液等孵化液对线虫孵化率的影响及不同温度下初孵幼虫和2龄幼虫的存活状况.结果表明,该胞囊线虫群体孵化适宜温度为28℃.28℃下,2龄幼虫存活时间为22 d;25℃下,存活时间为24 d;5℃下,存活时间为30 d以上,且2龄幼虫死亡率最低.玉米根分泌物、土壤浸液和20倍稀释玉米根汁对旱稻胞囊线虫的孵化促进作用明显,5倍稀释玉米根汁和4 mmol/L氯化锌溶液对线虫孵化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 玉米 旱稻胞囊线虫 早衰病 孵化存活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肃市州农业现代化发展综合评价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20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基于相同的评价标准框架,测评不同区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对不同地区间量化差距、找准短板和借鉴经验至关重要.[方法]参照"全国农业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包含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测评指标的甘肃市州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测度法,对甘肃省市州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甘肃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缓慢,总体处于转型跨越阶段和发展阶段;省内各市州间呈不均衡发展,嘉峪关、白银2市发展情况较好,金昌、张掖、酒泉、武威、兰州5市居中,定西、临夏、甘南、庆阳、陇南、平凉、天水7市州较滞后.[结论]与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比较,甘肃市州农业现代化发展差距最大的是农业产业体系,其次是质量效益体系,而且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比重低严重制约经营体系现代化.未来甘肃省各市州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点是培养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深化农业产业链条、推进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创新模式促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需要倾斜资金着力解决广大山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提高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及产业融合度,发展以科技、装备、信息等现代投入要素为核心的现代农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 进程 综合评价 甘肃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肥料酸化对灌漠土pH的影响

干旱区研究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不同酸度水肥溶液对灌漠土p H的改良效果,为碱性土壤合理施肥提供参考。本试验设置5个灌溉溶液pH:A1(1.5)、A2(3.5)、A3(5.5)、A4(7.5)(对照)和A5(9.5),两个灌水量W1(1500 m3·hm-2)和W2(3000 m3·hm-2),两个施氮量N1(450 kg·hm-2)和N2(900 kg·hm-2),共20个处理,通过盆栽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pH与灌溉溶液pH显著正相关,A1处理下0~5 cm土层土壤pH可降至7.16~7.4,相比A2、A3、A4、A5四个处理降低了0.45~0.81,与各处理间差异显著。(2)增加灌水量或施氮量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3)土壤pH在灌溉溶液的当天最低,然后慢慢恢复,且随着灌溉次数的增加,土壤pH越来越低。(4)各处理下土壤pH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A1处理下0~5 cm、5~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土层土壤pH分别为7.27、7.67、7.84、7.98、8.08,土层间差异最大。酸性溶液能显著降低灌漠土pH,不论是灌溉溶液pH,还是灌水量,或是施氮量,主要是改变了耕层土壤的pH,对底层土壤pH影响不大。所以,在农业生产中,可通过调节溶液酸度,降低碱性土壤pH,为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保障。

关键词: 酸性肥料 土壤pH 灌漠土 黑麦草 水肥一体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春小麦和麦田土壤中15种常用农药残留的检测

植物保护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西北春小麦和麦田土壤的农药残留污染状况,在调研和总结分析了西北春小麦的病、虫、草害发生和防治措施基础上,采集了我国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的9个春小麦产区的小麦籽粒和麦田土壤样品.针对春小麦病虫草害防治中常用的农药,使用HPLC-MS/MS和GC-MS方法,测定了吡虫啉、高效氯氰菊酯、辛硫磷、毒死蜱等4种杀虫剂,三唑酮及其代谢物三唑醇、戊唑醇、多菌灵、三环唑、苯醚甲环唑等6种杀菌剂,精噁唑禾草灵、苯磺隆、2,4-滴丁酯、炔草酯及其代谢物炔草酸等5种除草剂,共15种农药及代谢物在小麦籽粒和麦田土壤中的残留量.通过与小麦中农药残留限量相比较,评价了西北春小麦的食品安全.结果显示,仅在采自甘肃金昌的小麦籽粒样品中检出了戊唑醇,且未超过最大残留限量,在其他样品中均未检出15种农药的残留,表明西北春小麦和麦田土壤的农药安全性均较高.本研究为掌握小麦籽粒的农药残留和麦田土壤的农药污染情况提供了研究数据,为进一步指导西北春小麦的绿色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小麦 土壤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药典》、古代经典方剂中含羌活制剂分析

中成药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从处方组成、功效、配伍规律、用药味数、制剂剂型及开发情况等方面出发,对《中国药典》、古代经典方剂中含羌活制剂进行整理和分析.《中国药典》中含羌活制剂有53种,涉及处方43个,剂型12种,平均用药味数18.28味,出现频率较高的配伍药味为川芎、防风、白芷;古代经典方剂中含羌活制剂有48首,剂型6种,平均用药味数13.44味,出现频率较高的配伍药味为甘草、防风、川芎.《中国药典》含羌活制剂的功效与古代经典方剂基本一致,主要为祛风、解表、止痛、活血,并包括7首古代经典方剂.本文可为羌活及其配伍应用及古代处方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羌活 成方制剂 《中国药典》 古代经典方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菊糖生产L-乳酸的菌株筛选鉴定和发酵工艺优化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实验室保藏菌株中筛选出1株果糖转化率高的乳酸菌并进行菌种鉴定,探究其利用菊糖酶解液制备L-乳酸的发酵工艺参数.从4株乳酸菌中筛选获得1株高产L-乳酸的菌株(编号zh),经形态观察和基因序列分析,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影响该菌株乳酸发酵的培养基质和条件,确定影响L-乳酸产量的主要因素为MnSO4、NaAc、培养温度、pH值,经正交试验优化,所得最佳发酵条件为MnSO40.6 g/L、NaAc 7 g/L、培养温度34℃、pH值4.在此条件下L-乳酸产量可达14.37 g/100g(菊芋干粉),该值与模型预测值(13.99 g/100g)吻合,说明所建立模型切实可行.该工艺为利用非粮原料菊芋制备L-乳酸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菊芋 植物乳杆菌 L-乳酸 分离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农92R系列小麦种质在甘肃陇南的条锈病和白粉病抗性表现及其利用价值

麦类作物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南农92R系列小麦种质在甘肃陇南抗条锈病和白粉病的表现及其利用价值,本研究以南农92R系列小麦种质92R137、92R178为供试材料,以铭贤169为对照小麦品种,于2009年和2018年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人工接种鉴定,于1999-2019年进行奈锈病和白粉病自然诱发鉴定.结果 发现,人工接种鉴定试验中,两个种质在2009年对条锈菌供试小种(菌系)在苗期、成株期的反应型均为0型,抗病性表现为免疫,2018年对条锈菌供试小种(菌系)CYR32、CYR33和中4的反应型为0型,抗病性表现为免疫,对CYR34及G22-14和混合菌的反应型为3~4型,表现为中感或高感;2009年和2018年两个种质对白粉病均保持免疫到中抗水平.自然诱发试验中,自2012年始,两个种质对条锈病的反应总体上均呈感病趋势,反应型最高为4型;但两个种质对白粉病的抗性表现稳定,一直保持免疫到中抗水平.这些结果表明,92R137和92R178在甘肃陇南已不能作为抗条锈病种质资源利用,但仍可作为抗白粉病一线资源材料利用.

关键词: 南农92R 抗病性 利用价值 甘肃陇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