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大豆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GmCBL1互作候选蛋白的筛选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Ca2+是非生物胁迫信号转导途径中的重要信号分子,植物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蛋白(CBL,calcineurin B-like proteins)是一类重要的钙信号受体蛋白,主要通过与其他蛋白的特异结合传递信号,使植物形成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本实验室已经获得大豆Gm CBL1基因,功能鉴定显示Gm CBL1增强了转基因拟南芥对非生物胁迫的耐性。为了进一步研究Gm CBL1的作用机理,本研究构建诱饵载体p GBKT7::Gm CBL1,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大豆Gm CBL1的互作蛋白。通过对筛选获得的106个蛋白基因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并根据其可能的生理功能对这些候选蛋白归类,整理得到4类蛋白:能量代谢相关蛋白、修饰蛋白、防御蛋白、钙信号转导相关蛋白。筛选得到候选蛋白的功能预测初步表明,大豆Gm CBL1参与多条信号途径,为进一步研究探索大豆CBL介导的抗逆信号转导途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大豆 类钙调磷酸酶B亚基 GmCBL1 酵母双杂交 互作蛋白

西瓜整枝密度与氮磷交互数学模型及优化组合方案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为推动宁夏西瓜产业的发展,解决不合理灌水施肥造成水资源和肥料的浪费,控制西瓜病害的发病率,提高产量、品质。试验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以产量为目标函数,以整枝、密度、施磷量、施氮量4个因素为因变量,构建数学模型进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主因素效应分析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密度、氮肥、整枝、磷肥;因子间交互效应对产量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整枝×密度、磷肥×氮肥、整枝×磷肥。采用2~3蔓整枝,施纯氮150~180 kg/hm2,施磷肥(P2O5)150~180 kg/hm2,密度8万株/hm2,可使产量达到60000 kg/hm2以上的最优农艺措施组合方案。该方案可减少水资源和肥料的使用量,为宁夏西瓜产业高产高效栽培方面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西瓜 黄河灌区 互作效应 数学模型 优化方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引黄灌区滴灌春小麦适宜施肥量试验研究

灌溉排水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宁夏引黄灌区田间小麦滴灌试验,在14组不同氮、磷、钾施肥量的处理下分析了需肥规律。结果表明,根据不同单因素肥料的施肥量和对应产量的一元二次方程回归拟合结果可知,氮肥最佳施肥量为178.1 kg/hm~2,磷肥最佳施肥量为62.2 kg/hm~2,钾肥最佳施肥量为58.7 kg/hm~2。不同缺素区相对产量以缺钾区最小,且钾肥农学利用率也较高。适量增加钾肥的施用量对宁夏春小麦产量的增加非常有效。

关键词: 春小麦 滴灌 施肥量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园艺废弃物还田对设施西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广东农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园艺废弃物未资源化利用问题,以设施西芹土壤为研究对象,以不添加废弃物为对照,以桃树枝条(T1)、葡萄枝条(T2)、菜豆植株(T3)、黄瓜植株(T4)以及4种残体等体积混合还田(T5)为处理,研究其对西芹土壤C/N、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微生物群落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还田处理均显著增加拉秧期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全氮含量,T1、T4、T5处理显著增加拉秧期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有机碳,且T1和T4处理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C/N,其中T5处理增加微生物碳、氮效果最显著;T2、T3、T4、T5处理显著增加土壤细菌数量,T4处理显著增加土壤真菌数量,其他还田处理显著降低缓苗期土壤真菌,各还田处理显著增加拉秧期土壤B/F,T3、T4、T5处理显著增加放线菌数量;相关分析表明,细菌、真菌、放线菌、总菌数均与微生物量氮呈极显著正相关,真菌与放线菌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且真菌与土壤C/N显著负相关,B/F与土壤C/N、微生物量C/N呈显著正相关。说明4种园艺废弃物还田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微生物环境,其中T3、T4、T5处理效果显著,且T5处理增加微生物量碳、氮最显著。

关键词: 废弃物还田 土壤微生物活性 碳氮比 西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马铃薯甜菜碱醛基因PoBADH的克隆与进化分析

核农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马铃薯适应盐生环境和耐盐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以青薯168为试验材料,利用RACE同源克隆技术,设计简并引物,克隆得到1个新的甜菜碱醛脱氢酶基因(Po BADH)。它全长c DNA编码区为1 518 bp,编码区两侧翼分别具有5'UTR(76bp)和3'UTR(196bp),推测该开放阅读框编码505个氨基酸的BADH蛋白,其分子量为55 903.1,理论等电点为5.03。在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中,含有醛脱氢酶所具有的高度保守的十肽(VTLELGGKSP)以及与酶功能有关的半胱氨酸残基(C)。在N端含有不典型的信号肽QLFIDGE,表明该酶可能定位于叶绿体中;在C端具有一个SKL型信号肽,可能是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中的信号肽。进化分析表明,它与番茄甜菜碱醛脱氢酶亲缘关系最近,与其它藜科植物亲缘关系较远。该基因的获得有助于理解马铃薯耐盐机理,为培育新的耐盐马铃薯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 甜菜碱醛脱氢酶 基因克隆 进化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盐分对两个品种柳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解决宁夏盐碱地生态环境下造林绿化难度大和林木种质资源少的问题。以盐柳1号(Salix psammophila‘Yanliu Yihao’)和渤海柳2号(Salix matsudana‘9901’)为材料,测定其在不同土壤盐分含量下苗木生长高度和离地面5cm处直径的生长变化,探讨盐碱地环境下2品种柳树生长发育的适应性,分析土壤盐分对柳树2个品种生长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柳树CK的株高生长和基径生长无差异;在盐碱地上种植,其株高和基径生长均受到很大影响,种植柳树能显著降低土壤表层盐分含量,达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综合分析得知,盐柳1号比渤海柳2号抗盐碱能力强,是值得推广的盐碱地栽植优良品种。

