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双氰胺用量对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水稻土柱模拟渗滤试验研究了不同双氰胺用量处理(双氰胺用量为施入尿素总量的1%,2%,3%,4%,5%)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稻田氮素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常规施肥(FP)处理相比,增施双氰胺各处理产量增加幅度为2.48%~39.11%,氮肥利用率提高幅度为1.26%~10.22%,其中,DCD3、DCD4处理的产量、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产量分别达到9 520.79,9 066.06kg/hm2,氮肥利用率分别达到38.50%,36.42%。整个水稻生育期全氮淋失量降低了23.68%~37.94%,铵态氮淋失量降低了30.94%~46.69%,硝态氮淋失量降低了25.46%~39.77%,其中,DCD4处理氮素淋失降低幅度最大。硝态氮是氮素淋失的主要形态,各处理的硝态氮淋失量分别占全氮淋失量的68.46%~74.48%。综合考虑,DCD4用量硝化抑制效果最佳,使得氮肥在生育关键期充分发挥作用,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降低了氮素淋失,提高了氮肥利用率。


桃儿七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旨在建立一种桃儿七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体系,筛选出最佳诱导培养基和最适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6-BA、2,4-D和TDZ 3个因素及其组合对桃儿七成熟叶片、叶柄和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率最高,达44.3%,其次是叶柄,达24.7%,茎的愈伤组织诱导率为18.1%,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 mg/L+TDZ 0.1 mg/L+2,4-D 1.5 mg/L,细胞分裂素6-BA和TDZ联合使用有利于提高愈伤组织诱导率并改善愈伤组织质地。与茎段和叶片所得愈伤组织相比,以叶柄为外植体获得的愈伤组织质地较疏松,呈明显的黄绿色颗粒状,更适合进一步细胞培养和诱导分化。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的桃儿七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体系,为桃儿七体细胞胚的培养提供了材料。


麦-豆和麦/玉/豆体系中大豆的磷肥增产增效作用研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小麦/玉米/大豆旱地三熟模式是我国西南山丘区的主要旱作耕作模式,大豆作为该体系中改善土壤环境的核心作物,明确其增产、增效作用,可指导该体系的科学管理。【方法】于2012、2013年连续2年进行田间试验,采用小麦-大豆(单作)和小麦/玉米/大豆(套作)两种体系,设置5个不同磷水平处理(SP1、SP2、SP3、SP4、SP5),调查了大豆在与玉米共生期和玉米收获后的生物量变化,以及收获期籽粒产量、全株养分含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1)玉米收获前大豆植株地上部生长率,单作为1.52 g/(m2·d),套作为1.18 g/(m2·d),单作比套作高28.8%;玉米收获后,大豆植株地上部生长率,单作为4.15 g/(m2·d),套作为5.60 g/(m2·d),套作显著高于单作34.9%。2)大豆籽粒产量套作平均比单作高20.3%。单作、套作大豆籽粒产量均随土壤磷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2年平均产量最高均在SP4处理,套作为2923 kg/hm2,单作为2400 kg/hm2。SP4处理产量与SP2和SP3差异不显著,与SP1和SP5差异显著。3)收获期大豆籽粒氮、磷、钾含量套作高于单作,茎、荚含量套作低于单作;各部位的氮含量随土壤磷含量的增加先增高后降低,磷、钾含量有随土壤磷含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小麦+大豆种植带的植株氮、钾积累量,套作体系明显高于轮作体系,且随土壤磷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5)小麦+大豆种植带磷肥当季利用率随土壤磷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小,SP2、SP3、SP4、SP5处理套作体系比单作体系分别高44.6%、74.9%、66.9%、109.5%,平均高74.0%。【结论】套作大豆相比单作大豆具有产量和营养优势,套作大豆茎、荚氮、磷、钾养分相比单作大豆可更多地向籽粒转运,大幅提高其对磷肥当季利用效率。合理施用磷肥也可提高大豆产量。


不同砧木对设施嫁接西瓜生长及品质影响的综合评价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试验采用8种不同类型的砧木与‘华铃’西瓜嫁接,研究不同砧木嫁接西瓜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变异特征,以隶属函数值为依据,综合评价不同砧木嫁接对西瓜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砧木均能显著提高西瓜生长势,砧木之间差异较大,嫁接西瓜苗株高、砧木茎粗、接穗茎粗和叶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4.47%、6.38%、11.92%和8.71%;嫁接西瓜平均增产率达43.33%,但产量的变异系数达15.27%,通过隶属函数综合分析长势与产量,依次为白籽南瓜类型的砧木、野生西瓜砧木、葫芦类型砧木、‘华铃’CK;不同砧木均显著增加了西瓜果皮厚度,但对果形指数影响较小,对于Vc含量影响最大,变异系数达56.78%,其次为可溶性糖、边糖和中心糖含量;不同砧木嫁接的西瓜品质综合隶属函数值均低于对照.


