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超微粉碎处理对椰粕营养与理化特性的影响
《食品与机械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推动椰粕超微粉在食品领域的高值化利用。[方法]以椰粕为原料,系统分析振动式超微粉碎处理对其营养成分、活性成分、理化与结构特性的影响。[结果]经超微粉碎处理后,椰粕中粗蛋白、脂肪、灰分、多酚、黄酮等组分含量变化不明显,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可溶性多糖含量分别提高了60.08%,125.83%,33.99%;50 min超微粉碎处理使椰粕粉粒径从324.25μm减小至14.78μm,比表面积增加了约34倍,但流动性变差;超微粉碎处理使椰粕粉颜色变得更白,水溶性显著提升,由粗粉的4.95%增加到12.04%,但持水性、持油性分别从6.89,1.84 g/g降至3.35,1.36 g/g;超微粉碎处理使椰粕粉表面变得更加粗糙,膳食纤维的晶体结构受到破坏,相对结晶度降低,热稳定性下降。[结论]超微粉碎处理能够明显提升椰粕粉的营养特性和功能价值。


砂仁叶位叶绿素荧光特性及品种光合能力分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5
摘要:[目的]准确评价砂仁光合能力,对砂仁不同叶位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有利于研发砂仁优良品种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方法]以生长2年的‘湛砂11’、‘热科1’和‘热科2’砂仁植株为材料,使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砂仁不同品种不同叶位的叶绿素荧光特征;利用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机理模型,拟合了砂仁不同品种不同叶位光合电子流对光的响应曲线,以揭示其光合作用能力。[结果]砂仁同一植株上、中、下不同叶位间光合作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中上部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明显高于中下部。不同品种间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响应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热科2’功能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光饱和点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最高分别为71μmol/(m2·s)、553μmol/(m2·s)和39.89μmol/(m2·s),分别比‘热科1’高12.70%、21.30%和49.71%,比‘湛砂11’高10.17%、28.88%和22.61%。同时,‘热科2’所有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也明显高于另外2个品种,分别比‘湛砂11’和‘热科1’的高2.46%和18.77%。不同砂仁品种鲜果产量以‘热科1’的最高,其次是‘湛砂11’,‘热科2’的产量最低。‘热科1’的挥发油含量和乙酸龙脑酯含量最高,品质最好。[结论]砂仁中上部叶片是植株的主要功能叶,可作为评价光合能力的代表叶片。砂仁不同品种间光合能力不同,‘热科2’光合能力最高、‘湛砂11’次之、‘热科1’最低。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油棕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10个新引进油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已开发的18对SSR分子标记对其进行遗传结构及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获得87个等位基因(Na),平均Na为4.8。各SSR之间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期望杂合度(He)存在较大差异,其中SSR14的Ne值(4.437 4)和He值(1.054 8)最大,SSR18的Ne值(1.253 9)和He值(0.329 8)最小。平均Ne值为3.063 8,平均He值为0.712 1,该结果表明本次引进的油棕种质遗传多样性较好。He值>0.50的共有16个SSR (SSR5和SSR18除外),18个SSR引物的固定指数(Fis)均为正值,该结果说明本次新引入的油棕种质的变异度较大。Fst变化范围为0.163 5~0.734 6,Fst平均值为0.435 6,10个油棕种质的观测杂合度(Ho)和He分别为0.159 7~1.010 3和0.255 9~0.605 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624 8和0.590 2。此外,YN07和YN09的遗传距离最近,YN07和YN06的遗传距离最远。10份油棕种质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本研究为培育中国优异油棕新品种提供材料基础。


科技社团参与热区乡村振兴的SWOT分析及对策
《热带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据统计,我国大部分热区省份的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较高,在建设农业强国的目标下,热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热区范围内的科技社团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动员科技力量参与热区乡村振兴。本文结合热区特色以及科技社团的组织特性、功能定位、政策环境等,对科技社团参与热区乡村振兴的作用及其优势、劣势、机遇、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思考。


不同生长年份牛大力根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转录组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牛大力是一种重要的多年生药食同源植物,其主要成分为淀粉和糖类。为了探究不同生长年份牛大力根淀粉和糖类物质合成的规律及其内在基因调控网络,本研究以3年生(NG3)、7年生(NG7)、10年生(NG10)和15年生(NG15)4个生长年份的牛大力根为研究对象,测定总多糖、淀粉和蔗糖的含量,并完成转录组测序,筛选分析不同年份间牛大力根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重点解析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DEGs的功能。糖类和淀粉物质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年份的增长,总多糖与淀粉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生长至15年时的含量最高,而蔗糖含量在3年时最高,随后呈现下降趋势。转录组测序发现,随着生长年份跨度增加,NG3vs NG7、NG3 vsNG10和NG3 vs NG15对比的DEGs总数呈上升趋势,分别为526、1848和1937个。进一步挖掘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中的DEGs,共有62个DEGs在3个比较组中差异表达,其中,蔗糖合成基因的表达量随年份增加而下降,淀粉合成基因随年份的增加较淀粉降解基因占主导,纤维素降解酶随年份增加表达量降低。最终筛选出5个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其表达变化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研究结果表明,牛大力在3~7年时处于生长活跃期,以蔗糖、纤维素和淀粉的合成为主,促进根部快速膨大发育。生长至7年时,以淀粉的积累、蔗糖的分解和纤维素的降解为特征,进入生长平稳期。本研究对于牛大力根膨大特性的研究、高成薯性牛大力种质创新和科学采收都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财会监督背景下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问题研究
《中国农业会计 》 2025
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财政资金的日益紧张,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成为提升农业科学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在财会监督日益强化的背景下,对农业科学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特征、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包括优化预算编制方法、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监控体系、完善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科学合理应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确保财政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从而推动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


