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黄条鰤人工繁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海洋与渔业 》 2017
摘要:攻克了黄条鰤野生鱼驯化、亲鱼"海陆接力培育"、人工综合调控亲鱼性腺发育成熟、自然产卵等技术难关……终于,国内首次获得黄条鰤人工繁育的成功。近日,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与大连富谷水产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黄条鰤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也称黄尾鰤,为大洋性大型经济鱼类,营养价值高,是食用"生鱼片"、"鱼排"的上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春季长江口近海中华鲟的食物组成
《海洋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7年3月19日,在长江口近海采集到1 ind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全长133.0 cm、体质量13.8 kg,对其食物组成进行了分析。食性分析结果显示,春季中华鲟在长江口近海摄食较好,摄食强度为4级,饵料生物共有6种,其中鱼类有黄鲫(Setipinna taty)、焦氏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3种,甲壳类有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和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2种,头足类仅四盘耳乌贼(Euprymna morsei)1种。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认为,中下层和底层鱼类是近海中华鲟最主要的饵料生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NPP/VIIRS夜光遥感影像的作业灯光围网渔船识别
《农业工程学报 》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对远洋灯光渔船作业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监测,该研究基于可见光红外辐射仪(visible infrared imaging radiometer suite,VIIRS)夜光遥感影像,根据远洋灯光渔船作业时其集鱼灯灯光在VIIRS白天/夜晚波段(day/night band,DNB)影像上的辐射特征,采用峰值中值指数(spike median index,SMI)对灯光渔船与背景像元间的辐射差异进行拉伸,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最大熵法(maximum entropy method,Max Ent)阈值分割以及局部峰值检测(local spike detection,LSD)的作业远洋灯光渔船识别算法,并采用2015年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场内作业渔船船位监控系统(vessel monitoring system,VMS)数据对该算法的识别精度进行检验。验证结果显示,该文提出的作业远洋灯光渔船自动识别算法对实际作业灯光渔船的识别精度在92%以上,可以满足远洋灯光渔船日常监测的需求,可为进一步评估远洋光诱渔业捕捞努力量、推进远洋光诱渔业信息化管理以及打击非法、未申报和无管制的(illegal,unregulated,unreported,IUU)捕捞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遥感 渔船 监测 夜光遥感 NPP/VIIRS DNB影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须叶须鱼人工繁殖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探讨双须叶须鱼人工繁殖技术。[方法]试验采用2次胸鳍基部注射法,开展双须叶须鱼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研究。[结果]第1针注射剂量为LRH-A24μg/kg、PG 2 mg/kg,间隔48 h注射第2针,剂量为LRH-A210μg/kg、PG 6 mg/kg,催产率可达86.7%;利用人工干法授精方式,2批次共获得受精卵149 288粒,平均受精率为80.1%;在水温12~13℃条件下,经过微流水孵化,共获得初孵仔鱼120 327尾;在水泥池经过30 d培育,获得平均体长为(1.95±0.24)cm以上鱼苗80 138尾,鱼苗成活率可达66.5%。[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雅鲁藏布江中游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和开展增殖放流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烟酸诺氟沙星和乳酸诺氟沙星在松浦镜鲤体内的药动学比较
《水产学杂志 》 2017