关键词: 土壤盐分 盐柳1号 渤海柳2号 生长发育 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耐盐基因SKC1特异性CAPS标记的开发与验证

分子植物育种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SKC1基因是已经成功克隆的水稻耐盐主效基因,位于水稻1号染色体。为在水稻育种中快速与高效利用SKC1耐盐基因,本研究利用经过TILLING技术检测得到的SKC1基因的SNP突变体为材料,分析突变位点的限制性酶切位点,筛选到特异性的内切酶Msc I,通过酶切PCR产物、琼脂糖电泳、酶切片段分析,开发建立了SKC1突变位点的CAPS标记,命名为CAPS/Msc I。并利用该标记对40份突变群体进行了纯合、杂合和野生型酶切分型,筛选出纯合突变体5份,并对选择结果进行了测序验证。结果表明该CAPS标记准确可靠,可用于耐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关键词: 水稻 耐盐基因 SKC1 CAPS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立枯丝核菌拮抗青霉菌筛选及抑菌机制初步研究

西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具有生防作用的青霉菌菌株并探索其作用机制,采用平板稀释法和对峙培养法,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不同作物土壤中分离到18株青霉菌菌株,筛选到1株具有高效拮抗立枯丝核菌的生防菌P19,对立枯丝核菌丝生长抑制率达58.5%。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P19对立枯丝核菌菌丝形态的影响,发现菌丝壁出现弯曲和畸形,原生质体凝结和溶解,菌丝被溶解等现象。结果表明,P19对立枯丝核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生长对立枯丝核菌造成空间和营养方面的竞争,也可能是P19所含有的抗菌物质破坏立枯丝核菌的细胞壁,进而溶解菌丝内的原生质体,使立枯丝核菌的生长受到限制。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青霉菌 拮抗 抑菌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枸杞间作耐盐作物种植模式的昆虫多样性特征

西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旨在揭示枸杞间作耐盐植物的生态调控作用。采用枸杞带间作大葱、油葵和玉米的生态种植模式,分析枸杞园昆虫的物种丰富度、种群密度、发生指数、多样性指数、植被盖度和景观多样性。结果表明:相对于枸杞连片种植,枸杞和油葵的行间间作可以降低害虫发生的丰富度,但对木虱和瘿螨的防治效果较差;枸杞和大葱间作具有降低害虫密度的作用,有利于形成较稳定的群落结构,昆虫多样性指数最高;枸杞和玉米间作具有降低虫口密度和害虫发生的丰富度;间作模式的植被盖度、基盖度和景观多样性均高于枸杞连片种植,其中盖度提高10%~34%,基盖度提高0.49‰~0.92‰,景观多样性提高0.14~0.26。因此,枸杞与大葱和玉米间作,具有很好的调控枸杞带中昆虫多样性的作用。

关键词: 枸杞 间作 耐盐植物 昆虫多样性 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小麦TaNrx-B1和TaFer-A1基因组成及其与相对发芽率的关系

麦类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给抗旱小麦品种选育和评价提供依据,以117份宁夏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鉴定种子萌发期相对发芽率,并利用抗旱相关分子标记检测TaNrx-B1和TaFer-A1基因组成,分析两基因组成分布特点,通过表型与基因型比较分析评价2个基因分子标记的有效性,同时筛选抗旱相关基因组成。结果表明,宁夏地区小麦种子萌发期总体平均相对发芽率为73.3%,变异范围为25.8%~98.2%;中等及以上抗旱性等级品种(系)占75.2%,达到供试材料的四分之三。宁夏小麦品种(系)中TaNrx-B1基因存在2种单倍型TaNrx-B1a和TaNrx-B1b,分别占供试材料总数的65.0%和35.0%,平均相对发芽率分别为71.4%和62.6%;TaFer-A1基因也存在两种单倍型TaFer-A1a和TaFer-A1b,分别占总数的74.4%和25.6%,平均相对发芽率分别为67.3%和62.2%。在两个基因的4种单倍型组合中,TaNrx-B1a/TaFer-A1a、TaNrx-B1a/TaFer-A1b、TaNrx-B1b/TaFer-A1a和TaNrx-B1b/TaFer-A1b依次占46.2%、8.5%、15.4%和29.9%,其种子的平均相对发芽率依次为70.7%、68.3%、65.1%和61.8%;相关分析发现,TaNrx-B1a/TaFer-A1a单倍型组合是抗旱类型组合,TaNrx-B1b/TaFer-A1b单倍型组合是非抗旱类型组合。综上所述,宁夏小麦种子萌发期总体抗旱性较强,以TaNrx-B1a/TaFer-A1a组合类型品种(系)的平均相对发芽率最高,所占比例也最多,两个基因的抗旱相关分子标记可用于小麦抗旱性初步鉴定和筛选。

关键词: 小麦 抗旱 萌发期相对发芽率 分子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