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3967条记录
锰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玉米对锰胁迫响应机制,研究不同基因型玉米垦粘1号(K)、双玉201(S)、东青1号(D)、吉农大516(J)和先玉335(X)在不同锰浓度0 mmol·L~(-1)(Mn1)、0.005 mmol·L~(-1)(CK),5 mmol·L~(-1)(Mn2),10 mmol·L~(-1)(Mn3)、20 mmol·L~(-1)(Mn4)下,植株株高、根长、生物量、锰含量、玉米抗氧化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及丙二醛含量(MDA)的影响。结果表明,锰胁迫抑制植株生长发育。玉米株高较CK下降2.83~18.13 cm;在Mn4条件下根长较CK下降200.27~434.77 cm,根表面积下降14.82~132.85 cm~2。生物量也呈下降趋势,地上部生物量受抑制程度大于根部。J基因型变化程度较小,S基因型变化较大。随锰胁迫增强,D基因型SOD、POD、CAT活性随锰浓度增加而增加,其他基因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MDA含量D基因型随锰浓度变化较平缓,S基因型增幅较大,D基因型抗性较强,S基因型抗性较弱。

关键词: 玉米 基因型 抗氧化酶 丙二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玉米产量的影响

玉米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玉米秸秆覆盖还田(SCR)、旋耕还田(SPR)、翻埋还田(SDPR)和不还田(CK)4种方式,对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率、玉米根系活力、株高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秸秆还田使土壤容重下降3.24%~5.76%,孔隙度增加4.08%~5.89%,土壤含水率增加6.43%~10.86%。秸秆还田对玉米植株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且SDPR处理效果最好。秸秆还田有利于玉米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SDPR处理产量和WUE最高,其次为SPR和SCR处理,CK最低。SDPR、SPR和SCR处理较CK增产15.14%、9.41%和5.06%,WUE提高28.62%、22.67%和18.11%。

关键词: 玉米 秸秆还田 土壤物理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比Bayesian B等多种方法的大豆全基因组选择应用研究

大豆科学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提高育种家选种选育的效率,运用统计学手段对两组大豆的基因型数据及对应的真实性状设置不同遗传力及有效位点数,模拟不同性状进行运算来预测精准值。采用交叉验证重复百次使预测值趋于稳定,对比分析Bayesian B及常见的几种基因组选择方法。结果图形直观展示出Bayesian B方法效果较好且较稳定,说明Bayesian B方法在大豆全基因组选择上有较明显的优势,可以在大豆育种分析中辅助使用。同时,介绍了Bayesian B方法的应用,以便指导大豆品种选育。

关键词: Bayesian B 基因组选择 交叉验证 选种选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年一熟地区玉米茬地耕整地机组综合效益评价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玉米茬地耕整地作业是玉米生产重要环节。根据玉米种植特点及耕整地作业技术要求设计耕整地机组综合效益评价流程,结合生产中应用耕整地技术及作业效果,确定一年一熟地区玉米茬地合理耕整地工艺及相应13种耕整地机组。设计包括8个定量指标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Topsis方法评价各机组综合效益。从全部13种作业项目、各机器系统中作业项目及耕整地工艺各作业环节涉及作业项目角度,分析玉米茬地耕整地机组综合效益评价效果。研究结果为玉米茬地耕整地机组选型提供依据。

关键词: 玉米茬地 机械化工艺过程 耕整地机组 综合效益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品种大豆加工豆浆的品质分析及评价模型(英文)

农业工程学报 2018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东北是中国大豆的主产区,也是传统豆制品的重要原料生产基地。为明确该产区大豆原料与其加工制得豆浆的品质、特点,该研究选取47个东北大豆品种为原料,分析其大豆粗脂肪、粗蛋白、钙、磷含量等理化指标,比较其加工豆浆的蛋白浓度、总固形物含量、感官评价、风味物质含量等品质差异。结果得到豆浆质量得率、动力粘度、总固形物、非豆腥味活性与豆腥味活性比值最高的品种分别是吉育102、吉92、吉育70、吉小8号、吉青3号。大豆籽粒理化指标分析结果显示,粗蛋白、粗脂肪、钙、磷含量最高的品种分别为垦丰17、GY07Y16、吉82、杂交豆3号。豆浆的豆腥味与脂肪氧化酶活性、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脂肪含量与风味活性比呈负相关。利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4个因子方程,确定豆浆各项指标在综合品质中所占比重,进一步建立了豆浆品质评价模型,模型系数可以根据加工目的进行相应调整。综合得分最高的5个品种为吉45(9.52)、吉育70(9.43)、吉青1号(9.28)、吉育66(9.27)、吉育102(9.21)。结合对应的大豆理化指标排序发现,豆浆品质是大豆理化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并非蛋白含量越高所得产品越好,脂肪含量高的品种并不适宜加工豆浆。该研究为用于加工豆浆的东北大豆品种分级提供了参考,实现了豆浆品质的综合判别及大豆加工基础数据的分析、整合。

关键词: 农产品 加工 品质控制 大豆品种 中国东北 综合品质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树莓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研制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树莓和胡萝卜为主要原料进行复合果蔬汁的研制,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确定复合果蔬汁的最佳配方。应用对比法,选出适合红树莓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稳定剂,在此基础上稳定剂两两复配,确定最佳组合,并通过复配单因素试验确定稳定剂最佳添加量。结果表明,红树莓胡萝卜复合果蔬汁的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红树莓汁20%、胡萝卜汁10%、白砂糖4. 5%、水65. 5%;稳定剂的最佳组合和质量分数为黄原胶0. 09%,瓜尔豆胶0. 06%。在此工艺下,得到的红树莓胡萝卜复合果蔬汁可溶性固形物≥11%,总酸度为0. 3%~0. 4%,品质均匀稳定,香味沁人,口感、风味极佳。

