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食用向日葵子仁蛋白质含量近红外光谱模型的建立
《作物杂志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自育的57份食用向日葵子仁为测试对象,用化学方法测定蛋白质含量,对照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通过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了食用向日葵子仁蛋白质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模型。结果表明,对原始光谱数据采用"一阶倒数+多元散射校正(FD+MSC)"处理的方法建立的模型其校正或预测效果最佳。该模型的校正决定系数和验证决定系数分别为0.95和0.93,校正标准误和预测标准误分别为0.96和1.16。用该模型对16份未参与建模的食用向日葵材料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个拮抗灰葡萄孢菌的AMP核苷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 2013
摘要: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和软件对一个从土壤宏基因组文库中获得的AMP核苷酶基因进行初步预测和分析,该基因的最大开放阅读框为612 bp,编码203个氨基酸,预测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2.186 7 kDa,是一个小分子量疏水性脂溶蛋白,含有5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1个酪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3个N-豆蔻酰化位点,这些位点均与细胞内信号传导、蛋白定位以及黏附等过程有关,推测该基因可能在拮抗灰葡萄孢菌过程的信号转导和分子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宏基因组文库 灰葡萄孢菌 拮抗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早熟优质玉米龙单32高产制种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 2013
摘要:根据龙单32玉米品种及双亲自交系的特点,通过对高标准制种基地的选择、错期播种确保花期、严格田间管理、摸苞去雄及适时晾晒收获等方面进行实践摸索,总结出高产综合配套的制种技术措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回交导入系聚合选择SMV抗性高油大豆种质资源
《中国种业 》 2013
摘要:以中品95-5383为供体材料,绥农14号大豆品种为受体回交,建立一个回交导入系。多次回交获得高世代回交品系,对后代材料BC1F4进行接种鉴定,选择稳定抗SMV株系,利用绥农20×绥农14分离群体中的高油株系,分别与绥农14×中品95-5383中抗SMV的株系杂交,聚合高油、SMV抗性基因到同一材料,筛选出抗SMV的高油大豆品系。通过轮回选择、种质资源中有利基因的深层发掘、严格和准确的目标性状选择,达到高效率培育能在产量、品质、抗病性上都有显著提高的优良大豆新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2%烟嘧·莠·异丙可分散油悬浮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
《现代农药 》 2013
摘要:为了明确42%烟嘧·莠·异丙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玉米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玉米安全性,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42%烟嘧·莠·异丙可分散油悬浮剂对玉米田一年生杂草有良好的防除效果。适宜施药时期为玉米3~5叶,适宜用药量为2625~3000 mL/hm2。在上述推荐剂量范围内,对玉米安全。
关键词: 42%烟嘧·莠·异丙可分散油悬浮剂 玉米 除草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脱毒苗类型对马铃薯原原种的产量性状和经济参数的影响
《中国马铃薯 》 2013
摘要:为探讨马铃薯原原种生产适宜的脱毒苗类型问题,选用‘荷兰15号’,‘尤金’和‘克新13号’三个品种的脱毒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设计正常试管苗(对照),6叶龄期去掉带3个叶片茎尖的试管苗,6叶龄期获得的带3个叶片茎尖的扦插苗,9叶龄期获得的带3个叶片茎尖的扦插苗共4种脱毒苗类型。利用方差分析探讨了不同脱毒苗类型对马铃薯原原种的产量性状(商品薯产量和总产量)和经济参数(利润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常试管苗(对照)和6叶龄期获得的带3个叶片茎尖的扦插苗处理的商品薯产量最高,正常试管苗(对照)和6叶龄期去掉带3个叶片茎尖的试管苗处理的总产、利润和经济效益均较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及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NO3--N)和铵态氮(NH4+-N)残留量的影响,为氮肥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科技园区布置田间小区试验,结果显示: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为165 kg.hm-2时,氮肥利用率最高,当施氮量高于165 kg.hm-2,产量反而有降低的趋势,过量施氮也并不能增加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因而氮素利用率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玉米收获后土壤剖面无机态氮质量分数的变化因施氮量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0~80 cm土层硝态氮积累量随氮肥输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以表层(0~40 cm)硝态氮质量分数最高,中间层(60~80 cm)质量分数最低,100 cm以下土层以施氮量为165 kg.hm-2的处理土壤硝态氮积累量最低,降低了硝态氮淋溶风险;铵态氮的质量分数相对较低,不同的施氮量对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的影响主要在0~20 cm土层,铵态氮质量分数与施氮量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综合考虑玉米产量、氮素利用率与生态环境效益,以165 kg.hm-2(优化施氮量)为最佳氮肥施用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谷子新品种龙谷34选育及栽培技术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谷子是黑龙江省主要粮草兼用作物之一,它抗旱、耐瘠、抗灾能力强。小米营养丰富,食用价值高,是人们喜爱的食粮。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小米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江平原地区大豆菌核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大豆科学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防治大豆菌核病,通过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病圃中分离纯化的大豆菌核病菌进行培养,对菌核萌发最适温度、在土壤中萌发最适深度、子囊盘的萌发期及栽培密度与菌核病菌侵染发病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菌核病菌最佳生长温度为20~25℃;菌核萌发的最适pH为5.0,在碱性环境中不能生长;土壤表面的菌核萌发力最强,5 cm以下菌核不能萌发;子囊盘萌发高峰期是在7月末,正值大豆R2期;大豆种植密度与菌核病发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适当降低大豆种植密度,可有效防治大豆菌核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