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植物精油d-柠檬烯对吡虫啉增效作用及其机制
《中国植保导刊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d-柠檬烯对吡虫啉防治枸杞棉蚜的增效作用及其机制,采用浸虫法进行了d-柠檬烯+吡虫啉对枸杞棉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对枸杞棉蚜的LC50为57.4746 mg/L,添加0.1%d-柠檬烯后吡虫啉对枸杞棉蚜的LC50为3.9 575 mg/L,增效比达93.11%.添加0.03%d-柠檬烯后吡虫啉药液的表面张力降低了54.31%(61.5~28.1mN/m),在枸杞叶片上的最大持留量提高了1.01%(2.999 6~3.030 0 mg/cm~2),沉积量增加了27.55%(28.2145~35.9879μg/cm~2).
关键词: 植物精油 d-柠檬烯 增效作用 表面张力 最大持留量 沉积量


干旱风沙区沙柳灌木生物量可加性动态模型构建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宁夏中部干旱风沙区典型灌木树种沙柳生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生物量随时间变化的动态模型,并以此作为基础模型,分别利用非线性比例平差法(NAP)和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法(NSUR)构建沙柳生物量可加性动态模型.结果表明:在沙柳灌木生物量动态变化的5个模型(Richards方程、Weibull方程、Korf方程、Logistic方程、Schumacher方程)中,Korf方程表现最优;以NAP方法和NSUR方法构建的可加性模型均能够解决沙柳各器官生物量之和与总生物量相等的问题,但NAP方法的拟合精度更高,更能反映沙柳各器官生物量的分配关系.


马铃薯异源表达梭梭HaNAC1基因提高抗旱性的功能解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NAC转录因子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反应,是改良植物抗旱耐盐性的重要基因资源。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对马铃薯栽培种大西洋进行遗传转化,并用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转基因和受体植株,初步从逆境应答基因和内源激素2个方面对转基因株系进行了抗旱性分析。结果表明,在3个转基因株系中转HaNAC1基因马铃薯生长素(IAA、IBA)、细胞分裂素(IP、cZ)、茉莉酸(MEJA、JA-ILE)、水杨酸(MESA)、赤霉素(GA_3)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受体,而脱落酸(ABA)含量显著低于受体。抗逆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HaNAC1基因过表达植株中与胁迫应答相关的LEA3、DREB2A、RD29a、NCED1、KIN1和ERD11基因表达量与受体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现有实验数据表明,转基因马铃薯中HaNAC1可能通过调节与胁迫响应相关的一系列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表达水平变化从而提高受体的抗旱性。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HaNAC1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基于Maxent模型的宁夏枸杞蚜虫适生分布预测研究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宁夏枸杞蚜虫适生分布区域不明确、预测预报体系落后、防治不及时、枸杞农残超标等问题,该文应用生态位模型并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了宁夏枸杞蚜虫适生分布预测研究.利用枸杞蚜虫发生种群数量与时空数据、气候等环境数据以及宁夏地理信息空间数据,基于Maxent模型法构建枸杞蚜虫适生地理分布预测模型,分析了宁夏枸杞蚜虫的适生地理分布特征以及生态环境因子对枸杞蚜虫分布的影响.根据模型预测结果可知,枸杞蚜虫在宁夏的适生区总面积为6 492.67 km~2,占宁夏土地总面积的9.78%,主要位于宁夏中北部地区,其中,高适生区面积占总适生区面积的2.52%;主要影响环境因子包括年平均气温、最暖季度平均温度、最湿季度平均温度、最暖月最高温度、8月平均降水量.该研究对于及时掌握宁夏枸杞蚜虫潜在分布并进行科学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枸杞蚜虫 Maxent模型 适生分布预测 环境变量


宁夏引黄灌区丰水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研究
《节水灌溉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为研究目标,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开展地下滴灌不同土壤含水量下限控制试验,通过对各茬次苜蓿生长、水分利用及产量指标的系统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进行定量评价,确定各茬次苜蓿适宜土壤水分下限指标,建立宁夏引黄灌区苜蓿草田丰水年型地下滴灌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含水量下限条件下,各处理干草产量随收获茬次的延续逐步下降,但土壤含水量下限高于田间持水率60%的各处理间产量差异达不到显著水平;苜蓿干草产量与分枝数、茎叶比、鲜草产量、耗水量相关关系极显著,与株高相关关系显著,分枝数和茎叶比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株高,株高在收获的各茬中均呈现先升高再下降的2段式变化过程,分枝数随收获茬次的延续而逐步下降,茎叶比随灌溉定额的下降而逐步减少;各茬灌水量通过影响耗水量而影响苜蓿茎叶比,进而影响株高和分枝数来影响干草产量;宁夏引黄灌区丰水年型苜蓿草田生长季地下滴灌灌溉制度为:灌溉定额3 410.95 m~3/hm~2,灌水17次,第一茬灌水定额230.5 m~3/hm~2,灌水4次,灌水周期7d,灌水量为922m~3/hm~2;第二茬灌水定额276.5 m~3/hm~2,灌水3次,灌水周期7 d,灌水量为829.5 m~3/hm~2;第三茬灌水定额138.3m~3/hm~2,灌水8次,灌水周期4d,灌水量为1 106.4 m~3/hm~2;第四茬灌水定额276.5 m~3/hm~2,灌水2次,灌水量为553m~3/hm~2;各茬次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的70%、60%、80%和60%.


