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绥化地区日光温室早春薄皮甜瓜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 2012
摘要:黑龙江绥化地区利用日光温室栽培早春薄皮甜瓜,较露地栽培提前45 d收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品种选择,整地,育苗,定植,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此项栽培技术。


不同育苗基质对玉米幼苗素质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增加玉米生长积温,提高保苗率,以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根据各地育苗基质来源不同,以牛粪、草炭和稻壳灰为主要原料,按照一定比例与土壤配比,进行不同配比基质筛选。结果表明:处理2以牛粪20%、草炭30%、稻壳灰20%和土壤30%作为育苗基质,对玉米幼苗素质影响最好,其幼苗叶绿素含量和根系生长量等各项指标均好于其它基质处理,处理1和处理3之间育苗效果差别不明显,但不如对照处理。说明以农业废弃物作为育苗基质,可部分或全部代替土壤育苗,还可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


玉米叶基部愈伤组织诱导与植株再生
《作物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玉米叶基部为外植体,诱导出大量愈伤组织,同时对影响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叶基部愈伤诱导率差异显著,B73愈伤诱导率最高,达74.30%;苗龄为7d时的外植体诱导愈伤效果最理想;2.2mg/L的2,4-D有利于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分化培养基中添加1mg/L 6-BA时铁7922和农大178再生频率最高,添加2mg/L 6-BA时B73和昌7-2再生频率最高。玉米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可为进一步开展玉米的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春小麦赤霉病主效抗性基因的SSR分子检测与应用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提高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小麦赤霉病抗性种质创新能力和抗赤育种水平,向生产提供优良的小麦赤霉病抗性新材料,以苏麦3号衍生材料为研究对象,以病小穗为评价指标,运用单位花滴注对2011年产量鉴定13份材料、F618份材料、F532份材料进行田间抗赤霉病性鉴定,同时用覆盖苏麦3号、在3BS、6BS上与小麦抗赤霉病紧密连锁的主效抗性基因相关的SSR标记:Xgwm493、Xwmg533、Xgwm389、barc133、barc147、barc102(3BS)和Xgwm644、Xgwm133、barc101(6BS)对这些材料进行分子检测,以研究其表现型与基因型的关系。结果表明:经田间鉴定出的25份抗性材料中15份抗性材料在主效抗性位点3BS和6BS上分别存在相应的抗性基因。说明这15份材料具有表现型和基因型的统一。有10份抗性材料在3BS和6BS上均不存在相应抗性基因,20份感病材料3BS和6BS上存在相应的抗性基因。


黑龙江省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产量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的响应
《作物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明确不同年代春玉米生产力对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的响应特征及其趋势,对高产高效的耐密品种选育和密植抗倒栽培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指导意义。本文以黑龙江近50年来第一积温带大面积种植的8个典型春玉米品种为材料,于2009和2010年进行密度和施肥的田间试验,比较不同年代主栽品种生产力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黑龙江省1970s—2000s玉米品种更替过程中,单株生产力与群体产量均明显提高,平均增幅分别为每10年16.96g和790kghm–2;植株空秆率和倒伏率显著下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穗粒数、千粒重显著提高。随着密度的提高,各年代玉米的单株产量呈显著下降趋势,群体产量呈抛物线形上升,群体最高产量的理论密度增幅为每10年3507株hm–2;空秆率显著提高,但倒伏率仅1970s和1980s的品种呈递增趋势;株高、单株叶面积、棒三叶面积、穗粒数与千粒重均呈现下降趋势,穗位随密度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各年代品种株高、穗位、单株叶面积和千粒重随氮肥水平提高呈增加趋势。在150~450kghm–2的施氮水平范围,随着氮肥水平的提高,各年代品种增产效果不明显。各主要指标在年代、密度和氮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对照东北玉米现有的品种特性、种植密度和施肥现状表明,选育耐密品种和实施密植抗倒栽培的增产潜力大,在现在的施肥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种植密度是东北春玉米高产增效耕作栽培的技术创新方向。
盐碱化草地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氮素特征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了盐碱化草地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探讨盐碱化草地不同植被群落土壤氮素的特征,对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化草地5种植物群落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含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个植物群落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降低;0~20cm土层的土壤全氮含量人工苜蓿群落>委陵菜+苔草群落>羊草+野大麦群落>稗草+菖蒲草群落>谷莠子+虎尾草群落;0~30cm土层土壤速效氮含量人工苜蓿群落>委陵菜+苔草群落>稗草+菖蒲草群落>羊草+野大麦群落>谷莠子+虎尾草群落,其中苜蓿群落速效氮含量最高,为336.452mg.kg-1;5个植物群落土壤C/N均小于15∶1,苜蓿群落的土壤C/N最小,只有8.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