关键词: 红树莓 胡萝卜 复合果蔬汁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树莓果汁澄清剂的选择及澄清工艺的优化

食品工业科技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红树莓果汁为实验材料,选用壳聚糖、明胶、PVPP、果胶酶、皂土五种澄清剂对红树莓果汁进行单因素试验,以红树莓果汁的透光率为指标对比五种澄清剂的澄清效果;从中选择澄清效果较好的澄清剂,再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筛选出红树莓果汁最佳的澄清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单因素试验中,5种澄清剂对红树莓果汁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澄清和脱色作用,壳聚糖和明胶的对红树莓果汁的澄清效果较好,PVPP和皂土次之,果胶酶的澄清效果不佳;通过正交优化试验和验证试验得出壳聚糖在质量浓度1.8 g/L、澄清温度40℃、澄清时间36 h的条件下澄清效果最佳,可以得到清澈透明且均一稳定,透光率达96.7%的红树莓果汁。该工艺可为红树莓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树莓果汁 澄清剂 澄清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期免耕秸秆覆盖对寒地草甸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黑龙江地处中温带地区,农田秸秆量大,不同秸秆还田技术与耕作制度结合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尚不明确.通过2010—2017年连续8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草甸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试验设秸秆无覆盖区(0%)、30%覆盖量(30%)、60%覆盖量(60%)、100%覆盖量(100%)4个处理.结果表明: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可使土壤容重增加0.10~0.20 g·cm-3,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并随覆盖量增加呈递增趋势;秸秆覆盖使土壤固相率比无覆盖增加2.5%~7.8%;土壤温度随秸秆覆盖量增加降幅增大,表层尤为明显,0~5cm土层温度降幅1.87~2.90℃;土壤含水量随秸秆覆盖量增加呈增加趋势,与无覆盖相比差异显著,0~5 cm土层增加幅度为6.4%~10.2%;秸秆覆盖使土壤总孔隙和直径>0.05 mm通气孔隙减少,0.05~0.002 mm有效孔隙增加,覆盖量越大增加越明显,对土壤无效孔隙的影响不规律.长期秸秆覆盖增加了土壤紧实度和土壤水分,降低了土壤温度和土壤总孔隙,增加了0~5 cm土层土壤有效孔隙.

关键词: 草甸土 秸秆覆盖 长期免耕 土壤物理性质 固相 孔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黍对烟嘧磺隆的抗性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黑龙江省野黍种子为研究对象,测定生理生化指标,探讨野黍对烟嘧磺隆抗药性水平及抗性机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不同地区野黍种群对烟嘧磺隆产生不同程度抗药性。不同抗性水平野黍种群抗药机理主要表现在施用烟嘧磺隆后,高抗性野黍种群叶片中保护酶(SOD、POD)、代谢解毒酶(GSH、GST)含量和活性高于中抗性和敏感性野黍种群,对烟嘧磺隆代谢解毒能力强,靶标酶(ALS)活性、叶绿素含量恢复快,正常新陈代谢恢复速度快,因此种群抗性水平较高。研究为野黍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野黍 烟嘧磺隆 抗性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诱变处理对苜蓿叶片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60)Co-γ射线、紫外线、零磁空间和EMS诱变处理下苜蓿SP1代叶片细胞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筛选最优诱变处理,选育适合高寒地区种植的苜蓿新品系或品种。以公农1号、Wega7F、WL319HQ、敖汉4个苜蓿品种试验材料,设置~(60)Co-γ射线150、300、450 Gy射线强度,紫外线30、60、90 min照射时间,甲基磺酸乙酯(EMS)0.1%、0.2%、0.4%(v/v)溶液浓度,零磁空间处理180d;测定苜蓿叶片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不同诱变处理后4个苜蓿品种叶片厚度均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公农1号EMS 0.4%(v/v)浓度下,叶片厚度最大,为446.16μm,增厚幅度达到25.86%,同时诱变降低了叶脉突起程度;公农1号~(60)CO-γ辐射和紫外线处理细胞结构疏松度均高于对照,诱变后Wega7F细胞结构紧密度升高;EMS处理下海绵组织厚度均降低;低剂量诱变处理下[150Gy ~(60)Co-γ,30min紫外线,0.1%(v/v)EMS],细胞叶绿体出现变形、基粒片层松散、类囊体解体、脂质球增多等现象,高剂量处理[450Gy ~(60)Co-γ,90min紫外线,0.4%(v/v)EMS]和零磁空间处理下,叶绿体膜会有部分模糊或解体,基粒片层膨胀或模糊、基粒垛叠程度变化随诱变处理种类增加或降低。4种苜蓿品种的叶片厚度诱变后叶片厚度均增加。在一定梯度范围内,~(60)CO-γ射线和EMS诱变效率较高,突变体材料丰富,操作简单,适宜诱变育种的实际操作;150Gy,~(60)Co-γ射线、60min紫外线、0.4%浓度EMS处理为苜蓿正向变异处理,有利于筛选有益诱变突变体。

关键词: 诱变 苜蓿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突变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