宁南黄土区典型人工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江苏农业科学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以宁南黄土区4种典型人工林(山杏林、山桃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柠条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样方固定法和群落多样性指数计算,比较分析了宁南黄土区人工纯林和混交林林下草地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变异特征.结果 表明:(1)草地群落种类组成在不同林分中总体呈现多年生草本与1年生草本伴生,且多年生草本优势较明显;(2)4种林分下重要值综合分析也表明不同人工林地植物群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且不同的林分类型对草本层植物群落的组成及其重要值变化差异明显;(3)4种林分下草地植物群落多样性变化规律,即生态优势度表现为山杏林>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桃林>山杏×柠条,均匀度表现为山杏×柠条>山杏×沙棘混交林>山杏林>山桃林,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山杏×柠条>山桃林>山杏林>山杏×沙棘混交林;(4)4种林分下植被的总盖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2016年高于2017年,主要受区域降水量影响.


小麦碳同位素分辨率对水分的响应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发育时期小麦各器官Δ13C的变化规律及Δ13C对水分的响应,以18个西北地区小麦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在两种生态条件下进行不同灌水处理,测定分析了各品种旗叶、茎秆和籽粒的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值)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小麦拔节及开花期各器官Δ13C随土壤水分的增加而持续增加,生育前期(苗期-拔节期)水分胁迫比生育后期(抽穗-成熟期)的水分胁迫对各器官Δ13C的降低程度更大,产量也有相同的趋势.在土壤水份较充足或只是生育后期土壤缺水的条件下(T3, T4,T5),开花期旗叶、基部节、成熟期旗叶和基部节的Δ13C与产量均呈正相关,其中T5处理开花期旗叶、基部节和成熟期基部节Δ13C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33 8*、0.503 3**和0.535 2*.各器官Δ13C呈规律变化:叶片>基部节>籽粒.同一品种不同部位Δ13C存在较大差异,开花期旗叶、基部节、成熟期旗叶和基部节Δ13C值相对较高,成熟期籽粒Δ13C值最低.灌区和雨养地区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的选择指标分别为开花期基部节、成熟籽粒Δ13C和拔节期叶片Δ13C.
关键词: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 碳同位素分辨率 水分 响应


不同施肥处理对风沙地'赤霞珠'葡萄叶片黄化的影响
《北方园艺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为矫治'赤霞珠'葡萄的叶片黄化,以出现黄化的'赤霞珠'为试验材料,研究叶喷0.1%奥西沐+0.1%萃丽(TR1)、灌根3%萃腾+0.5%萃护一号+0.2%奥西沐(TR2)及叶喷0.1%荷黄铁+0.1%萃丽(TR3)对植株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的影响,以期为宁夏贺兰山东麓地区酿酒葡萄叶片黄化的改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叶片黄化导致其SPAD、净光合速率(Pn)显著降低,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变形,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显著下降29.5%;施肥处理可显著增加叶片的SPAD及Pn,并增加叶片对光能的利用效率,线性电子传递速率明显提高;TR3(叶面喷施0.1%荷黄铁+0.1%萃丽)叶片的Pn最高,达到(19.62±0.08)CO2μmol·m-2·s-1,其SPAD为43.84±0.40,并且其叶片光合原初反应激发能分配最优,光化学效率最高,矫治'赤霞珠'葡萄叶片黄化的效果较优.


三代测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中国畜牧兽医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DNA测序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的本质,了解生物的差异性、进化及发展史,而且为重组DNA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在疾病诊断及基因分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首先从发现DNA是遗传物质开始,简要回顾了第一、二和三代测序技术的整个发展历程,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主要测序技术或平台;其次,重点介绍了由PacBio公司开发的第三代测序典型技术——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MRT)和ONT纳米孔测序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流程,并总结了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基因组重测序、do novo测序、转录组研究、甲基化检测、与疾病相关的结构变异检测,以及流行病学中病毒准种分析等应用;再次,比较了三代测序技术在转录组测序和表观遗传学研究中的技术优势,第三代测序技术在基因组重复区域或结构变异等研究领域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对多种疾病的研究意义重大,已成为未来重要的精准诊断工具,此外,凭借对重要经济物种遗传信息的解析,育种工作者通过建立基因与性状的关联,对持有优良性状基因的个体进行人工选育,大大缩短了育种年限;最后,对第三代测序技术在医疗、农业、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