海南省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热带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民族地区是国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区域,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是增加脱贫人口收入的有效途径。采用数理统计、计量经济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海南省民族地区产业结构模式的时空变化过程,定量测度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及差异变化情况,同时从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和产业自身发展方面剖析了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民族地区应抓住海南自贸港建设机遇,在第三产业上加大对民族地区的黎苗文化和黎药等独特资源禀赋的挖掘利用,在第一产业上加大对热带高效农业全链条增值和交叉融合的扶持,在第二产业上继续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可持续发展,加快民族地区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强化发酵对咖啡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酵母菌和乳酸菌对咖啡风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为评判酿酒酵母(S.c)、植物乳杆菌(L.p)以及混菌(S.c+L.p)强化发酵对咖啡香气的影响,本研究以不接菌为空白(CK)对照组,将去皮咖啡豆在28℃下发酵72 h后,采用理化特性、感官审评、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及香气活度值(OAV)对CK组、S.c组、L.p组和S.c+L.p组样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发酵组咖啡烘焙豆中的挥发性成分存在差异,共鉴定出111种挥发性成分,其中CK组68种、L.p组66种、S.c组79种和S.c+L.p组76种,含量分别为76.45、965.58、723.15和552.74 μg/kg.其中吡嗪类化合物在L.p组中含量最高达到400.19 μg/kg,该类化合物主要赋予咖啡坚果香及烘焙香.OAV分析表明,OAV值不小于1的物质在L.p组样品中有16种,其中以2-乙基-3-甲基吡嗪、3-甲基丁醛、二甲基三硫醚、芳樟醇、2,6-二甲基吡嗪和3-乙基-2,5-二甲基吡嗪的OAV值较高,这些化合物对咖啡香气体系的贡献作用较大.感官审评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强化发酵组能够赋予咖啡特殊的风味特征,其中S.c组果香突出;L.p组的坚果香和烘烤香较为突出,而S.c+L.p组花香和烘焙香较为突出,且各种香气较为均衡.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更适合作为发酵咖啡的产香型发酵剂,且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强化发酵对于咖啡的风味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保水型包膜尿素在海南砖红壤中保水缓释效果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采用核壳包覆式工艺制备出膜材用量为3%、6%、9%的保水型包膜尿素,研究保水型包膜尿素在海南砖红壤中保水缓释效果。结果表明:保水型包膜尿素表面包覆形成了厚度为57.6~191.5μm的保水剂膜层。与普通尿素相比,保水型包膜尿素可减少氮素淋出速率,其首次氮素淋出率显著降低了33.04%~55.48%;随着包膜材料用量增加,保水型包膜尿素的氮素缓释性能逐渐增强。施用保水型包膜尿素可提高砖红壤的保水能力,添加保水型包膜尿素的砖红壤在30 d内土壤水分蒸发率减少7.30%~20.86%,而且增加膜材用量可提高保水型包膜尿素的保水性能。表明保水型包膜尿素在砖红壤中具有较好的保水缓释效果,且可通过调节膜材用量调控其保水缓释性能。


海南岛2种森林类型地下水微生物研究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不同森林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及环境驱动因素,为热带森林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了海南岛热带雨林和橡胶林2种森林的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组成、多样性以及环境因素。结果表明:1)热带雨林与橡胶林地下水微生物群落构成存在明显差异,古菌群落方面,橡胶林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占比极显著高于热带雨林(P<0.001),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则显著低于热带雨林(P<0.05);细菌群落中,橡胶林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略高于热带雨林,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则低于热带雨林(P<0.05);真菌群落中橡胶林子囊菌门(Ascomycota)显著高于热带雨林(P<0.05),而毛霉菌门(Mucoromycota)极显著低于热带雨林(P<0.001)。2)热带雨林的地下水微生物α多样性高于橡胶林,从热带雨林到橡胶林古菌群落的α多样性极显著降低(P<0.001),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显著降低(P<0.05),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显著升高(P<0.05)。主坐标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揭示,海南岛橡胶林和热带雨林地下水微生物β多样性具有极显著差异(古菌:R=0.666,P=0.001;细菌:R=0.519,P=0.001;真菌:R=0.384,P=0.001)。3)地下水的溶解性总固体、海拔和氧化还原电位分别是影响古菌群落、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大气压、重碳酸盐和海拔对地下水微生物β多样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海拔是最主要的环境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