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9种药剂对槐尺蠖的防治效果及对天敌的影响
《农药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对槐尺蠖高效并对天敌昆虫蠋蝽安全的药剂。[方法]药剂对槐尺蠖和躅蝽的室内生物活性和毒力测定分别采用浸叶法和点滴法,田间防效试验采用喷雾法。[结果]对槐尺蠖2龄幼虫室内生物活性最高的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乙基多杀菌素,其LC50分别为0.017、0.28 mg/L;蠋蝽3龄若虫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高效氯氰菊酯、乙基多杀菌素和溴氰菊酯较敏感,LC50为1.27~4.32 mg/L。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10%虫螨腈SC、200 g/L四唑虫酰胺SC、35%氯虫苯甲酰胺WG、25%灭幼脲SC、25 g/L溴氰菊酯EC及4.5%高效氯氰菊酯EC在药后7 d对槐尺蠖的防效达到96.18%~100%。对躅蝽杀伤率最小的是25%灭幼脲SC,其次为35%氯虫苯甲酰胺WG和200 g/L四唑虫酰胺SC,药后7 d对躅蝽的杀伤率为4.25%~38.91%。[结论]对槐尺蠖高效并对躅蝽安全的药剂为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和灭幼脲,推荐轮换使用。


中红外及近红外光谱在小杂粮品质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2023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中红外光谱以及近红外光谱在现代分析化学中有重要的地位,是人类认识物质结构、功能、成分以及含量的重要途径.小杂粮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少、种植地区和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其特点是小、少、特、杂.小杂粮营养丰富,既是传统口粮,又是保健食品资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改善,小杂粮作为药食同源的新型食品资源,在现代绿色保健食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小杂粮进行品质检测可为小杂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品质分级、小杂粮育种、产地溯源与真伪鉴别等方面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按照麦类小杂粮及豆类小杂粮分类,对国内近30年来小杂粮品质检测有关文献加以综述.研究表明,麦类小杂粮品质检测文献更多,约占文献数量的2/3左右,且以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居多;豆类小杂粮品质检测文献相对较少,约占文献数量的1/3左右,且以中红外光谱技术应用居多.中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在小杂粮品质检测分析方面有诸多重要应用.其中,中红外光谱更多应用于小杂粮中活性物质以及小杂粮加工过程的表征,而近红外光谱则更多应用于小杂粮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等主要品质指标的定量分析检测,可为小杂粮品质监测、科学育种提供高效的数据来源.近年来,随着化学计量学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近红外光谱不再局限于小杂粮品质指标定量分析,而且还被应用于小杂粮产地溯源等领域,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对中红外光谱、近红外光谱在小杂粮品质无损分析检测方面做出了展望.


不同饵料密度和盐度下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活史特征
《生态学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低盐驯化褶皱臂尾轮虫规模化培育的可行性,本实验以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饵料,在饵料密度1.0×10~4、1.0×10~5、1.0×10~6、1.0×10~7和1.0×10~8 cells·mL-1下,采用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盐度23及盐度6的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生活史特征。结果表明:随着饵料密度的升高,两组盐度轮虫的生殖期、平均寿命、产卵量、生命期望、净生殖率、世代时间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P<0.05);盐度6的轮虫在饵料密度1.0×10~6、1.0×10~7和1.0×10~8 cells·mL-1下的生殖前期显著小于饵料密度1.0×10~4和1.0×10~5 cells·mL-1下的生殖前期(P<0.05);盐度23的轮虫在饵料密度1.0×10~6和1.0×10~7 cells·mL-1下的生殖前期显著小于饵料密度1.0×10~4、1.0×10~5和1.0×10~8 cells·mL-1的生殖前期(P<0.05)。饵料密度1.0×10~4 cells·mL-1下盐度6的轮虫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显著低于盐度23的轮虫(P<0.05);饵料密度1.0×10~5 cells·mL-1下盐度6的轮虫的生命期望显著高于盐度23的轮虫(P<0.05);饵料密度1.0×10~6 cells·mL-1以上时,盐度6的轮虫的产卵量、净生殖率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显著高于盐度23的轮虫(P<0.05)。通过生活史特征比较,褶皱臂尾轮虫由于淡水起源性,能够从盐度23的环境逐步驯化到盐度6的环境,且在饵料密度大于1.0×10~6 cells·mL-1下盐度6的褶皱臂尾轮虫的生殖率要高于盐度23,其低盐规模培育是可行的。
关键词: 褶皱臂尾轮虫 小球藻 饵料密度 低盐驯化 生活史特征


