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大庆秋黑葡萄延后栽培技术初探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 2012
摘要:以秋黑葡萄为试材在大庆地区进行葡萄的延后栽培试验,运用活体保鲜技术,成功将葡萄上市期延迟到12月~1月之间。本文对大庆地区延迟栽培技术现状做了简要总结,以期对黑龙江地区葡萄的延迟栽培提供依据。


药剂拌种处理对大麻病虫害的防治
《中国麻业科学 》 2012
摘要:本文研究了利用药剂拌种方法,对大麻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首先通过药剂筛选试验,选出对大麻出苗率、保苗率、收获株数提高和原茎、纤维增产及防病虫效果优异的药剂组合两个;然后再进行比较试验,对这两个药剂组合防治大麻病虫害效果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用10%甲霜灵(0.75kg)+48%代森锰锌(0.9kg)+75%克百威(1.0kg)拌种,对大麻虫害跳甲、螟虫和病害茎腐病、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71.4%、80%和75.0%、58.3%;每公顷用15%多菌灵(1.0kg)+75%克百威(1.0kg)+10%福美双(1.2kg),对大麻虫害跳甲、螟虫和病害茎腐病、灰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7.1%、60.0%和100%、75.0%。


吉林省西北部地区向日葵田杂草调查初报
《杂草科学 》 2012
摘要: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吉林省西北部地区向日葵田杂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地区向日葵田杂草有19科49种,其中阔叶杂草16科36种占73.5%,禾本科杂草10种占20.4%,其他3种(列当科1种、木贼科2种)占6.1%。一年生杂草35种占71.4%,一年生或越(多)年生杂草3种占6.1%,多年生杂草11种占22.4%。相对多度达10以上的杂草有4科11种,按相对多度由高到低的次序排列,分别为列当、藜、刺藜、反枝苋、稗草、野稷、芦苇、苍耳、狗尾草、苣荬菜、虎尾草,可视为吉林省西北部地区向日葵田的主要杂草。
关键词: 向日葵 杂草 调查 倒置“W”9点取样法


不同叶面肥对大豆产量和生育期的影响
《大豆科技 》 2012
摘要:通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几种叶面肥都有较为明显的增产效果,其中,海星生物型叶面肥、中科五号综合型叶面肥增产效果比较突出,亩增产分别为31.8、14.2公斤,增产幅度分别为23.2%、10.4%。


不同筋性春小麦籽粒不同发芽程度下的品质分析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 2012
摘要:为了解穗发芽不同程度下对不同筋性春小麦品种品质的影响,该实验选取强筋小麦品种克春1号、克丰6号,中筋品种克旱16、克旱21,弱筋小麦品种新克旱9、克丰9为实验材料,利用人工智能气候培养箱模拟自然环境,人为控制种子发芽程度并测定相关数据,结果表明:出粉率在萌动状态下,强筋>中筋>弱筋,随着发芽程度的加深,出粉率并未表现出与小麦筋性相关的规律性;强筋粉降落值在萌动状态下,较正常状态下降幅度大于中筋粉,中筋粉大于弱筋粉;各筋性小麦品种其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以及面筋指数均随发芽程度的加深,而降低。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越冬之星苜蓿菟丝子净度筛选及综合防除技术试验研究
《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越冬之星苜蓿菟丝子净度筛选及综合防除技术,可得出对越冬之星苜蓿菟丝子净度筛选方法和防除技术.方法:通过越冬之星苜蓿种籽、菟丝子净度筛选比较试验进行观察记载.结果:经风选两次的越冬之星苜蓿种籽,再经64孔/m2的筛子(即20目标准筛)筛选,越冬之星苜蓿种子的净度为100%.结论:依据不同风选与筛选所作的结果,因之我们认为64孔/m2的筛子,是清选越冬之星苜蓿种籽、菟丝子种籽较好的筛孔规格.
关键词: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 越冬之星苜蓿 菟丝子 净度 试验


优质耐储运小果型西瓜新品种龙盛1号大棚立体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 2012
摘要:针对市场需求和东北保护地生产特点,育成了优质耐贮运小型西瓜杂交新品种龙盛1号,于2008年2月通过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推广。该品种早熟,全生育期75 d,果实发育期26 d;果实高球形,均匀整齐,外观漂亮;果皮厚0.3~0.4 cm,韧性好,耐裂,耐运输;瓤色鲜红,剖面均匀一致,瓤质脆沙,口感甜,风味佳,中心可溶性固形物13%以上;单果质量2.0 kg左右,可食率高;立架栽培每亩产量达3 000 kg左右。同时为其量身定制了大棚立体栽培技术。通过这几年的示范推广,龙盛1号西瓜已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等省推广1 400 hm2左右,种植者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大豆叶片可溶性糖代谢动态变化与相关酶活性的研究
《作物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用6个大豆品种,研究了大豆叶片可溶性糖代谢的动态变化,并检测了相关代谢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规律较为一致,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开花期,秣食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栽培大豆,栽培大豆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的活性显著大于合成方向的酶活性,说明在大豆蔗糖合成酶代谢中分解方向是主要的,蔗糖合成酶分解方向与叶片蔗糖含量间具有负相关性,其中绥农14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水平。蔗糖磷酸合成酶与蔗糖含量间表现为正相关性,其中丰收10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蔗糖磷酸合成酶催化蔗糖合成的过程是不可逆的,说明在大豆叶片中蔗糖磷酸合成酶是合成蔗糖的关键控制性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