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花蒿提取物对奶山羊乳腺动静脉血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山羊乳腺阴外动脉血和乳静脉血中共轭亚油酸(CLA)等脂肪酸含量的影响。选用9只健康、体重(38±3)kg的泌乳期[泌乳天数(210±15)d]关中奶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羊,对照组、Ⅰ组和Ⅱ组奶山羊分别饲喂0、7.26和12.10g/d黄花蒿乙醇提取物。经预试期30d后,分别在奶山羊乳腺阴外动脉和乳静脉于饲喂后0、3、6和9h采集血液,测定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乳腺组织能够合成顺9-油酸(c9C18∶1)和CLA,而不能合成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反11-油酸(t11C18∶1)和硬脂酸(C18∶0);黄花蒿提取物增加了动静脉血中t11C18∶1、CLA和c9C18∶1的含量,降低了C18∶2含量。结果提示,黄花蒿提取物能够促进乳腺合成CLA和其前体物。
关键词: 奶山羊 黄花蒿提取物 阴外动脉 乳静脉 共轭亚油酸


应用低能N~+介导法将大豆外源基因转入羊柴成熟种子的初步研究
《草地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低能N+介导大豆(Glycine max)基因遗传转化的影响,以羊柴(Hedysarum mongolicum)成熟种子为材料,根据不同注入剂量下羊柴种子的发芽率,计算出羊柴种子发芽率的差异性并绘制出剂量-存活率曲线,找出最适宜的转化剂量。结果表明:经离子束(25keV,900×2.6×1013 N+.cm-2)注入后的羊柴成熟种子发芽率的差异性和剂量-存活率曲线可以确定900×2.6×1013 N+.cm-2是最适宜的转化剂量。将处理后的羊柴种子浸入含有大豆质粒DNA的SSC导入介质,24h后观察到受离子束直接作用的胚部有外源基因的导入和表达,检测到的GUS基因瞬间表达率为13%,转化体的PCR检测结果初步证实了大豆基因已经整合到羊柴基因组中。


胡麻枯萎病生防放线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筛选对胡麻枯萎病有较好抗性的放线菌,试验对胡麻根围土壤进行了筛选,最终得到1株对胡麻枯萎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放线菌GS2-1。分别测定了它对不同地区分离得到的151株尖孢镰刀菌的抗性,发酵液对孢子和菌丝的抑制作用,研究了其最佳发酵条件,并对发酵液中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了初步提取和生物活性测定,最后对其在胡麻生长中的防病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GS2-1对151株尖孢镰刀菌均有较好的抗性,抑菌率最高可达到73.9%;其发酵液可导致镰刀菌孢子膨大变形,菌丝折叠断裂。其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时间6 d,温度29~32℃,初始pH 7.2,装液量100 mL/300 mL三角瓶,培养基为改良2号液体培养基。其抑菌活性物质可以被氯仿萃取,并且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最适pH为7~9。盆栽试验结果表明,GS2-1菌剂对胡麻枯萎病的防效可以达到68.8%。


不同NFC/NDF比对奶山羊瘤胃微生物及瘤胃pH变化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在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比饲粮条件下诱发奶山羊亚急性瘤胃酸中毒(subacute rum inal acidosis,SARA)过程中瘤胃微生物区系和瘤胃pH的变化。选用6只安装了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泌乳期关中奶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共分4期进行,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饲粮,以逐渐增加精料的方法诱导奶山羊SARA。结果表明:随着NFC/NDF比的增大,瘤胃pH显著降低(P<0.05),并且瘤胃pH下降幅度也随之加快;随着NFC/NDF比的增大,淀粉分解菌的数量增幅最显著(P<0.01),NFC/NDF比为1.63时,瘤胃细菌总数、乳酸杆菌及坏死梭形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P<0.05),当该比值为2.58时,埃氏巨型球菌和反刍兽新月单胞菌的数量出现显著增多(P<0.05);原虫数量在Ⅳ期降至最低,而牛链球菌的数量在整个试验期并未出现明显的波动。饲粮NFC/NDF比为1.63时,瘤胃内与碳水化合物分解有关的多数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SARA期时增幅更为明显,而此时原虫数量为最低。
关键词: NFC/NDF比 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瘤胃微生物 瘤胃pH


