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宁夏农林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955条记录
猪粪还田对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研究——以黄灌区稻旱轮作制为例

中国环境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宁夏引黄灌区是水污染严重地区之一,大部分排水沟水质属于劣五类,主要污染物是硝态氮与铵态氮.猪粪还田试验共有3个处理:传统施肥+空白(CK)、传统施肥+猪粪还田4500kg/hm~2(T1)和传统施肥+猪粪还田9000kg/hm~2(T2).采用树脂芯法测定了30,60,90cm土层的硝态氮淋失量.结果表明,30cm土层处,猪粪还田没有明显增加土壤硝态氮淋失.与对照(15.96±0.41)kg/hm~2相比,T1(16.85±0.40)kg/hm~2与T2(17.01±0.46)kg/hm~2没有达到显著差异(P>0.05);60cm土层处理与对照也没有达到显著差异;90cm土层处的猪粪处理与对照达到显著差异,处理之间没有差异.猪粪还田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和总氮提高,30cm土层,与对照相比,T1和T2的有机质增加0.95g/kg和1.41g/kg,分别提高7.50%和11.13%;总氮增加0.06和0.16g/kg,分别提高7.72%和22.04%.猪粪还田提高了作物产量,水稻增产12.26%~11.56%,冬小麦产量提高9.32%~12.52%.

关键词: 黄灌区 稻旱轮作制 猪粪还田 土壤硝态氮 淋失

化学杀雄剂SQ-1和阿拉伯葡聚糖蛋白对小麦品种间杂交及远缘杂交成胚率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化学杀雄剂SQ-1对小麦品种间、小麦与近缘植物间、小麦与远缘植物间杂交成胚率的影响,以及阿拉伯葡聚糖蛋白对小麦与玉米杂交成胚率和得苗率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合理选用小麦杂交方式,提高小麦杂交结实率和利用玉米诱导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在小麦拔节期喷施化学杀雄剂SQ-1,开花期分别授以小麦花粉和远缘植物(黑麦、玉米)花粉,并在小麦授玉米花粉后的处理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阿拉伯葡聚糖蛋白(arabinogalactan proteins,AGP),对小麦与玉米杂交后产生的幼胚进行离体拯救培养,统计授粉小花数、接种幼胚数、膨大颖果数、结实粒数、萌发单倍体幼胚数和单倍体植株数,计算结实率、颖果膨大率、成胚率、萌发率和成苗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合细胞学观察结果,研究SQ-1对小麦品种间杂交及远缘杂交结实性的影响,以及AGP对小麦单倍体胚诱导率的影响。【结果】在不同小麦品种间杂交中SQ-1处理结实率19.8%—83.3%,人工去雄的结实率为69.4%—93.0%,SQ-1对不同品种的影响不同,Fielder对SQ-1的反应比较敏感;在中国春与兰州黑麦杂交中,SQ-1处理的结实率为65.5%,人工去雄处理的结实率为78.8%,两种处理方式产生的F1杂种的染色体数均为28条;在不同小麦品种与玉米品种郑单58杂交中,SQ-1处理小麦单倍体胚的成胚率为1.11%—1.41%,人工去雄小麦单倍体胚的成胚率为2.38%—14.29%;在小麦与玉米杂交后的处理液中添加0.5—2.0 g·L-1 AGP一定程度地提高了小麦单倍体胚获得率和成苗率。另外,在玉米花粉诱导的单倍体胚离体培养过程中,发现13.07%的胚发育出了2—6株苗;显微镜观察发现,玉米花粉诱导后18 d左右小麦单倍体胚上出现了多个突起,这些突起在离体培养条件下进一步发育为形态健全的小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均为21条。【结论】化学杀雄剂SQ-1减低了小麦品种间杂交及小麦与黑麦、玉米间杂交的成胚率,AGP提高了小麦与玉米间杂交单倍体成胚率和成苗率。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化学杀雄剂SQ-1 阿拉伯葡聚糖蛋白 小麦品种间杂交 远缘杂交 单倍体胚

固原地区胡麻田昆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为了解固原胡麻田昆虫群落组成及其多样性,从群落水平考虑胡麻田害虫防治,进而为胡麻生产的有害生物综合管理提供参考,用常规扫网法在宁夏固原市头营镇和张易镇定期对胡麻田昆虫数量和种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胡麻地共有昆虫9目35科59种,其中害虫7目27科43种,天敌昆虫5目9科16种。主要害虫有亚麻蚜、苜蓿盲蝽、豌豆潜叶蝇、牛角花翅蓟马,主要天敌昆虫有多异瓢虫、异色瓢虫、中华草蛉。2个调查区昆虫群落组成为头营田间昆虫种类数大于张易,整个生育期内盛花期昆虫种类数最多。头营的群落特征指数与样地所处海拔有关,海拔高的胡麻田昆虫群落种类较海拔低的胡麻田丰富,昆虫群落结构较稳定。张易的群落特征指数与当地胡麻生长状况及周围环境有一定关系。头营各点胡麻田昆虫群落差异较大,张易各点相关性系数值普遍大于头营,群落关系较为紧密。该试验获得了固原地区胡麻田昆虫群落组成的基础资料数据,了解了不同地区昆虫群落多样性存在的差异,为胡麻田害虫研究及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胡麻 群落组成 多样性 相似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宁夏危害枸杞的蚜虫种类为棉蚜、桃蚜和豆蚜

