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野生大豆接种大豆疫霉根腐病菌后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
《大豆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大豆疫霉菌胁迫下抗感不同野生大豆根、茎、叶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抗病野生大豆接种后叶中POD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高于感病野生大豆,同时高于未接种植株;而根和茎中的POD酶活性在病程的大部分阶段有所增加,但变化幅度不大。
关键词: 大豆疫霉根腐病 野生大豆 过氧化物酶(PO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SR分子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中应用与研究进展
《小麦研究 》 2013
摘要:综述简单重复序列标记(SSR)的特点及优点,重点介绍了SSR分子标记在小麦遗传育种中的应用,即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基因标记与定位、遗传图谱构建、外源染色体鉴定与标记、种质资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研究、辅助育种的研究进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向日葵菌核病拮抗菌株的分离与筛选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出黑龙江向日葵菌核病的有效生防菌株,采集向日葵根围土、病株残体74份,采用土壤稀释平板法分离菌株和平板对峙培养初筛,共分离筛选出38株对向日葵菌核病有拮抗活性的生防菌株。通过菌核萌发抑制、离体叶片测试、温室盆栽试验复筛。结果表明,M1M2菌株表现最好,菌核萌发抑制效果和离体叶片防效均超过90%,其100 mL发酵原液处理土壤在温室盆栽中防效达83.52%,具备进一步研究应用的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DNA双链断裂处染色质重组机制
《贵州农业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摘要: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s,DSBs)的修复过程包括DNA断裂处染色质结构变化、DNA修复蛋白复合物的形成以及染色质构型的重新恢复等过程。因此,DSB周围包裹的核小体及其染色质构型对断裂处DNA的修复产生一定影响。该文通过从DSBs处开放而松弛的染色质结构的形成机制和DNA修复蛋白在DSB特定区域的募集过程,综述了真核细胞DSB修复的早期事件,以期为研究植物DSB修复过程中表观遗传修饰机制、植物耐逆机制以及作物诱变育种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析黑河地区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科技视界 》 2013
摘要: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一个国家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的构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建设也是一个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薄弱的文化建设严重制约了经济建设的深入发展,矛盾的日益显现也成为我国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国家非常重视各地区乡村文化建设,本文以黑河地区为视角,从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解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cICE1基因表达模式及调控转基因水稻抗冷通路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 2013 CSCD
摘要:以大白菜幼苗和水稻T1代转BcICE1基因株系为材料,通过半定量RT-PCR及实时定量PCR等方法,研究BcICE1基因表达模式、水稻转基因株系中BcICE1基因的遗传及冷反应基因的表达情况。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BcICE1基因在大白菜的根、茎、叶中为组成型表达,其中茎和叶的表达量较强;BcICE1基因的表达水平能被冷、ABA和NaCl处理所上调,但不被脱水处理上调。卡方测验表明,水稻转基因T1代潮霉素抗性发生了3:1分离模式。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结果表明,3个抗冷转基因株系中BcICE1基因均是以单拷贝、单位点整合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并正常表达。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冷胁迫下,BcICE1基因的超表达对水稻的OsDREB1F基因影响较大,表明BcICE1基因对转基因水稻抗寒性的影响依赖OsDERB1冷反应通路。
关键词: 水稻 BcICE1基因 表达分析 冷胁迫 冷诱导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肥措施下合农63号大豆主要叶部性及品质与产量的关系
《中国种业 》 2013
摘要:为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条件下大豆叶部性状及品质与产量的关系,以合农63号大豆为试验材料,试验设置了3个不同施肥处理,分别测定了开花后5个不同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及各时期蛋白质、脂肪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合农63号大豆在R1-R7期的主要叶部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各个施肥处理的不同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与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R1、R5期叶面积指数和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R6与R7期达到极显著正相关;R5、R6期与全生育时期平均叶绿素含量与产量达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负相关关系,生育后期达到显著负相关,脂肪含量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树莓根际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研究
《吉林农业科学 》 2013 CSCD
摘要:分别于展叶期、新梢生长期、现蕾期、果实成熟期、落叶期取树莓"哈瑞太兹"根际土壤,株龄为2、4、5、7年生,测定过氧化氢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细菌数量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的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细菌数量均在现蕾期时达到最大,而磷酸酶活性在成熟期最高;真菌数量表现为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在成熟期达到最高,而放线菌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趋势,在现蕾期达到最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