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18921条记录
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壳形态对体重性状的影响研究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集我国南北沿海9个地理群体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利用通径分析等方法评估各群体形态性状对活体重和软体重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群体壳长、壳高、壳宽和壳厚4个形态性状对菲律宾蛤仔活体重和软体重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除壳厚外,其他形态性状与活体重和软体重呈显著相关(P <0.05)。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显示,大多数群体的壳宽对活体重和软体重的直接作用最大。2个形态比例参数(壳宽/壳长和壳高/壳长)最大值出现在山东莱州群体(0.49和0.74),而最小值出现在大连东港群体(0.42和0.67)。壳厚的变异系数最大(22.74),而壳高的变异系数最小(9.47)。通过检验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建立了各群体形态性状对软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聚类分析表明,菲律宾蛤仔不同群体未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而呈现出不规律的南北交替聚类现象。本研究查明了不同地理群体菲律宾蛤仔壳形态性状对体重性状的影响,为菲律宾蛤仔地理群体的形态判别、种质资源分析和遗传育种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关键词: 菲律宾蛤仔 壳形态性状 软体重 通径分析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对4种常见水产病原微生物的杀灭效果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验证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在水产养殖中消毒的有效性,评价了其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 GCRV)、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病毒(Channel catfish virus, CCV)、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4种水产常见致病病原的杀灭效果,和有机物、温度、pH3种因素对杀菌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对池塘养殖水体中目标菌的杀灭试验,和对患嗜水气单胞菌的病鲫(Carassius auratus)的药效试验。结果显示,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对4种致病微生物均具有显著的杀灭效果。降低菌悬液中有机物浓度、适当提高作用温度或适当降低消毒液pH,均能促进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消毒液的杀菌效果。通过目标菌的杀灭试验和药效试验,进一步确定了该消毒剂在实际使用中对目标菌杀灭的有效性和对鲫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的显著治疗效果。研究表明,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是潜在的水产用消毒剂。

关键词: 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粉 消毒 病毒灭活 杀菌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明对虾放流对鱼类生态位的影响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增殖放流对水域内鱼类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对虾放流河道构建围隔,设置3种虾苗放流量(模拟莱州湾近岸放流5亿尾、7.5亿尾和10亿尾)和无放流处理,经过一个对虾生长季后,比较不同处理围隔中鱼类组成和生态位特征差异。结果显示,4种处理围隔中,回捕对虾数量随放流量增加而增加,但其生物量、平均个体大小和回捕率未随放流量增加而增加;回捕率在放流围隔间差异显著,以5亿尾模拟围隔的值最高;鱼的种类组成相似,可归于杂食性、浮游动物食性和鱼/虾食性。总鱼类和鱼/虾食性的鱼类产出量在围隔间差异不显著,杂食性鱼的产出量以放流围隔较高,浮游动物食性鱼的产出量随对虾放流量增加而减少。鱼种间高生态位重叠(>0.75)配对数随对虾生物量增多而减少。相似性分析显示,放流最多的和无放流围隔的鱼类生态位相异程度最高。综上认为,在实验水体中,放流对虾并不降低鱼类总量产出,但可能会影响不同食性鱼类的相对组成和生态位重叠度,且影响效应随放流量增加更为明显。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放流 鱼类 生态位特征 围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自热技术在方便食品中的应用进展

中国调味品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自热食品具有方便、省力、快捷的特点,符合快消费时代的发展需要,自热技术是推动自热食品发展的关键,文章概述了自热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原理、自热技术传热的规律、自热食品的原料预处理和包装保鲜,讨论了自热食品存在的安全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方便食品 自热技术 发展 传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流域水域及消落区现状、变迁与渔业资源变动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中-大尺度遥感监测手段,对长江流域水域及消落区开展调查与分析,重点阐述长江流域从自然水体为主向人工水面为主的变化趋势,及其对长江流域天然渔业资源衰退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近40年全长江流域历史最大水面约63 360 km~2,最小水面约26 396 km~2,历史最大消落面积约36 964 km~2。2019—2020年“一江两湖七河”最大水面约为19 663 km~2,最小水面约为14 281 km~2,消落区面积6 337 km~2,其中反季节性消落区633km~2。2001—2020年和1984—2000年两时段相比,地表水减少水面中超过80%来自于具有自然水文情势的消落区,而新增水面中,由于水库充填导致的河流水面增加达5 500 km~2,致使长江流域水域类型组成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自然水体占比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而同时期的鱼类资源现存量也下降为20世纪80年代的一半。本研究首次明确反季节性消落区的概念,探讨了长江流域河流梯级水库充填形成的反季节性消落区与鱼类“三场”(产卵场、索饵场和越冬场)关键栖息地丧失的关系。

关键词: 水库充填 消落区 栖息地 水文情势 长时间序列 多尺度遥感 长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克氏原螯虾自噬相关基因PcAtg2的克隆及其在白斑综合征病毒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渔业科学进展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自噬相关基因Atg2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a)先天免疫中的作用,本研究克隆了克氏原螯虾Atg2(Pc Atg2)基因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Pc Atg2蛋白编码序列全长为9 966 bp,推测其编码2 189个氨基酸。组织定量表达分布显示,Pc Atg2在克氏原螯虾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中表达最高,在眼柄中表达最低。在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实验中,Pc Atg2基因表达量在不同组织中均呈现显著上调趋势。RNA干扰(RNAi)实验显示,Pc Atg2基因沉默后,WSSV在克氏原螯虾体内的增殖明显被抑制,同时,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上调。透射电镜分析结果显示,在WSSV感染后,Pc Atg2基因沉默组中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组织中的自噬小体多于对照组。本研究结果可为了解克氏原螯虾应对WSSV胁迫下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 Atg2 基因克隆 WSSV RNA干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珠母贝精子短期保藏条件的初步筛选