基于物联网的烟叶烘烤温湿度数据采集分析与算法构建
《烟草科技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规范采集和利用烘烤过程烤房干湿球温度数据,运用物联网技术采集烘烤过程烤房干湿球温度数据,利用Python程序建立数据清洗、温湿度曲线识别、烘烤阶段识别、烘烤工艺指标分析算法,并对我国部分烟叶产区2019—2021年的13 493炉次烘烤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物联网技术采集烤房干湿球温度数据结合算法,可自动提取单座烤房每一炉次烘烤温湿度曲线,并分析烘烤过程的时间管理、湿度管理和异常掉温等烘烤工艺指标。基于算法分析,13个地区(市、州)烟叶产区的烘烤总时长在139.1~188.5 h,变黄期、定色期和干筋期的时长分别为54.5~98.1 h、48.9~69.7 h和34.1~58.7 h,占烘烤总时长的比例分别为33.7%~53.2%、27.5%~41.2%和19.3%~31.7%。烘烤过程变黄前期、变黄中期、变黄后期、定色前期、定色中期、定色后期、干筋后期的湿球温度分别为35.7~36.9℃、35.6~37.4℃、34.5~36.9℃、34.0~36.5℃、34.3~37.1℃、35.2~37.8℃和38.3~41.1℃。基于物联网采集烘烤过程温湿度时序数据并结合算法识别分析,可实现烘烤工艺执行情况的快速准确判断。
关键词: 烟叶烘烤 物联网 干球温度 湿球温度 烘烤工艺 算法


基于土壤含水量的灌溉制度对番茄生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中国瓜菜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研究不同灌溉制度对番茄生理、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盛丰5号为材料,开展50%田间持水量(FC)、60%FC、70%FC、80%FC为灌溉开启条件的灌水试验(T1~T4),对照(CK)依据当地常用滴灌灌溉制度。试验表明,番茄结果前期和转色期,与CK相比,70%FC为开启条件的灌溉制度可显著提高番茄叶片的光合参数。番茄采收期,叶片光合能力方面,T2表现最好,但与T1、T3、T4、CK无显著差异;果实品质方面,T1处理维生素C含量较T2、T3、T4、CK分别显著提高91.96%、55.46%、62.82%、29.26%,总糖含量分别显著提高22.43%、51.13%、76.98%、28.53%,大果占比50%,特小果占比为0;经济指标方面,T1的水分利用率分别较T2、T3、T4、CK提高12.42%、135.22%、106.59%、18.36%。综合番茄生理指标、果实品质和经济指标,以50%FC为灌溉开启条件可在设施番茄秋冬茬栽培中获得较高的果实品质和商品价值,有效实现节水增效目标。
关键词: 设施番茄 土壤水分 灌溉制度 净光合速率 果实品质 水分利用率


基于热红外与可见光图像融合的生菜水分胁迫指数模型研究
《节水灌溉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准确提取作物冠层温度,监测作物水分亏缺状态,以不同水分处理的生菜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手持式热像仪和佳能相机获取生菜的热红外和可见光图像,计算生菜冠层可见光图像与热红外图像的仿射变换参数,并进行配准融合,以获取生菜冠层区域的热红外图像,而后计算不同处理下的基于冠层温度的水分胁迫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 CWSI)与日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分析不同灌溉处理下CWSI同ET的相关关系来监测生菜水分亏缺程度。结果表明,基于仿射变换的热红外目标提取方法可以实现生菜冠层的准确提取,剔除背景后生菜冠层的平均温度值由20.25℃下降至19.25℃。不同水分处理下的生菜热红外冠层的CWSI值展示出明显的差异,且CWSI与ET呈显著负相关,当CWSI越大,ET越小,表明CWSI可以应用在生菜水分胁迫状态监测,能够很好的反应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状况。
关键词: 生菜 热红外图像 可见光图像 仿射变换 背景剔除 不同水分处理 作物水分胁迫指数CWSI


