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毛丹高产及无公害生产技术
《中国南方果树 》 2005 北大核心
摘要:红毛丹(Nephelium lappaceum L.)是无患子科(Sapindaceae)韶子属(Nephelium)果树,原产马来群岛热带雨林。1930—1960年间先后引入我国海南省和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栽培。目前我国的种植区域,集中在海南的保亭、陵水、三亚及云南的西双版纳,种植面积约为0.2 hm2。红毛丹是热带


香蕉ACC氧化酶基因(MAO3)的克隆及其表达特性分析
《园艺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同源扩增得到香蕉(Musa acuminata)ACC氧化酶基因(MAO3)的核心部分,再通过3和5RACE扩增上、下游序列以及Genome-Walker的方法得到启动子部分,共获得3718bp长度的序列。将所得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发现香蕉中ACC氧化酶的氨基酸序列非常保守,各序列间的同一性高达99%,与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ACC氧化酶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在66·7%~71·8%之间。组织原位杂交试验表明MAO3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初步认为是在韧皮部筛管组织中特异表达。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实时监测到了MAO3基因和香蕉乙烯受体基因ERS2受机械伤诱导的定量变化。
关键词: 香蕉 MAO3基因 克隆 同源性分析 组织特异表达 机械伤诱导


热处理对果蔬采后品质及病虫害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后热处理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果蔬采后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改善果蔬贮藏期间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 方面。从果蔬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采后品质及防治病虫害等方面阐述了热处理的机理,讨论了热处理对果蔬衰老 方面的生理特征如色泽、风味、硬度(软化)、失重、呼吸、乙烯释放、酶活性等变化及与抗逆性有关的诱导蛋白质合成 及基因表达的影响,较全面阐述了热处理防治果蔬贮藏期间病虫害的机理如直接作用于病菌、害虫与提高果蔬的抗 病虫性等。


芒果炭疽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来自广东和海南等不同果园的芒果炭疽病菌进行了对多菌灵的抗性测定。结果表明,敏感菌株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为0.110μg/mL,而抗性菌株在多菌灵500μg/mL 下仍生长良好。抗性菌株经继代培养10代后抗性几乎不变,说明其抗性稳定。对抗、感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然后以产孢量和致病力分别用 MIC 做简单相关性分析,证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产孢量、致病力与抗药性无关,因此可以认为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突变并不影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抗性菌株对甲基硫菌灵、苯菌灵、噻菌灵表现正交互抗性,而对乙霉威和咪鲜胺敏感。病菌在含药培养基上测定的敏感性与在经多菌灵处理过的离体果实上的敏感性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用于大田抗药性的初步检测。


热水和1-MCP处理对杧果贮藏效果的影响
《果树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常温下热处理、1-MCP处理及热处理结合1-MCP处理对杜果果实贮藏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处理能有效控制杧果采后炭疽病的发生,改善果实外观,提高好果率,延长贮藏时间,但使呼吸增强,不能抑制果实后熟和减少果实失重率;1-MCP处理能降低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的呼吸强度,抑制果实的后熟,减少果实失重率,但对炭疽病的防治无效;热处理结合1-MCP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2者的优点,该处理既有效的控制了炭疽病的发生,又延缓了杧果果实的后熟进程,延长了贮藏时间,且对杧果果实的品质无不良影响。所有处理对成熟时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及糖酸比无影响,且对蒂腐病的防治效果也均不理想。


温度对椰心叶甲实验种群生长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不同温度(16、20、24、28和32℃)条件下观察椰心叶甲的发育、存活及繁殖情况.结果表明,椰心叶甲在32℃恒温下不能存活,在16~28℃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1.08℃,有效积温为966.22日.度,在海南省儋州市1年可发生4~5代.椰心叶甲世代存活率在28℃时最高,达92.5%.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及周限增长率均在28℃时最高,分别为54.1、0.0260和1.0263.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分别以20℃和28℃时最短,前者为123.1d,后者为26.7d.种群趋势指数以28℃时最高,为50.8,表明24~28℃为椰心叶甲种群生长的适合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