海洋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初步筛选不同基础液、保藏温度(4℃与23℃)、保存时间(0~120 h)、保护剂(5%DMSO、DMA、DMF、EG)对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精子活力的影响,通过采用精子质量分析仪检测精子总运动率、直线运动速率、曲线运动速率、平均路径运动速率、头部位移距离和鞭毛摆动频率。结果表明, A、B、C三组基础液能不同程度上激活精子, D、E两组结果与之相反;精子被激活后, 5组基础液中精子活力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其中E组基础液的精子总运动率最高,达到80.79%;与室温保藏结果相比,低温(4℃)组精子总运动率显著(P<0.05)高于室温(23℃)组,精子活力的保持时间明显优于室温组;低温(4℃)保存120 h内,精子的运动呈先平稳后下降的趋势,精子的最佳保藏时间为24 h内,精子总运动率、直线运动速率、曲线运动速率、平均路径运动速率分别为82.27%、59.62μm/s、81.95μm/s和70μm/s,头部位移距离为2.56μm,鞭毛运动频率为2.93 Hz;低温(4℃)保存12 h后,对照组精子总运动率显著(P<0.05)高于保护剂组,精子总运动速率保持在80%以上,而保护剂组的精子活力呈现逐步下降趋势,精子总运动率显著性(P<0.05)下降。综上表明,将使用1x D-Hank’s溶液为基础液的大珠母贝精子保存在低温(4℃)条件下, 24 h内可保持其精子活力,并延长保存时间。

关键词: 大珠母贝 精子活力 保藏条件筛选 保存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饵料对玉足海参幼体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水产科技情报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解单一饵料或混合投喂对玉足海参(Holothuria leucospilota)幼体生长的影响,采用2种单胞藻(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和2种酵母(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单一或组合搭配投喂玉足海参耳状幼体,测定并比较海参幼体的体长、胃宽、水体腔长、变态成活率等指标。试验结果显示:单一饵料组中,牟氏角毛藻对玉足海参幼体体长的生长及变态存活最有利,而球等鞭金藻对其脏器(胃、水体腔)的发育最有利;综合所有处理组的投喂效果看,混合投喂组比单一饵料组更有利于玉足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其中酿酒酵母+海洋红酵母的混合投喂组合得到了最高的体长、胃宽和水体腔长特定生长率,牟氏角毛藻+海洋红酵母投喂组的变态成活率最高,变态发育速度最快。结果表明,在玉足海参幼体培养早期适合以混合酵母为主投喂,后期则可较多投喂牟氏角毛藻和海洋红酵母。

关键词: 玉足海参 幼体 饵料 生长 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应用物种敏感性分布评价高铁酸钾对淡水水产养殖生物的生态风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铁酸钾作为水质改良剂,在水产行业中已经被广泛使用,但高铁酸钾使用的安全性与淡水水产养殖生物基准值一直不明确。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 SSD)来推导高铁酸钾淡水水产养殖生物基准值,评价高铁酸钾对淡水水产养殖生物的生态风险,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法获取高铁酸钾对14种淡水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值;选取6种拟合模型来拟合毒性数据,通过比较回归系数和残差平方和来确定拟合优度最佳的模型;推导高铁酸钾对不同类生物的5%危害浓度HC5阈值(hazardous concentration for 5%the species)以及高铁酸钾淡水水产养殖生物及淡水水生生物基准值;结合SSD模型计算高铁酸钾对淡水水产养殖生物的潜在影响比例(potentially affected fraction, PAF)。结果显示,Sigmoid模型拟合优度最佳,高铁酸钾对全部淡水水生生物的安全基准值为6.82 mg·L-1,对水产养殖生物的安全基准值为9.53 mg·L-1;日常水产养殖高铁酸钾使用的浓度值所对应PAF值为0,生态风险低。研究结果可为高铁酸钾淡水水产养殖生物基准值制定以及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及理论指导。

关键词: 高铁酸钾 水质基准 物种敏感度分布法 急性毒性试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密度对大黄鱼生长、血清生化、营养成分、消化酶和代谢酶活力的影响

渔业现代化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工厂化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养殖密度对大黄鱼养殖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20±5)g的大黄鱼为试验对象,设置了低密度组(4.92 kg/m~3)、中密度组(7.56 kg/m~3)和高密度组(10.08 kg/m~3)3个初始密度组进行为期150 d的养殖生产试验,检测了试验结束时不同密度组大黄鱼的生长指标、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消化酶和能量代谢酶活力水平。结果显示:高密度组大黄鱼终末增重率显著低于中密度组和低密度组,各密度组试验鱼的存活率和肥满度无显著差异;鱼体肌肉水分和灰分含量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存在显著差异,粗蛋白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粗脂肪未出现显著差异;肝脏4种代谢酶的活性在试验末期,低、中密度组显著低于高密度组;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大黄鱼胃、肠道5种消化酶活性降低,中、高密度组与低密度组相比出现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高密度养殖可通过增加机体营养代谢和减弱的消化吸收能力影响能量的收支,从而对大黄鱼的生长、肌肉营养品质和生理健康水平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 大黄鱼 养殖密度 流水养殖 生长 营养成分 血清生化 消化酶活性 代谢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