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外源褪黑素对火龙果果实采后保鲜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大红火龙果为试验材料,经不同浓度的褪黑素MT(0.2、0.4、0.8 mmol/L)处理,在温度(7±1)℃、相对湿度75%~85%的条件下贮藏,明确MT对其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0.2、0.8 mmol/L MT处理有效降低了火龙果果实腐烂率(DI),MT处理能有效降低呼吸速率(RR),抑制相对电导率(RC)的增加。0.2 mmol/L MT可有效延缓抗坏血酸(AsA)含量下降,抑制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加及过氧化氢(H2O2)、超氧阴离子(O2-)的生成,提高抗氧化酶(SOD、CAT、APX)活力,有效促进活性氧(ROS)代谢,清除自由基,提高果实抗氧化能力。同时,0.2 mmol/L MT可有效维持抗病相关酶(PAL、POD、PPO)活力,从而诱导提高火龙果果实抗病能力。此外,0.2 mmol/L MT能增加可溶性糖(SS)、类黄酮(flavonoids)含量,但CK和MT处理果实的失重率(WLR)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19个指标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且火龙果果实腐烂率与ROS代谢紊乱、膜质过氧化密切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0.2 mmol/L MT处理的火龙果各贮藏时期得分均高于CK,且其累计综合评分最高,表明其综合保鲜效果最好。综上,0.2mmol/LMT处理主要通过维持ROS代谢平衡及提高火龙果果实抗病性来延缓衰老并维持其品质。本研究为MT处理技术在火龙果低温贮藏保鲜中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推广奠定基础。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退营性橡胶林林下自然恢复植被的群落特征变化
《热带生物学报 》 2025
摘要:为了给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退营性橡胶人工林的处置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探索不同恢复年限(0、3、7 a)的橡胶林下植被群落林分结构、生长状况、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相似度。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橡胶人工林在3年和7年能够形成乔灌草的垂直结构;林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的生长状况良好,乔木层木本植物株数在恢复7年达到最大值。(2)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橡胶林林下植物的物种组成趋于复杂化,群落结构稳定,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增加;在不同的恢复年限下,橡胶林林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物种变化较大。(3)在3个不同的恢复年限下,橡胶林林下乔木层和灌木层群落相似度较低,草本层群落相似度较高。总体来看,自然恢复的橡胶林林下植物生长状况良好,物种多样性增加,林分结构趋于复杂化发展,群落结构稳定。
关键词: 自然恢复 林下植被 群落特征 物种多样性 橡胶人工林


基于SSR分子标记的油棕遗传多样性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中国油脂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为挖掘油棕优异种质提供参考,筛选30对SSR引物对605份油棕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0对SSR引物在所有资源中观察等位基因数(Na)平均值为11.933,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值为4.116,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平均值为0.711,表明SSR引物多态性较高,且种质间遗传多样性丰富;Structure分析将605份油棕种质分为2个组群,与主坐标分析结果一致,其中组群1的遗传多样性较组群2高,组群2的自交程度较组群1明显;个体非加权配对法聚类分析将605份油棕种质划分为3个组群,两两种质间遗传距离介于0.4~0.8的占94%,说明该群体的遗传组成简单;分子方差分析表明个体内变异(85%)高于个体间变异(10%)和群体间变异(5%),与两组群间遗传分化系数(0.025)低和基因流(9.613)高的结果相一致。综上,参试油棕种质群体遗传结构简单,群体水平上遗传分化程度较低,个体水平上遗传变异丰富,亟需重视对变异优株选择创制。


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及防范措施
《中国农业会计 》 2025
摘要:近年来,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竞争日益加剧,企业产品不断丰富,推动了买方市场的形成,许多企业为了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与发展,开始选择将产品赊销作为企业主要的市场营销策略,这也成为企业获得更多顾客的法宝。从理论上看,应收账款的增加对企业的经营成长是有益的,但也会引起经营风险的增加,需要加强风险管理。本文对应收账款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企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策略。


不同热处理对"台农一号"杧果贮藏品质的影响
《农产品加工 》 2025
摘要:为研究不同热处理对"台农一号"杧果贮藏品质的影响,选择形状大小相近、无损伤的有胚"台农一号"杧果为试验材料,分别进行0(对照组),10,15,20 min的50℃热处理(水浴锅),以病斑指数、失重率、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维C含量、呼吸强度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热处理对"台农一号"杧果保鲜品质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中10 min和15 min的50℃热浸泡处理效果最佳.在50℃下热水处理10,15 min能降低"台农一号"杧果果实的发病率,延长贮藏时间,且对杧果果实内外品质无损害.


