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扁穗雀麦种子成熟过程生理响应及适宜收获期研究
《种子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扁穗雀麦种子成熟过程中的生理响应,明确适宜的收获条件和时间,以扁穗雀麦"江夏"和"黔南"为试验材料,对种子成熟过程中含水量、粒重、贮藏物质、酶活性和ATP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子的成熟,含水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但最大失水率在品种间有较大差异。"江夏"在花后第33~38天失水率最高,每天为4.94%,而"黔南"在花后第38~43天失水率最高,每天为6.45%。干重变化与含水量相反,"江夏"和"黔南"于花后第38天达生理成熟,分别为1.22 g和1.36 g;千粒重在花后第33天相对较高(11.25 g和14.13 g),后期粒重变化与品种熟性和落粒有关。可溶性糖在花后第13天内逐渐增加并达最大值(112.80 mg·g-1和106.76 mg·g-1),之后开始下降,并在花后第33~43天趋于稳定,淀粉含量变化基本表现为与之互补。ATP含量相对较高时期多为籽粒快速增加阶段;脱氢酶活性含量变化在种子成熟过程中不显著。综合考虑,"江夏"扁穗雀麦在花后第33天左右收获最好,"黔南"可推迟2~3 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色富硒生物猪饲料中AFB1达标生产工艺优化研究
《中国饲料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AFB1)容易超标,检出率达80%~100%,毒性大,具强致癌性,可抑制生猪免疫机能,降低动物生产性能,引起动物继发感染,还会在动物产品中残留而威胁人类健康,给生猪养殖带来经济损失,降低猪肉食品安全性。本文通过使用先进固体发酵系统设备和益生菌发酵技术,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中试优化,获得发酵降解猪饲料AFB1的最佳工艺参数为硒浓度0.3 mg/kg,发酵时间12 h,量子波强度30 Hz,益生菌菌种组合CGMCC NO.17328混合CGMCC NO.15611。该工艺将猪饲料AFB1量从63.41μg/kg降解到2.98μg/kg,降解率达到95.30%,AFB1含量达到国家饲料安全标准。生产工艺适合养猪场低成本快速生产AFB1达标猪饲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部分NCII设计的陆地棉F1表现预测
《中国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寻预测陆地棉F1表现的方法,降低育种成本,提高育种效率。【方法】采用60个陆地棉亲本,通过部分NCII交配设计,形成一个由亲本和180个F1杂交组合组成的部分NCII群体,用亲本加性效应(additive effect,A)、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和表型中亲值(mid-parent value,MP)等3种预测方法对F1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预测。【结果】陆地棉皮棉产量杂种优势明显。皮棉产量正向中亲优势的组合占97.78%,中亲优势平均达19.63%;正向超亲优势的组合占79.44%,超亲优势平均达8.47%。3种预测方法对F1表现具有不同的预测效果,其中,以亲本加性效应对F1的表现预测效果最优,其对皮棉产量、铃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等7个目标性状预测精度(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738—0.928。性状的加性方差分量和亲本杂交次数对预测效果有影响。加性方差分量越大,所有方法的预测精度都越高;随着每个亲本杂交次数的增加,加性效应预测和GCA预测的精度提高,但表型中亲值预测的效果基本无变化。【结论】陆地棉F1的表现可以通过利用包含亲本的部分NCII设计群体和亲本的加性效应进行有效预测,采用"大群体、少杂交"的策略可以在保持预测效果的同时降低预测的工作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藏琵蝎肠道细菌多样性研究
《生命科学研究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以西藏琵蝎(Scorpiops20tibetanus)为研究对象,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对其肠道细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及16S20r20RNA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琵蝎肠道细菌多样性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优势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2057.82%)和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2028.25%),优势目为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2055.19%),优势属为短芽孢杆菌属(Brevibacillus,2024.63%)和解硫胺素芽孢杆菌属(Aneurinibacillus,22.91%),优势种为波茨坦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20borstelensis)和解硫胺素芽孢杆菌(Aneurinibacillus20aneurinilyticus),以上两种细菌均为首次在动物肠道中发现;2016S20rRNA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西藏琵蝎肠道细菌功能基因丰富,包含丰富的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通路。该研究揭示了西藏琵蝎肠道细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组成,为西藏琵蝎相关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技术 西藏琵蝎 肠道细菌 16S rRNA 多样性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燥方式下鮰鱼片的干燥特性及风味变化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以鮰鱼为原料,研究了不同干燥方式对鮰鱼干燥特性的影响,并利用气相离子迁移色谱(Gas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Spectrometry,GC-IMS)、电子鼻、电子舌以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技术,对不同干燥方式对鮰鱼片风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的鮰鱼片收缩率最小,为5.44%,显著低于其他三种干燥方式(p<0.05),且其复水速率最快,用时最短;热风干燥的鮰鱼片硬度最大,达1929.70 g,与其他三种干燥方式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真空干燥使得鮰鱼片的L*值为最小,a*值和b*值最大,使鮰鱼片呈现焦糖色,而真空冷冻干燥的L*值最高,a*值和b*值最低,使鮰鱼片呈现白色;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的鮰鱼片气味比较相似,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处理的鮰鱼片的滋味比较相似,而真空冷冻干燥气味和滋味都区别于其他三种干燥方式;热风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的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比苦味氨基酸含量高51.97 mg/g和67.66 mg/g;微波干燥和真空干燥的苦味氨基酸含量分别比甜味氨基酸含量高3.56 mg/g和6.11 mg/g。因此,真空冷冻干燥对鮰鱼片的干燥特性影响最小,且风味有区别于其他三种干燥方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改进Mean Shift的无人机农业应用遥感影像地块边界提取
