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核桃调和油在不同烹饪温度下氧化稳定性的变化
《现代食品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保持核桃油热加工过程中营养和热稳定性,将核桃油与亚麻籽油、花生油、红花籽油和菜籽油进行调和,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脂肪酸摄入量,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出核桃调和油中各原料所占比例,研制出核桃油含量分别为1%、5%、15%、25%的营养均衡核桃调和油.分析中式烹饪温度下核桃调和油的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总氧化值及品质变化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调和油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质量分数比例接近0.27:1:1,n-6/n-3脂肪酸均在(4~6):1推荐值范围之内,符合人体对脂肪酸均衡摄入的需求.1%、5%、15%、25%的调和油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和总氧化值随加热温度升高而升高,210℃时PUFA/SFA比值分别为0.30%、0.39%、0.70%、0.96%,MUFA/PUFA比值较纯核桃油分别增加0.03%、0.07%、0.11%、0.14%,n-6/n-3脂肪酸比例介于4.42~5.76之间过氧化值、茴香胺值及总氧化值均低于纯核桃油,表明纯核桃油经过调和,有助于减缓氧化物的生成,提高热稳定性,维持脂肪酸的膳食平衡.


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对机采棉株型塑造和棉铃分布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对机采棉株型塑造和棉铃分布的影响.[方法]2021 年以新陆中88 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因素为缩节胺和打顶处理,缩节胺2 个水平,喷施缩节胺(H1)和不喷施缩节胺(H0);打顶3 个水平,打顶剂喷施(D1)、人工打顶(D2)和不打顶(D3).研究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对棉花株高、主茎日增长量、茎粗、主茎节间数、节间长度、果枝数、果枝长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随着缩节胺的喷施,棉花株高、主茎日增长量、果枝长度、果枝夹角及株宽呈降低趋势,打顶剂喷施可以抑制棉花顶部的生长,并起到免打顶的作用.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可以塑造适宜机采的棉花株型.缩节胺复配打顶剂可以更好的将棉花的生殖生长向营养生长转移,增加棉花营养器官的重量,提高棉花的产量.喷施缩节胺处理伏前桃个数显著高于处理不喷施缩节胺处理,增幅为 43.3%.各打顶处理间伏前桃个数无显著差异.各处理的伏桃个数以打顶剂喷施处理最高,不打顶处理最低,棉花的秋桃个数以不打顶处理最低,人工打顶处理最高.喷施缩节胺和打顶剂均可以显著增加棉铃数量,提高棉花产量.[结论]喷施缩节胺和打顶剂会显著影响棉花适宜机采的农艺性状,影响棉花株型塑造及棉铃分布,在生产中使用缩节胺和打顶剂相结合,可以提高棉花产量.


多粘类芽胞杆菌JE53对香梨采后黑斑病菌抑制效果及贮藏品质的影响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多粘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JE53对互隔交链孢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制效果及香梨贮藏品质的影响,为香梨采后黑斑病的生物防控奠定基础。以无菌水(CK)和1-甲基环丙烯(1-MCP)为对照组、JE53发酵液为处理组,分别处理香梨果实后,一部分采用损伤接种香梨黑斑病菌互隔交链孢A.alternata,置于人工气侯箱贮藏,测定JE53对链格孢菌的抑制效果;一部分置于人工气侯箱贮藏,定期测定果实贮藏品质和生理特性指标。结果表明:JE53可有效抑制梨黑斑病菌在梨果实上的生长,损伤接种条件下,贮藏144 h时抑菌率为30.73%;还可显著提高梨果实中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能较好保持果实色度、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减少丙二醛积累及抗坏血酸损耗,降低果实失重率。上述结果表明:JE53可有效抑制香梨采后黑斑病病原菌在果实上的生长,并能较好的保持果实品质,可作为香梨采后黑斑病生防菌资源。