应用昆虫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宁夏是我国最重要的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er生产基地,蚜虫是危害枸杞的重要害虫。多年来枸杞蚜虫一直作为一个未定名物种使用Aphis sp.。2015年作者对宁夏危害枸杞的蚜虫进行了标本采集,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乔格侠研究员鉴定确认是常见的3种蚜虫,分别是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和豆蚜Aphis craccivora Koch。本文提供了它们的鉴定检索表和简要形态特征描述、寄主植物和分布情况。

关键词: 枸杞 蚜虫 棉蚜 桃蚜 豆蚜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2.4%唑醚·氟酰胺SC对马铃薯早疫病的田间防效评价

农药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42.4%唑醚·氟酰胺SC在推荐使用剂量下防治马铃薯早疫病的效果,为生产上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DMRT"法进行方差分析,并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显著性。[结果]3次施药后10 d,42.4%唑醚·氟酰胺SC 112.5、150 g a.i./hm~2对马铃薯早疫病防效为86.33%~90.17%;42.4%唑醚·氟酰胺SC 75 g a.i./hm~2与300 g/L氟唑菌酰胺SC防效相当,高于250 g/L醚菌酯EC和50%啶酰菌胺WG的防效。[结论]42.4%唑醚·氟酰胺SC对马铃薯早疫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建议发病初期施用,推荐使用剂量为112.5~150 g a.i./hm~2。

关键词: 42.4%唑醚·氟酰胺SC 马铃薯早疫病 防治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RS与像元二分模型的近20a宁夏植被覆盖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近20a宁夏植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情况,为了解区域生态变化态势,评估生态工程成效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00,2006和2012年的TM数据,基于植被指数估算植被覆盖度的原理,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对宁夏植被覆盖度进行遥感估算和动态监测。[结果]宁夏植被覆盖呈现南北好,中部差的空间分布特点;近20a来宁夏的植被覆盖度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即低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在逐渐减少,中、高植被覆盖区的面积增加了6 434km2,全区平均植被覆盖度提高6%,其中扬黄灌区及南部山区植被覆盖增加幅度较大。[结论]宁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植被保护和生态恢复工程,而降水量的变化则是引起植被覆盖度年际波动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遥感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宁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査尔酮合成酶基因及其分子进化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CSCD

摘要: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在植物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植物代谢产物合成、抗性调节、花色形成等生理生化过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功能的发掘与利用,本研究综合归纳了査尔酮合成酶基因及其克隆、遗传多样性和分子进化等方面研究进展,得出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克隆采用的主要方法,进而指出査尔酮合成酶基因分异进化研究的未来方向,同时为特色基因资源开发方面研究提供技术资料检索帮助和研究方法参考。

关键词: 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克隆 遗传多样性 分子进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布麻查尔酮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西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罗布麻査尔酮合成酶基因具体结构,采用RT-PCR、RACE方法从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中扩增出CHS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其核苷酸序列长1 170bp,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全长为389个氨基酸残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cDNA片段与其他植物CHS基因的同源性为78%~81%,表明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变异程度较小,整个超基因家族序列高度保守。

关键词: 罗布麻 CHS基因 基因克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的紫花苜蓿引种初步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适宜在半干旱风沙区进行种植的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在宁夏中卫市东园镇瑞应村进行引种试验。从7个苜蓿品种的根长、根重、株高、主枝侧枝数、茎叶比、干鲜比、产草量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甘农4号紫花苜蓿株高、茎叶比、干鲜比均较大,且显著高于其他供试苜蓿品种(P<0.05);鲜草产量则是甘农8号最大,且与株高、主枝侧枝数存在明显的相关性;2主成分分析显示,根长、鲜根重、株高和主枝侧枝数对紫花苜蓿的综合生长性状影响较大;3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甘农3号、甘农4号的得分比较高,各项指标和性状较好,是中卫市瑞应村适合种植的苜蓿品种;皇后的生产性能较差,不适宜在该地区建植多年生牧草地。

关键词: 半干旱风沙区 紫花苜蓿 品比试验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隶属函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降雨条件下玉米植株对降雨再分配过程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系统测定玉米(Zea mays)不同生长阶段的穿透雨、茎秆流和冠层截留,采用室内模拟降雨法测定了不同降雨强度、不同叶面积指数玉米冠下穿透雨和茎秆流,采用喷雾法测定了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冠层截留。对其进行了量化分析,并探讨了三者与玉米叶面积指数和降雨强度的关系,阐明了玉米冠下穿透雨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玉米冠下穿透雨量占冠上总降雨量比例为30.97%—94.02%,平均为63.92%;茎秆流量占降雨量比例的变化范围为5.68%—75.70%,平均为35.28%;冠层截留量在其全生育期内变化范围为0.02—0.43 mm,平均为0.16 mm,所占总降雨量比例最大仅为1%。随玉米生长,穿透雨量逐渐降低,茎秆流量和冠层截留量逐渐增加。穿透雨与茎秆流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其中穿透雨率平均由93.55%降至36.23%;茎秆流率平均由5.98%增加至70.42%。降雨强度与穿透雨量和茎秆流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二者占总降雨量的比例与降雨强度关系不显著(P>0.05)。随着玉米生长,穿透雨冠下空间分布由均匀逐渐趋向于不均匀,使降雨经过冠层后趋于向行中汇集,但在玉米生长后期,集中于行中的穿透雨量也因叶片衰败而随之降低。揭示了玉米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特征,可为农田水分有效利用、农田生态水文过程机理和坡耕地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 茎秆流 穿透雨 冠层截留 降雨强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