摘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研究以相同浓度(30mg/kg)烟酸诺氟沙星和乳酸诺氟沙星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pecularis口灌给药后,药物在试验鱼血液、肝胰脏、肾脏中的药动学特征。相同给药剂量下,烟酸诺氟沙星和乳酸诺氟沙星在松浦镜鲤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和时间关系均为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吸收半衰期(t_(1/2ka))分别为0.061h、0.043h,消除半衰期(t_(1/2β))分别为29.969h、14.972h,达峰时间(T_(max))分别为0.327h、0.272h,达峰浓度(C_(max))分别为6.247mg/L、13.423m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53.015mg·h/L、89.907mg·h/L,表观分布容积(V_d)分别为4.347L/kg、2.084L/kg。结果表明:在相同给药剂量下,乳酸诺氟沙星的吸收和消除速率均快于烟酸诺氟沙星,药物种类显著影响药动学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组合生物滤池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环境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生物滤池作为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已有广泛应用.但是关于组合生物滤池净化效能与影响因素系统分析仍然缺乏报道.为此,设计构建了曝气垂直流滤池+折流式水平流滤池的组合系统,通过设定不同的水力负荷(131、94、60mm·d-1)及分流比(8∶2、6∶4、4∶6)来探究运行工况的调整对组合系统净化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曝气垂直流滤池对有机物、氨氮及溶解性氮的平均去除率在80%以上,而折流式水平流滤池对氨氮、总氮及溶解性氮的平均去除率在40%以下.不同运行工况对生物滤池的净化效能存在显著影响,且两种不同类型滤池的净化效能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氧化分解是两种滤池中有机物去除的主要途径之一.两种滤池内都存在明显的硝化-反硝化,它们是滤池去除总氮的主要途径.垂直流滤池内的硝化-反硝化强度都高于水平流滤池.磷的去除主要受控于水力负荷、温度、溶解氧、有机物等,表明微生物吸收是滤池除磷的主要方式之一.相比于单一垂直流滤池,组合系统对总有机物和总磷的去除分别提高了4.4%和23.2%,对总氮的去除却降低了12.1%.降低分流比有助于提升水平流滤池反硝化强度,但是由于从原水中引入过多的氨氮,又水平流滤池的硝化能力有限,进而导致组合系统总氮去除率下降.因此,根据处理原水组成,控制适宜的分流比、停留时间及滤池内的氧化还原条件是提升该组合系统整体净化效果的关键.
关键词: 曝气垂直流滤池 折流式水平流滤池 水力负荷 分流比 去除效率 组合系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熊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 2017
摘要:目的研究熊果酸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二倍稀释法测定熊果酸与左氧氟沙星对S.aureus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紫外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生成量,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生物膜结构。结果熊果酸对S.aureus的MIC为0.27mmol/L,左氧氟沙星的为0.000 6 mmol/L,不同浓度熊果酸不仅对S.aureus浮游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能显著抑制其生物膜的形成,并呈浓度依赖性;与左氧氟沙星和熊果酸单独应用相比,熊果酸和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更能显著抑制S.aureus生物膜形成,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熊果酸与左氧氟沙星联用对抑制S.aureus生物膜形成有增效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复方磺胺嘧啶口灌给药在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体内药动学和组织分布与消除
《渔业科学进展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水温为(27±1)℃、盐度为10条件下,单剂量(100 mg/kg)口灌给药复方磺胺嘧啶(磺胺嘧啶SD∶甲氧苄啶TMP=5∶1)后,SD和TMP在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体内的药动学以及在肌肉、肝胰腺和鳃组织中的分布和消除规律。结果显示,拟穴青蟹口灌复方磺胺嘧啶后,血淋巴中SD和TMP药物浓度-时间关系曲线均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SD和TMP的峰浓度(C_(max))分别为49.56 mg/L和2.79 m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1417.6 mg/L·h和82.7 mg/L·h;肝胰腺是SD和TMP峰浓度最高的组织,其C_(max)分别为59.36 mg/kg和74.82 mg/kg。由此可见,大量TMP蓄积在肝胰腺中,进入血液循环的TMP很少。在鳃组织中,SD和TMP的C_(max)分别为51.89 mg/kg和42.58 mg/kg,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3.28 h和25.29 h;鳃组织中药物浓度比较高,且消除速度较快,推测其在药物代谢中承担着消除功能。在肌肉中,SD和TMP的C_(max)分别为44.95 mg/kg和10.09 mg/kg,消除半衰期分别为25.09 h和35.08 h。以0.1 mg/kg和0.05 mg/kg分别为SD和TMP的最高残留限量(MRL),95%置信区间,推算SD和TMP在拟穴青蟹肌肉中的理论休药期分别为290.6 h和302.8 h,在肝胰腺中分别为340.4 h和377.0 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