基于辐热积的日光温室嫁接茄子养分积累模型
《中国蔬菜 》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以茄杂2号为试材,采用嫁接栽培,分析5个施氮水平下茄子全株及茎、叶片、果实养分积累量的动态变化,建立了基于辐热积的日光温室嫁接茄子养分积累模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利用辐热积比较准确地模拟出不同施氮水平茄子养分积累量,以产量最高的F3处理作为参照,其植株N、P、K积累量的标准误差RMSE和1∶1直线决定系数R2分别为4.88 kg·hm-2和0.996 8、0.53 kg·hm-2和0.998 3、7.85 kg·hm-2和0.997 1;茎中N、P、K积累量的标准误差RMSE和1∶1直线决定系数R2分别为1.66 kg·hm-2和0.957 6、0.59 kg·hm-2和0.956 1、3.89 kg·hm-2和0.982 0;叶片中N、P、K积累量的标准误差RMSE和1∶1直线决定系数R2分别为2.19 kg·hm-2和0.976 8、0.40 kg·hm-2和0.985 3、4.06 kg·hm-2和0.988 6;果实中N、P、K积累量的标准误差RMSE和1∶1直线决定系数R2分别为3.92 kg·hm-2和0.991 5、0.48 kg·hm-2和0.990 2、6.57 kg·hm-2和0.985 3。模型精准度高,可以预测各施氮处理下茄子全株及各器官的养分积累量,为日光温室茄子生产的智能化精准施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基于冠层光谱和覆盖度的马铃薯叶片钾含量估算方法
《农业机械学报 》 2023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片钾含量(Leaf potassium content, LKC)是表征作物钾素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高效准确地获取马铃薯LKC有助于精准农业施肥管理.本研究旨在通过结合马铃薯关键生育期RGB影像提取的植被指数(VIs)和植被覆盖度(FVC),提高马铃薯关键生育期LKC估算的准确性.首先从马铃薯块茎形成期(S1)、块茎增长期(S2)和淀粉积累期(S3)的RGB影像中提取VIs和FVC,然后分别分析每个生育期VIs和FVC与马铃薯LKC的相关性,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Lasso回归(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Lasso)和岭回归构建马铃薯LKC的估算模型.结果表明:基于RGB影像提取的马铃薯FVC精度较高,且前两个生育期高于第3个生育期;利用VIs估算马铃薯LKC是可行的,但精度有待进一步提高;VIs结合FVC可以提高马铃薯LKC的估算精度.本研究可为作物生长和钾素营养状况监测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马铃薯 叶片钾含量 冠层覆盖度 RGB影像 冠层光谱特征


北京欧文氏菌黏附及侵袭毒力因子分析
《生物技术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侧耳细菌性软腐病病原菌北京欧文氏菌(Erwinia beijingensis)侵入刺芹侧耳的方式及相关黏附因子、侵袭因子进行分析,为刺芹侧耳细菌性软腐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观察病原菌侵染刺芹侧耳的超微结构,利用在线软件对毒力因子进行分析比对。[结果]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北京欧文氏菌侵染宿主具有黏附和侵入两种状态。通过同源比对发现该病原菌基因组上存在17个编码黏附素的基因和1个编码侵袭素的基因,对黏附素蛋白结构域分析表明大多数为菌毛蛋白,菌毛和病原菌运动密切相关,在病原菌侵入宿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结论]阐明了北京欧文氏菌通过黏附、侵入两种方式侵染刺芹侧耳,明确了黏附素、侵袭素在侵染宿主中的作用,揭示了其致病过程,为该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北京欧文氏菌 刺芹侧耳 病原体感染 黏附 毒力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