转录组研究新技术:RNA-Seq及其应用
《遗传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转录组是特定组织或细胞在某一发育阶段或功能状态下转录出来的所有RNA的集合。转录组研究能够从整体水平研究基因功能以及基因结构,揭示特定生物学过程以及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分子机理。RNA-Seq作为一种新的高效、快捷的转录组研究手段正在改变着人们对转录组的认识。RNA-Seq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组织或细胞中所有RNA反转录而成的cDNA文库进行测序,通过统计相关读段(reads)数计算出不同RNA的表达量,发现新的转录本;如果有基因组参考序列,可以把转录本映射回基因组,确定转录本位置、剪切情况等更为全面的遗传信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医学研究、临床研究和药物研发等。文章主要介绍了RNA-Seq原理、技术特点及其应用,并就RNA-Seq技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为今后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KN03、K2S04及其混盐胁迫对辣椒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日光温室土壤主要盐分对作物水分吸收、保护酶、渗透调节物质以及质膜透性的影响,以辣椒品种亮剑为研究试材,比较研究了50,100,150,200mmol/L的KNO3,K2SO4及其混盐处理对辣椒幼苗茎叶和根系含水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渗透调节物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和渗透电解率质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加,辣椒幼苗茎叶和根系水分含量相对于CK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200mmol/L处理含水量为最低;叶片SOD活性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而POD和CAT呈现出降低一升高一降低的趋势;Pro、可溶性糖、MDA含量以及电解渗透率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综合各项测定指标,K2SO4处理对辣椒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程度明显大于混盐和KNO3.
关键词: 次生盐渍化 辣椒 生理生化特性 Secondary salinization Pepper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河套灌区春小麦高产栽培水氮高效利用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内蒙古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沙壕渠实验站,通过田间试验,对节水灌溉模式(拔节+抽穗2水)和常规充分灌溉模式(分蘖+拔节+抽穗+灌浆4水)下,不同施氮量对春小麦产量形成、水分利用和氮素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水与4水处理间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无显著差异,而水分利用效率(WUE)比4水处理提高7.8%。在较低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小麦产量、耗水量和WUE同步提高,当施氮量超过一定值后,产量和WUE开始下降。两种灌溉模式下,增施氮肥均能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但氮素利用效率明显降低。与4水处理相比,2水处理下小麦氮素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小麦的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氮素农学利用效率与总施氮量均呈一元二次曲线关系,河套平原春小麦实现节水、省肥、高产相统一的适宜施氮量(纯N)为8~10 kg/667m2。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WUE) 氮素利用效率(NUE) 高产 春小麦 河套灌区


蒙古马突触融合蛋白17(STX17)基因多态性及在不同毛色皮肤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畜牧兽医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突触融合蛋白17(STX17)基因与蒙古马毛色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利用半巢式PCR技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蒙古马STX17基因第6内含子的多态性以及不同毛色蒙古马皮肤组织中STX17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进行了检测。巢式PCR结果显示:STX17基因在青毛蒙古马第6内含子处存在4.6kb的重复片段,在其它毛色中不存在该重复片段;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STX17基因在蒙古马青毛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在骝毛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最低。结果证明蒙古马STX17基因与其青毛表型具有典型的相关性。


阴山北麓残茬间作带田土壤风蚀规律
《水土保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带状间作农田残茬带宽度对土壤风蚀模数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野外移动式风洞对研究区带田土壤风蚀模数进行的原位测试结果,采用风蚀圈和陷阱诱捕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风积和风蚀情况进行监测。风积量结果表明,不同宽度莜麦残茬带宽小于6m时,风积量随带宽增加而减小,带宽6~10m风积量随带宽增加而增加,带宽大于10m后风积量开始下降;与残茬带等宽间作裸地中,随带宽加大风积量不断降低,带宽在3.6m左右时达到最低值,带宽大于3.6m后风积量随带宽增加而不断增加。风蚀量结果表明,不同宽度莜麦残茬带中,5m带宽内土壤风蚀量显著降低,5~10m范围缓慢上升,带宽超出10m土壤风蚀量又呈现稳中有降的变化趋势;不同带宽间作裸地中,土壤风蚀量基本在带宽3m之内呈直线下降,带宽在3m左右时土壤风蚀量最低,带宽在3~7m时土壤风蚀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在7~10m时土壤风蚀量基本保持稳定,带宽大于10m后土壤风蚀量又呈直线上升趋势;不同带宽残茬+等宽秋翻地的土壤风蚀量变化规律,基本与间作裸地的变化趋势相同;不同带宽间作裸地带中不同位置土壤风蚀量随距莜麦残茬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KNO_3、K_2SO_4及其混盐胁迫对辣椒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日光温室土壤主要盐分对作物水分吸收、保护酶、渗透调节物质以及质膜透性的影响,以辣椒品种亮剑为研究试材,比较研究了50,100,150,200 mmol/L的KNO3,K2SO4及其混盐处理对辣椒幼苗茎叶和根系含水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脯氨酸(Pro)和可溶性糖渗透调节物含量以及丙二醛(MDA)和渗透电解率质膜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盐处理浓度的增加,辣椒幼苗茎叶和根系水分含量相对于CK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200 mmol/L处理含水量为最低;叶片SOD活性表现为先降后升的趋势,而POD和CAT呈现出降低-升高-降低的趋势;Pro、可溶性糖、MDA含量以及电解渗透率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综合各项测定指标,K2SO4处理对辣椒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影响程度明显大于混盐和KNO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