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土层置换犁消除豆田残留除草剂药害的效果
《农业工程学报 》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索消除豆田残留除草剂对后作药害的新途径,本研究采用生物鉴定的方法,以甜菜为指示植物查明了豆田残留除草剂主要分布在0~10cm土层中,向下层逐渐减少,20cm以下土层为安全土层。自主设计的土层置换犁实现了将0~20cm土层和20~40cm土层位置转换,即所谓的土层置换。应用该犁在有残留除草剂污染的豆茬上实施土层置换改土作业后,连续2年调查作物产量结果显示,土层置换区比对照区甜菜、马铃薯等作物长势好、杂草数量少;改土后种植甜菜,第1年、第2年分别比未改土的对照增产468.9%和805.7%;种植马铃薯分别增产177.1%和31.0%;种植玉米(第2年)增产2.0%。种植连作大豆(第2年)增产6.5%。同时在未受到残留除草剂污染的土壤上实施土层置换作业后,第1年种植马铃薯和甜菜分别比对照减产3.1%和5.6%、第2年种植马铃薯和玉米,分别增产27.0%和5.2%。研究结果可为修复残留除草剂污染土壤、消除作物连作障碍和促进种植业结构提供技术支撑。


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不同配施对根际土壤微生物数目、土壤氮素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条件下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采用不同肥料配比处理,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采用平板计数法进行数量测定;对玉米成熟期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土壤氮素含量变化及玉米产量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不同配施条件下,与CK相比施用肥料的各个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增加,CRU100%处理有利于增加土壤细菌、土壤氮素含量及玉米产量,CRU40%+PU60%处理在增加土壤真菌及放线菌数量上优于其他配比。针对实际生产应用及对土壤微生物整体影响,综合比较本研究表明CRU40%+PU60%处理为最佳配比并为控释尿素与常规尿素配施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态环境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杂交玉米合玉21号特征特性及应用
《现代农村科技 》 2012
摘要:合玉21号玉米单交种是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玉米育种室1998年所组配的单交组合,于2006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合玉21号玉米杂交种经玉米育种室近几年的示范推广,因其早熟、硬粒、高产、抗病、耐密、适宜机械化收割等特点广受玉米种植农户的青睐。


亮甲酚蓝染色筛选及曲古抑菌素A对东北野猪核移植胚发育的影响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体细胞克隆的效率一直较低,这可能与成熟前卵母细胞的质量有关。猪卵母细胞主要来源于屠宰场的废弃卵巢,这暗示,卵母细胞可能处于发情周期的各个阶段。因此,体细胞核转移之前有必要筛选优质卵母细胞。本研究旨在探讨亮甲酚蓝染色筛选及曲古抑菌素A(TSA)对东北野猪(Sus scrofa ussuricus)核移植胚发育的影响。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经亮甲酚蓝(BCB)染色后分三组:BCB+组(胞质着色,葡萄糖-6-磷酸脱氧酶(G6PDH)活性低)、BCB-组(胞质未着色,G6PDH活性高)和对照组(不使用亮甲酚蓝染色)。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后,对卵母细胞进行核移植操作,来源于BCB+卵母细胞的核移植胚使用50nmol/LTSA处理,未使用TSA处理的来源于BCB+卵母细胞的核移植胚作为对照组。结果表明,BCB+卵母细胞的直径显著大于BCB-组(P<0.05)。来源于BCB+卵母细胞的核移植胚的初次卵裂时间要早于BCB-组及对照组。来源于BCB+卵母细胞的核移植胚的囊胚形成率显著高于BCB-组及对照组(P<0.05)。且50nmol/LTSA处理可将来源于BCB+卵母细胞的核移植囊胚率提高到(29.6±2.8)%(P<0.05)。总之,来源于BCB+卵母细胞的核移植胚发育能力较强,且50nmol/L的TSA可促进重构胚的体外发育。对卵母细胞进行BCB染色筛选并使用50nmol/L的TSA处理重构胚,可提高东北野猪核移植重构胚的发育能力,为通过体细胞克隆法保护东北野猪资源创造条件。


隔寒增温超早育秧技术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摘要:水稻采用隔寒增温超早育秧栽培技术秧苗素质好,植株秧苗基部粗扁,叶身清秀,挺直不披,植株充实度高,生长整齐,能争抢有效积温150~200℃左右,使水稻生育期达到140天,延长水稻营养生长期近10天.


苹果蠹蛾性信息素缓释剂的控害效果
《应用昆虫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0年在甘肃、宁夏、黑龙江3地对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L.)性信息素缓释剂(购自澳大利亚Bioglobal公司;性信息素含量为0.16g/根)对苹果蠹蛾的迷向防治效果进行了试验;观察了不同生态区设置不同缓释剂密度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结果表明,在低虫口密度下,在不同生态区每公顷悬挂660、990和1320根性信息素迷向丝,均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越冬代活动前处理,基本上可以控制整个生长期苹果蠹蛾对果实的为害。在新侵入的低密度果园,通过诱蛾监测、调查蛀果和树干绑诱虫带等验证方法,初步证明使用该性信息素缓释剂处理1年可以达到铲除的效果。依据本研究结果,结合防治成本,在苹果蠹蛾发生地区,采用660根/hm2的悬挂密度使用进口性信息素缓释剂处理果园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产量与品质的比较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了探索不同混播方式对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的影响,以农菁1号紫花苜蓿和农菁6号无芒雀麦为材料,研究不同混播草地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建植当年混播人工群落的总产量与生产力均最低,与建植第二年和第三年差异极显著(P<0.01)。产量比较结果为农菁1号与农菁6号1∶1混播时产量最高,产鲜草17 710.0kg·hm-2,农菁1号与农菁6号2∶1混播产量最低,产鲜草仅13 579.5kg·hm-2。豆科牧草的比例越大,人工草地的粗蛋白含量越高,品质越好,营养期优于生殖期。


黑河地区水飞蓟种植现状及前景展望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探讨药用护肝植物水飞蓟在高寒高纬度地区的种植前景,对水飞蓟的生物特性、广泛用途、黑龙江省的种植情况、历年产量、经济效益及深加工产品市场走势进行了归纳总结。随着水飞蓟市场价格的缓慢回升,黑河地区水飞蓟种植面积规模化,水飞蓟作为可调茬且有药用价值的优良植物种植前景看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