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山西十字花科小菜蛾种群消长动态及几种杀虫剂的触杀毒力比较
《应用昆虫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9—2010连续两年,对山西省十字花科甘蓝、萝卜和杂草上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并对11种杀虫剂的触杀毒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受特殊气候条件影响,山西省2009与2010年的小菜蛾种群消长动态不太一致。2009年,田间始见小菜蛾成蛾为4月1日,虫口总量分别在4月下旬和5月下旬出现一大一小2个发生高峰,秋茬作物上没有明显的发生高峰;第一代小菜蛾卵始见期为5月8日,第一代茧始见期为5月18日,卵总量和若虫总量分别在5月13日和9月1日、5月23日和9月16日各出现2个发生高峰。2010年,田间始见小菜蛾成蛾为3月15日,虫口总量分别在4月上旬、5月下旬~6月上旬、10月中旬出现3个大小不一的发生高峰;第一代卵始见期为5月26日,第一代茧始见期为6月5日,卵总量和若虫总量分别在5月15日和9月25日、6月15日和10月10日各出现2个发生高峰。两年调查结果,蔬菜上的小菜蛾发生量均高于杂草。5%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5%氟虫氰悬浮剂和5%茚虫威乳油等11种药剂对小菜蛾幼虫的触杀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5%多杀菌素悬浮剂对小菜蛾的触杀毒性最高,LD50为0.01μg/头;10%溴虫腈水乳剂、2%阿维菌素乳油和5%氟虫氰悬浮剂的触杀毒性次之,LD50分别为0.34、0.28和0.10μg/头;5%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和97%巴丹可湿性粉剂的触杀毒性最差,LD50分别为91.53和84.36μg/头。
旱作苦荞麦最佳栽培组合探讨
《农业科技通讯 》 2011
摘要:本项研究以早中晚3个不同生育期的品种为试验材料,3种不同播种量、3种不同施肥量为处理,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差异极显著,不同播种量、不同施肥量间达显著水平。综合结果分析,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亩播种量6万株,亩施磷二胺20 kg作基肥为最佳栽培组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小豆新品种特红1号的选育
《作物杂志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小豆新品种特红1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利用系统选育法,在保定红小豆后代群体中选出变异单株选育而成。2010年5月28日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通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苦荞麦高产栽培最佳配方研究
《内蒙古农业科技 》 2011
摘要:该项研究以早中晚熟三种不同类型的品种为试验材料,三种不同播种量,三种不同施肥量为处理,拟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差异极显著,不同播种量、不同施肥量间达显著水平。综合结果分析,生育期长的晚熟品种,667m2播种量6万株,施磷酸二铵20kg作基肥为最佳组合配方。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簇毛麦属间染色体易位系的高效诱导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60Coγ射线以不同剂量照射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即将成熟的花粉,将其授于母本中国春,创造出一批包含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材料,对这些材料用中国春进行连续回交或自交,可有效保留簇毛麦染色体片段,实现外源基因的转移。研究结果表明,60Coγ射线照射花粉后产生易位染色体的频率因剂量不同而有显著差异,12 Gy和8 Gy剂量照射后杂交的M1群体中,产生小麦-簇毛麦易位染色体的单株分别占调查总数的76.7%和50.0%,均显著高于用其他方法创造易位的频率,并且12 Gy较8 Gy产生了更优的易位类型;创制的易位染色体有67.6%可以从M1传递到BC1,BC1的易位染色体有96.4%可传递到BC2;在回交后代中,加以人为选择,整条簇毛麦染色体很快丢失,至BC2F2即有纯合易位株出现。
关键词: 小麦-簇毛麦 花粉辐射 易位染色体 传递率 纯合易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