陆地棉钙依赖蛋白激酶GhCDPK28-A10参与抗黄萎病的功能分析
《棉花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解析GhCDPK28-A10在棉花黄萎病反应中的作用机制,并为棉花抗病育种提供基因资源。【方法】从棉花基因组数据库获得Gh CDPK28-A10基因同源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方法检测在经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inate,MeJA)、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或H2O2处理的棉株中GhCDPK28-A10基因的表达量变化。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VIGS)技术验证GhCDPK28-A10在棉花抗黄萎病中的作用。【结果】进化树和基因结构分析表明,陆地棉中GhCDPK28-A10的6个同源蛋白具有相似数量的基序和CDPK家族典型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结构域;启动子区域的序列分析发现GhCDPK28-A10包含响应茉莉酸(jasmonic acid,JA)的顺式作用元件。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表明GhCDPK28-A10在根、茎和真叶中均表达,且在真叶中表达水平最高。在大丽轮枝菌、MeJA和H2O2胁迫下,GhCDPK28-A10的表达量显著升高。VIGS沉默Gh CDPK28-A10的棉株中抗病相关基因PR1、NPR1、PR4表达增强;JA合成负调控基因JAZ1表达量降低,说明随着CDPK28-A10表达水平的降低,JAZ1对JA合成的抑制作用减弱,活性氧富集,进而增强棉株的黄萎病抗性。【结论】GhCDPK28-A10通过调控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负向调控棉花对黄萎病的抗性反应,是提高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 棉花 黄萎病 钙依赖性蛋白激酶 抗病基因 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


新疆南疆小农户家庭经营规模优化潜力分析
《农学学报 》 2023
摘要:通过对177户农户家庭实地调查和构建拉格朗日函数,实证分析南疆农户家庭畜牧业生产规模的优化问题。结果表明:98户农户家庭养殖规模具有发展潜力,占被调查户数的55.37%,户均增收潜力4672元;其中,已有一定种养经营规模的农户家庭增收潜力较大,户均可达5694元。研究为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和以小农户为主体的内生型发展现代农业道路指明了方向;从支持小农户生产经营政策,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村集体组织优势和提升小农户自身发展能力方面提出适合小农户衔接现代农业的政策建议。


取食农田残膜对大蜡螟种群延续的影响
《新疆农业科学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取食农田残膜对大蜡螟种群延续的影响.[方法]以麦麸(MF)和新疆农田残膜(NTCM)不同配比作饲料(即MF,50%NTCM,100%NTCM 3 个处理),在恒温30℃、60%±10%RH(相对湿度)条件下饲养大蜡螟2 个世代.[结果](1)大蜡螟幼虫取食麦麸量随残膜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少(P<0.05),取食残膜量随添加残膜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第二代取食麦麸量较第一代减少,而取食残膜量增加;对农田残膜和麦麸的总取食量随残膜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MF处理总取食量第二代较第一代减少,50%NTCM和 100%NT-CM处理总取食量第二代较第一代增加.(2)大蜡螟蛹重、蛹长均随残膜量的增加而减小,3 个处理第二代蛹重及蛹长均低于第一代(P>0.05);不同处理对大蜡螟雌雄蛾体重影响不显著,且各处理第二代雌雄蛾体重均低于第一代(P>0.05),而不同处理大蜡螟雌雄蛾体长无明显变化规律.(3)大蜡螟雌蛾产卵量随残膜量增加而减小,100%NTCM处理第二代产卵量大于第一代(P>0.05),MF和 50%NTCM处理第二代产卵量小于第一代(P<0.05);大蜡螟卵孵化率随农田残膜添加量增加而减小(P>0.05),第二代孵化率小于第一代(P>0.05).[结论]以新疆农田残膜和麦麸不同配比为饲料,大蜡螟幼虫取食残膜量随麦麸添加量增加而减小,各处理第二代取食麦麸量较第一代减少,而取食残膜量增加;大蜡螟蛹重、蛹长均随残膜量的增加而减小,3 个处理第二代蛹重及蛹长均低于第一代;不同处理对大蜡螟雌雄蛾体重影响不显著,且各处理第二代雌雄蛾体重均低于第一代,而不同处理大蜡螟雌雄蛾体长无明显变化规律;大蜡螟产卵量、卵孵化率均随残膜量增加而减小,第二代孵化率均小于第一代,但100%NTCM处理第二代产卵量大于第一代.