《湖北农业科学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及时了解农作物空间分布信息,对于实现科学管理和作物增产等具有重要意义。无人机遥感系统因具有机动灵活、低成本、高效获取高分辨率影像等优点,在农业大面积遥感影像应用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针对无人机影像农田地块边界提取过程中,由于人工矢量化耗时费力和现有影像分割方法常见的过分割情况等带来的边界提取困难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Mean Shift的无人机农业应用遥感影像地块边界自动化提取流程。根据地块本身的全局特点和地块内作物的局部特点,该方法综合考虑了像素点位置信息和影像颜色信息,配合空间带宽设置原则,描述地块边界特征。结果表明,基于改进Mean Shift的方法用于无人机农业应用遥感影像地块边界提取可以取得较好的结果,为其他学者开展农田地块边界研究提供了支持和启发。
关键词: Mean Shift 地块边界提取 无人机遥感影像 农业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古细菌、细菌和真核生物中ATP结合盒蛋白家族的全基因组分析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ATP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 ABC)蛋白家族普遍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主要参与大量初级和次级代谢物质的运输。目前关于不同生物中该蛋白家族特征的综合报道较少。本研究对来自461种古细菌、细菌和真核生物的ABC蛋白家族进行系统分析,共发现27 797个ABC转运蛋白,且在不同生物体内普遍具有较高的拷贝数,表明其在生物体中具有重要作用。ABC转运蛋白的结构分析表明其特征序列Walker A、Walker B和Walker C在生物体内高度保守。ABC转运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揭示了其系统发生关系和功能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全基因组挖掘首次揭示了具有4个或6个核苷酸结合域(nucleotide-binding domains, NBDs)的非常规ABC转运蛋白,且越高等的生物体中的ABC转运蛋白具有更多的NBDs。此外,根据ABC转运蛋白在NBDs中的特征,本研究总结了4种NBDs的进化模式。本研究结果可为不同生物体中ABC的分布、ABC系统发育关系以及NBD和ABC的进化模式等研究提供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盲蝽和中黑盲蝽对5种植物提取物的触角电位和嗅觉反应
《植物保护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转基因棉的广泛种植,我国盲蝽发生日益严重,急需开发一些高效、环境友好的新型防治技术。本文以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云木香Aucklandia costus、香加皮Periploca sepium、黄柏Phellodendron amurense、五倍子Rhus chinensis等5种中药材乙醇提取物为材料,测定了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和中黑盲蝽Adelphocoris suturalis对这5种提取物的电生理学及嗅觉反应。结果表明,5种提取物均可引起绿盲蝽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花椒和云木香提取物可引起中黑盲蝽雌、雄成虫强烈的触角电位反应。在嗅觉反应试验中,绿盲蝽对云木香、香加皮提取物的选择反应率低于30%,对花椒提取物选择反应率高于60%。中黑盲蝽对花椒、云木香提取物的选择反应率低于40%,显示出这些提取物对两种棉花盲蝽具有显著的驱避或引诱作用。该研究为利用中药材资源开发棉田盲蝽绿色防控药物提供了理论基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诱导姬松茸麦角甾醇的合成
《现代食品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为提高姬松茸中麦角甾醇含量,本研究借助液体培养,通过添加外源诱导物提高菌丝中麦角甾醇含量。分别以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为外源诱导物,对其添加量、添加时间以及诱导时长进行优化,并通过荧光定量PCR对诱导条件下参与麦角甾醇合成的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诱导物对姬松茸菌丝中麦角甾醇的最佳诱导条件分别为菌丝培养到第8 d加入70.00μmol/L MeJA和第6 d加入10.00μmol/L SA,并分别继续培养2 d。优化条件下获得的菌丝中麦角甾醇含量分别为2.35 mg/g和2.43 mg/g,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47.37%和155.79%。根据参与麦角甾醇合成的基因表达谱分析推测其诱导机制可能是MeJA和SA直接或间接的启动了麦角甾醇合成上游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并通过参与合成代谢相关酶的相互作用来实现麦角甾醇的合成调控。通过短时间外源诱导培养获得菌丝体中麦角甾醇含量已超过子实体中的,因此可替代子实体开展麦角甾醇的相关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香型襄阳绿茶主要化学成分的差异分析
《食品工业科技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明确襄阳绿茶品质特征,在感官审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香气的17种绿茶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质色谱联用法及多元分析法,系统测定分析其滋味成分、香气成分的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不同香型襄阳绿茶中水浸出物、茶多酚、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和儿茶素总量是有显著差异的(P <0.05),氨基酸、咖啡碱、没食子酸和酯型儿茶素的含量无显著差异,同时水浸出物、茶多酚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栗香型>嫩香型>清香型,而氨基酸含量,栗香型<嫩香型<清香型;不同香型绿茶的香气成分,共检测出65种香气物质成分,包括醛类9种,酮类5种,醇类13种,烯类11种,芳香烃7种,酯类16种和其他类4种,其中醇类物质含量最高,酯类化合物含量其次,含量较高的成分有芳樟醇、己酸顺式-3-己烯酯和香叶醇;进一步进行差异分析,发现顺-氧化芳樟醇、反-丁酸-3-己烯酯、顺-3-己烯异戊酸酯可作为嫩香型的特征挥发性性组分,6-十一酮、反-香叶基丙酮、δ-杜松烯可作为清香型的特征挥发性性组分,苯乙醇、桉树醇、α-法尼烯可作为栗香型的特征挥发性性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