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黑龙江苹果高效栽培技术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 2012
摘要:黑龙江省四季分明,冬季气候寒冷,多年前被认为不适宜发展水果种植,但近年来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黑龙江省的地产水果得到了大力发展。截至2009年黑龙江省的地产水果面积已突破1万公顷,其中苹果栽培面积为5.5万公顷,已形成了宁安中型苹果大庆小苹果等优质苹果基地。种植优质寒地苹果已逐步成为黑龙江省


大豆杂交期间气象因子对杂交成活率影响的通径分析
《大豆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3种熟期类型杂交组合(早熟×晚熟、相近熟期×相近熟期、晚熟×早熟)各10个,对杂交期间的日平均温度、日平均湿度、日降雨量及不同类型杂交组合成活率进行统计,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气象因子对杂交成活率影响较大,不同气象因子对不同杂交类型影响效应不同,早熟×晚熟组合在较低温度、较小湿度、无降雨的天气下成活率较高;类似熟期亲本组合对天气要求宽泛,在常温、低湿天气下杂交成活率更高;晚熟×早熟组合在温度较高、空气湿度小、无降雨的天气具有较高的杂交成活率。


阔草清防除玉米田苘麻示范试验
《现代化农业 》 2012
摘要:苘麻为锦葵科苘麻属,又名白麻,通称青麻、野苎麻、八角乌、孔麻,果实也有叫麻果的。苘麻茎枝叶表面长有细柔毛,药液很难黏附,苗后喷雾除草剂对其防除效果很差。近年苘麻在吉林、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蔓延,已经成为优势种群杂草。阔草清(唑


粒用高梁机械化栽培品种选择
《园艺与种苗 》 2012
摘要:粒用高粱机械化栽培是高粱种植的必然趋势。从株型选择、种子质量选择、幼苗拱土能力选择、品种耐药性选择、品种抗性选择、经济系数选择、落粒性选择及破碎率选择等方面论述了粒用高粱机械化栽培的品种选择.


人眼分辨率和卫星数据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的适用性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从人眼对于计算机屏幕的最佳分辨率和人眼分辨率与卫星数据分辨率结合影响成图比例尺两个层面入手,从理论角度探讨人眼最佳分辨率、卫星数据分辨率及成图比例尺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中高分辨率卫星中,250m分辨率的MODIS卫星最佳成图比例尺为1∶100万,30m分辨率的TM卫星最佳成图比例尺为1∶12万,15m分辨率的ETM卫星最佳成图比例尺为1∶6万,20m分辨率的SPOT卫星最佳成图比例尺为1∶8万,10m分辨率的SPOT卫星最佳成图比例尺为1∶4万,0.5m分辨率的WordView-2卫星的最佳成图比例尺为1∶2 000。


多环境条件下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2
摘要:[目的]定位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为培育抗倒伏性高的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6-F2:18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在三年两个地点对大豆的主茎节数、茎粗和茎秆重性状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6个主茎节数QTL,分别位于A1、B1、C2、D1a、D2、F、G、H和N连锁群上;检测到10个茎粗QTL,分别位于A1、B1、C2、D1a、E和G连锁群上;检测到15个茎秆重QTL,分别位于A1、A2、C2、D1a、D1b和G连锁群上。在得到的这些QTL中,2种算法都能检测到5个主茎节数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8.6%—27.0%;1个茎粗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9.0%-11.0%;6个茎秆重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6.0%-39.0%。在2年以上能被检测到3个主茎节数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8.0%-60.2%;2个茎秆重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10.0%-23.0%;2年以上未重复检测到茎粗QTL。[结论]通过比较定位的主茎节数、茎粗和茎秆重QTL,发现这些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相关性。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现代农业科技 》 2012
摘要:综述了玉米螟防治方法,着重介绍玉米螟的农业防治、抗虫育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分析目前防治中所存在的问题,以提高玉米螟的综合防治效果。


大豆绥农31的选育及高产高效生产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 2012
摘要:为了创新大豆种质和探讨育种技术的有效性,我们采用杂交育种方法,以绥农4号为母本,(农大05687×绥农4号)F2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选育成了绥农31。该品种粗脂肪含量21.84%,粗蛋白含量39.74%,属高脂肪大豆品种。2008年全国北方春大豆(中早熟组)生产试验,6个承试点平均亩产183.6 kg,比对照绥农14增产8.2%。2010年高产高效生产示范,平均亩产212.5 kg。接种鉴定中抗花叶病毒病1号株系,感3号株系。该品种2009年由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