宁夏引黄灌区水肥制度对滴灌春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水肥耦合试验,分析了宁夏黄河灌区不同灌水和施肥水平对春小麦干质量、株高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肥耦合作用显著影响干质量、株高、小穗数。产量以S2F2处理最优,为7519 kg/hm2,其苗期-拔节期、拔节-成熟期、成熟期、灌水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率的75%、80%、65%,N、P_2O_5、K_2O总施肥量分别为225、78、38 kg/hm~2。与地面灌相比,滴灌有明显的增产效果,CK的产量比S2F2处理降低了了25.6%。


根域体积限制对芹菜幼苗生长和气体交换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芹菜品种‘皇后’为试材,采用自配育苗基质(柠条粉∶珍珠岩∶蛭石=7∶2∶1体积比),按照不同根域体积(110.07、67.20、39.06、26.82、19.76、12.21、7.28cm3/穴)进行育苗,探索在柠条混配基质条件下不同根域体积水平对芹菜幼苗生长、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诱导曲线的影响,为柠条混配基质条件下设施蔬菜育苗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芹菜幼苗株高、叶片数、根长、根系体积、地上部鲜质量、地上部干质量、地下部鲜质量和地下部干质量均随着根域体积的减小而降低;根域体积最大(110.07cm3/穴)时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比根域体积最小(7.28cm3/穴)时高出64.13%和18.87%。(2)气孔导度变化总体随着根域体积的减少而减少,胞间CO2浓度变化总体受根域体积影响不大。(3)根域体积过大(110.07cm3/穴)或偏小(7.28cm3/穴)都会影响PSⅡ光合电子传递,均使得PSⅡ反应中心用于热耗散的能量高于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用于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ψo值、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o/CS)和单位面积捕获的光能(TRo/CS)分别在根域体积为25.68、14.34、17.32和19.21cm3/穴时达到最大。研究认为,根域体积限制直接影响着芹菜幼苗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进而影响幼苗的光合作用及生长。
关键词: 柠条基质 根域体积 秧苗密度 芹菜 光合特性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


接种微生物菌剂对枸杞枝条基质化发酵品质的影响
《环境科学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接种微生物对枸杞枝条基质化发酵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干燥鸡粪和尿素为氮源,进行了接种外源微生物对枸杞枝条基质化发酵性能参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接种粗纤维复合益菌、锯末专用复合菌和纤维素类复合酶堆体升温速度快,高温持续时间较长(高于55℃,分别达到9、5和5 d);至发酵80 d时,堆体总有机碳分别下降了8.46%、7.43%、8.06%,C/N值分别降低7.48、6.99、6.23,全氮分别为17.1、17.2、16.2 g·kg-1,全磷分别为5.1、5.2、5.0 g·kg-1,全钾分别为16.5、16.3、16.4 g·kg-1,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3种菌剂间无显著差异,容重分别增加了1.10%、0.91%、1.20%,总孔隙度分别增加了9.78%、10.45%、10.51%,持水孔隙度分别增加了6.21%、5.36%、8.80%,瓜菜种子发芽指数(GI)均高于85%,腐熟后的各项理化指标基本达到栽培基质的要求.综合基质的发酵温度、腐熟周期和基质保护作物根系生长及固定植株的功能对基质各项理化性质的要求,接种粗纤维复合益菌、锯末专用复合菌和纤维素类复合酶更适合枸杞枝条基质化处理.


不同钙肥施用量对乌拉尔甘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水土保持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开展不同钙肥施用量对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为甘草的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比较不同钙肥施用量对乌拉尔甘草株高、药用成分以及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的作用。[结果]钙肥施用量为450~600kg/hm2时,甘草的产量和植株甘草酸及总黄酮的总量最大,过量的施用钙肥对乌拉尔甘草的生长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具有抑制作用。[结论]适量的钙肥供应有利于乌拉尔甘草的生长以及乌拉尔甘草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提高。


氮磷钾肥配施对宁南旱区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5 CSCD
摘要:针对宁南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采用养分丰缺指标法,研究氮、磷、钾肥缺素配施条件下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分布、马铃薯产量构成、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以‘庄薯3号’(一级种薯)为材料,在宁夏南部旱地上研究CK、NP、NP、PK、NPK施肥处理对土壤剖面储水动态、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2013年马铃薯生育后期施肥处理土壤剖面含水量均低于对照,NK、NPK处理提高了盛花期—块茎生长期1 m土体储水量,同时提高了马铃薯耗水量,NK处理提高了1.1%~1.8%,NPK提高了3.2%和4.4%。与对照相比,NK和NPK处理提高了结薯个数和单株产量,进而提高马铃薯产量,其中NPK处理最高,增产率为11.7%和15.9%,其次为NK处理;施肥处理较CK水分利用效率增幅为2.9%~13.2%、2.8%~8.0%,均以NPK处理最高,其次为NK处理。宁南旱地马铃薯缺氮和缺钾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较大,氮钾以及氮磷钾肥合理配施,可提高马铃薯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实现马铃薯增产和水分增效。


宁夏贺兰山主要森林树种的含碳率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宁夏自治区贺兰山自然保护区4种主要森林树种青海云杉、油松、灰榆、山杨不同器官的含碳率,为更大区域森林碳储量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取样、室内实验测定及生物量资料对这4种主要林分地上部分平均含碳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宁夏贺兰山4种主要森林树种青海云杉、油松、山杨和灰榆,林分的地上部平均含碳率分别为:0.457 6,0.518 4,0.466 4和0.439 0。同一树种不同组分间的变异系数在1.30%~2.57%间,相同组分的变异系数在0.62%~1.92%间;不同树种不同组分变异系数在0.89%~5.68%间,不同树种相同组分变异系数在4.87%~13.37%间。[结论]不同森林类型林分含碳率不同。针叶树种各器官的平均含碳率高于阔叶树种,相应的针叶林分的平均含碳率也高于阔叶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