马铃薯光合、氮代谢及产量对水氮运筹的响应
《中国蔬菜 》 2025 北大核心
摘要:干旱缺水及氮肥不合理施用是影响马铃薯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以费乌瑞它和中薯1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防雨棚盆栽,分析不同水氮运筹方式对马铃薯光合、氮代谢酶、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水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各光合指标、全株干物质、产量和水氮利用率均受水分、氮素及二者交互作用的影响显著,且施氮量对中薯18号的影响大于费乌瑞它。光合特性、产量及水分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素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除水分利用率外,其他各指标均随着水分的增加而增加;全株干物质量随水分和施氮量的升高而升高,但干物质向块茎中的分配随水分的增加而增加,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分别受水分和氮素的影响显著,且NR活性在中水下较高,GS活性在高氮下较高。两品种各器官干物质量、净光合速率、块茎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方程拟合得出,费乌瑞它和中薯18号在低、中、高各水分下获得最佳产量的施氮量分别为7.55、9.95、11.66 g · 株-1和8.67、10.09、12.83 g · 株-1。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灌溉区马铃薯氮素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槟榔响应植原体侵染的转录组分析
《分子植物育种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槟榔应答植原体侵染的分子机理,本研究对染病槟榔与健康槟榔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通过转录组测序共检测到表达基因24 903个,其中355个为可能的抗病基因。染病槟榔与健康槟榔有1 816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其中539个DEGs在染病槟榔中上调表达。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DNA结合、转录调节活性、DNA结合转录因子活性等13个功能为显著性富集,表明这些功能在槟榔应答植原体侵染过程中发挥特异性作用。通过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富集基因数最多的是植物与病原互作信号通路,共富集了99个DEGs;其次为植物MAPK信号通路,共富集了76个DEGs;再次为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信号通路,共富集了68个DEGs。说明上述3个信号通路在应答机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参与病原与寄主互作的99个DEGs包含29个抗病基因,其中Acat00013480、Acat00031368和Acat00027434上调表达,未来这3个基因可作为潜在抗病基因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可为研究槟榔与植原体互作分子机理及挖掘槟榔黄化病抗病基因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槟榔黄化病 转录组测序 植原体 植物与病原互作 抗病基因


橡胶树品种对橡副珠蜡蚧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CSCD
摘要:为探明橡胶树品种对橡副珠蜡蚧发育与繁殖的影响,于田间笼罩条件下观察橡副珠蜡蚧在‘IAN873’、‘热研7-33-97’、‘PR107’、‘热研7-20-59’、‘云研77-4’、‘GT1’、‘RRIM600’7个橡胶树品种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产卵量,并组建其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橡副珠蜡蚧在‘RRIM600’上的世代发育历期最长(99.1 d),在‘PR107’上的世代发育历期最短(74.3 d)。7个品种上均出现1龄若虫大量死亡现象,1龄若虫存活率仅为27.9%~59.0%,世代存活率由高到低为‘PR107’>‘云研77-4’>‘热研7-33-97’>‘热研7-20-59’>‘IAN873’>‘RRIM600’>‘GT1’。产卵期、成虫寿命均以‘热研7-33-97’最长,分别为64.4、94.4 d;产卵量以‘热研7-33-97’最高(727.0粒),其次为‘PR107’(526.2粒),‘RRIM600’上的产卵量最低(303.5粒)。种群趋势指数由高到低为‘PR107’>‘热研7-33-97’>‘云研77-4’>‘GT1’>‘热研7-20-59’>‘IAN873’>‘RRIM600’。‘PR107’、‘热研7-33-97’是橡副珠蜡蚧的适宜寄主品种,‘GT1’和‘RRIM600’为不适宜寄主品种。
关键词: 橡副珠蜡蚧 橡胶树 品种 生命表 生长发育 存活率 繁殖


乙蒜素与氨基寡糖素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协同杀菌作用研究
《热带农业科学 》 2025
摘要:为提供甜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有效防治药剂,采用浑浊度法测定乙蒜素与氨基寡糖素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离体活性及二者之间的协同增效作用,并分别通过种子处理和盆栽试验对其协同增效组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乙蒜素对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其EC50值为3.11μg/mL。乙蒜素和氨基寡糖素在质量比为10∶1~2∶3时,对抑制甜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种子处理试验中,乙蒜素和氨基寡糖素的质量比为4∶1和5∶1的组合处理模拟病种的甜瓜出苗率最为整齐,对果斑病的防治效果最好。而盆栽试验发现,质量比为4∶1、5∶1和10∶1时,保护与防效均优于或与对照药剂春雷霉素相当。综上,乙蒜素和氨基寡糖素配比4∶1或者5∶1可用于防治种苗期甜瓜细菌性果斑病,推荐作进一步田间试验验证。


菠萝AcKNOX1影响叶缘发育的功能研究
《园艺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菠萝‘台农16’为材料,克隆得到基因AcKNOX1。AcKNOX1是同源异型盒基因,属于3个氨基酸环延伸蛋白超家族。AcKNOX1的开放阅读框为990 bp,编码329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AcKNOX1启动子区域除核心启动子元件TATA-box和CAAT-box外,还包含许多与光响应、激素响应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相关的元件。AcKNOX1在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具有明显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在茎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叶片,且有刺叶片显著高于无刺叶片中。AcKNOX1响应GA3、ABA和6-BA信号诱导其表达上调。异源表达拟南芥,叶缘裂刻加深。利用酵母单双杂进行互作蛋白筛选,发现AcKNOX1可以与AcCUC1和AcCUC2启动子区域结合激活其表达;与AcBLH1、AcBLH4可形成异源二聚体,在细胞核中互作,且荧光素酶互补和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验证了其互作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AcKNOX1在菠萝叶缘发育中起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