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EMS对不同大豆品种M_2代农艺性状的影响
《农学学报 》 2012
摘要:为了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对不同大豆品种的诱变效果。利用0.5%EMS溶液处理4个大豆品种种子,对M2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农艺性状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分枝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其次为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而株高和主茎节数的变异系数较小,但在早熟品种当中这些变异大多达到显著水平,而在晚熟品种中均未达显著水平。从熟期的变异来看,各品种都诱变出早熟或晚熟的变异株,总的熟期变异株比例达43.1%,且早熟突变比例(24.6%)大于晚熟突变(18.5%),但在早熟品种中无论是早熟突变还是晚熟突变的比例都大于晚熟品种。


“绥李三号”李生长特点及建园和修剪技术
《农业科技与信息 》 2012
摘要: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以大豆、玉米生产为主,种植结构比较单一,经济效益低,人们纷纷寻求新的致富途径。李树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等优点,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首选树种。生产方式也由以往宅前屋后零星栽植的自给性生产,转变为有规模的商品性生产,并


空间诱变对青椒影响的初步研究
《北方园艺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空间诱变处理青椒干种子,并以地面种植后采收的种子为对照,分析空间环境条件对青椒的形态变化特点的影响,同时利用RAPD技术对DNA的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间环境条件改变了青椒的形态,同时诱发了基因组的突变,说明空间诱变是产生青椒变异的一种有效手段。


大豆荚粒性状的QTL分析
《大豆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Charleston×东农594构建的F2衍生的149个F2:14~F2:16株系组成的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多重区间作图法(MIM),连续3 a对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和四粒荚数共4个荚粒性状进行QTL分析。结果表明:3 a间CIM和MIM分别定位到13个和24个QTL,分布11个连锁群上。采用CIM法,定位到1个控制一粒荚数的QTL在2 a中稳定出现;采用MIM法,定位到1个控制二粒荚数的QTL和1个控制四粒荚数的QTL在2 a中稳定出现,且控制四粒荚数的QTL 2 a的性状贡献率分别为72.5%和37.6%。
关键词: 大豆 荚粒性状 QTL 复合区间作图法 多重区间作图法


雪水对苜蓿幼苗的影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 2012
摘要:采用盆钵垂直板法,研究了清水和雪水对紫花苜蓿在幼苗生长过程中的影响,对两组苜蓿幼苗的株高、根长、茎粗、物质积累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雪水处理组的苜蓿幼苗生长状态明显优于清水处理组,发芽率较对照平均高出28.26%,株高、茎粗、干物质积累均显著高于对照(P<5%),根长与对照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5%),雪水对苜蓿幼苗生长具有显著促进效应。建议: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雪水促进牧草饲料作物增产丰收,尤其雪水浸种对改善作物苗期的生长势效果明显。


非生物胁迫诱导的GmMYB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室根据一段抗逆的EST序列,从栽培大豆东农42中克隆到4个开放阅读框均是外显子和内含子间隔构成的R2R3-MYB基因,其中Gm02g01300、Gm03g38040和Gm10g01340与已公布的Williams82基因组序列完全一致,Gm19g40650第375位的单核苷酸突变导致多肽链第125位的氨基酸发生置换(GAG375→GAC375,E125→D125)。以人工气候箱内模拟非生物胁迫(盐、碱、干旱和低温)处理栽培大豆东农42芽期,选择适宜时间点,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R2R3-MYB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4个基因的表达水平都存在明显波动,呈诱导后短暂上调或下调两种表达模式,但表达时间、强度和趋势存在明显差异;Gm02g01300受干旱诱导明显,Gm03g38040受多种胁迫条件诱导表达强烈,推测这些基因在大豆非生物胁迫的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另外,在子叶与胚间,单个基因的表达也存在差异;多种非生物胁迫条件下,基因的表达不仅存在时空差异,可能也具有调控模式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