过氧化氢纳米雾化熏蒸对黄豆芽贮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23
摘要:目的 探究过氧化氢(H2O2)纳米雾化熏蒸处理对黄豆芽贮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方法 以黄豆品种“绥农53号”萌发的豆芽为试材,分别采用体积分数为0.5%、1.0%、1.5%、2.0%的H2O2雾化熏蒸5 min,无熏蒸处理作为对照组(CK),置于2℃,相对湿度为85%环境中贮藏,每隔2 d测定1次黄豆芽的失重率、硬度、脆度、菌落总数、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H2O2积累量、总酚含量及褐变数和褐变相关酶活力相关指标。结果 与CK组相比,在贮藏第5 d, 1.5%H2O2纳米雾化熏蒸黄豆芽的失重率、菌落总数、褐变指数、MDA含量及H2O2积累量分别减少57.9%、22.6%、35.7%、31.0%和25.8%,硬度和脆度较CK组分别提高了25.6%和33.3%。总酚含量减少26.3%,1.5%H2O2纳米雾化熏蒸处理可以有效抑制褐变相关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结论 1.5%H2O2浓度雾化熏蒸处理黄豆芽的保鲜效果最好,更有助于保持黄豆芽贮藏品质,本研究可为黄豆芽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黄豆芽 过氧化氢 纳米雾化熏蒸 贮藏品质 生理特性


新疆典型覆膜地区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及贡献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3
摘要:[目的]为明确新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应用及贡献情况。[方法]查询2000—2018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及1990—2021年的相关文献。[结果]地膜覆盖在新疆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贡献,2000—2018年间,地膜的使用量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地膜覆盖变化率与主要作物单位面积变化率呈正相关,覆膜变化率从2002年的0.127增加到2018年的1.893,相应的单产变化率从0.270增加到2.112。此外,地膜覆盖面积同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面积相比,对产量的贡献率达到了0.534 8,仅次于化学除草面积,表明地膜覆盖对产量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在农资投入方面,与众多农资投入指标相比,地膜投入费用与主要作物产量的关联度位居第二,达到了0.426 4。[结论]综上所述,地膜覆盖对新疆作物生产的贡献明显,研究其具体贡献状况有助于对新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阿克苏市棉花氮磷钾肥利用率研究
《现代农业科技 》 2023
摘要:本试验以棉花为试材,设置无氮、无磷、无钾和全肥 4 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棉花株高、单铃重、产量、含水率、含杂率、收获指数的影响,并计算氮磷钾肥利用率,为阿克苏市棉花科学合理施肥提供指导.结果表明,阿克苏市棉花全年施用尿素 975 kg/hm2、重过磷酸钙 300 kg/hm2、硫酸钾 300 kg/hm2 可以提高棉花株高、平均单铃重、产量和收获指数,降低含杂率和含水率,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 40.4%、19.1%、43.9%.


基于S-亚硝基化解析一氧化氮对哈密瓜采后抗环血酸-谷胱甘肽循环的影响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一氧化氮(NO)对哈密瓜采后贮藏期的抗氧化作用,该研究以“西州蜜17”为试材,采用外源NO精准熏蒸方法,分析测定哈密瓜生理指标、S-亚硝基化水平和抗氧化指标的变化,从S-亚硝基化水平的角度探讨NO对哈密瓜采后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glutathione-ascorbate cycle, AsA-GSH cycle)的影响。结果表明,NO熏蒸能较好地维持哈密瓜贮藏品质,降低果实H2O2、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显著提高果实内源NO和S-亚硝基硫醇(S-nitrosothiols, SNO)含量,抑制S-亚硝基谷胱甘肽还原酶(S-nitrosoglutathione reductase, GSNOR)活性升高。NO熏蒸可以维持较高的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 AsA)和脱氢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ate, DHA)的比值(AsA/DHA)、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 GSH)和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 GSSG)的比值(GSH/GSSG)。在整个贮藏期,处理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 APX)、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高于对照组。NO熏蒸通过提高哈密瓜果实的S-亚硝基化水平,激活了AsA-GSH循环关键酶的活性,提高了清除H2O2的效率,缓解了脂质过氧化,从而维持了哈密瓜采后贮藏品质。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哈密瓜 活性氧 S-亚硝基化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