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淡水鱼仔鱼开口摄食及其饵料的研究进展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7

摘要:鱼类仔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过渡阶段在其生活史中极其重要,为避免仔鱼进入饥饿期,必须要明确仔鱼开口摄食的确切时间。淡水鱼类仔鱼的开口饵料基本以轮虫为主,影响仔鱼摄食的因素主要有饵料的密度、饵料的运动能力、仔鱼的口宽,以及外界环境因素如温度和光照等。对淡水鱼仔鱼开口摄食及其饵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仔鱼期 开口饵料 轮虫 影响因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东海带鱼聚集特征年代际变化

应用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鱼类通常以集群的形式分布在特定空间内,具有高度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基于1971-2011年中国机轮拖网渔业捕捞统计及底拖网科学调查获取的东海带鱼数据,并结合夏季研究水域内海表温度及黑潮区PN断面表层盐度数据,利用空间统计方法对东海带鱼资源的聚集特征进行年代际分析.全局自相关性分析显示,1971-2011年MoranI指数先减小再增大且均为正值,表明东海带鱼聚集性呈先减弱再增强的趋势;PN断面表层盐度均值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局部自相关性分析显示,除1971年带鱼热点分布受作业水域范围限制而集中在中部外,1981-2011年带鱼分布热点区域呈现先向南部外海移动,随后逐步向北部外海移动的格局,且相应的热点分布范围亦呈现先集中后扩散的趋势.带鱼热点分布区域随海表温度第一模态变化做适应性移动,且均靠近黑潮北分支左侧水域.

关键词: 带鱼 空间自相关 热点分析 年代际变化 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福建中部近海鱼类生态类群的季节变化

水产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福建中部近海鱼类生态类群组成的季节变化,采用非线性多维标度(NMDS)和相似性检验(ANOSIM)方法,依据2009年冬季、2010年春季和夏季于福建中部近海3个航次的海洋综合调查资料,对该海域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态类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冬季出现鱼类40种,生态类群以暖水种为主,但暖温种比例为3个季节中最高(30%),且暖温种占该季鱼类总质量和总尾数比例分别为17.65%和16.96%。春季出现鱼类39种,生态类群以暖水种为主,分别占该季节鱼类总质量和总尾数的86.48%和94.52%。夏季出现鱼类61种,暖水种占绝对优势(56种),分别占该季鱼类总质量和总尾数的97.17%和99.35%。受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海峡暖流的交替影响,从冬季到夏季物种更替率逐渐升高,暖水种种类数和数量密度不断上升,并伴随着河口种消失、外海种出现。此现象与冷、暖水团交替影响这一海域时,鱼类进行相应的产卵、索饵及越冬洄游等有关。研究表明,福建中部近海鱼类生态类群和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可能由水团不断变化所导致。

关键词: 鱼类 生态类群 水团 非线性多维标度排序 福建中部近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对冬季东海外海中下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重要经济种类的影响

生态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全球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已引起国际学者的高度关注。根据中国14家国营渔业公司底拖网渔业生产和渔业资源大面定点调查获得的17种中下层渔业数据,结合1960—2011年东海北部水域海表温度的变化情况,利用Fox模型移除捕捞效应产生的趋势变化后,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中、下层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几种重要经济种类的影响。通过气候跃变检验分析发现,海表温度在整体变暖的趋势上叠加有年代际波动,研究水域分别在1982/1983年发生了从寒冷期(1960—1982年)向升温期(1983—1998)、经由1998/1999年再到温暖期(1999—2011年)的跃变。群落结构变化特征显示:相比于寒冷期,温暖期间底层类和大型捕食类资源指数降低,中层类和无脊椎类升高;暖水种资源指数升高,暖温种降低;生物多样性指数略有增加。移除捕捞效应后,对不同生态属性种类CPUE与海表温度距平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底层类、中层类和无脊椎类残差与海表温度距平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中层类与海表温度距平显著正相关,而大型捕食类则呈负相关关系;暖水种残差与海表温度距平呈正相关,而暖温种则呈负相关关系。中层类中的黄鲫(Setipinna taty)、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CPUE残差均与海表温度距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近底层类中的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头足类(Squid)的CPUE残差均与海表温度距平呈正相关关系,而底层类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和对虾(Shrimp)则呈负相关关系。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需加强其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查明渔业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和机理,制定科学有效的渔业管理制度,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回归分析 regime shif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万吨级深远海养殖平台总体技术研究

船舶工程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围绕深远海养殖的技术需求,开展深远海养殖平台总布置、关键参数选取、航速选择、稳性校核和新能源利用等总体技术研究,形成集规模化养殖、繁育、加工及渔船补给和物流等功能的10万吨级深远海养殖平台总体技术方案。此外,还介绍了深蓝渔业航母船队的构建理念,梳理了深远海养殖平台的功能区划,论证了该项目的各项关键指标,其结果满足设计及相应规则的要求。研究结果对我国深远海养殖平台建设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并将对去船舶工业过剩产能和提升深远海养殖装备水平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深远海养殖 总体技术 新能源 稳性校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渤海湾魁蚶吊笼与底播增殖实验研究

海洋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通过进行魁蚶吊笼养殖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入笼规格、挂养水层及放养密度对魁蚶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比较了魁蚶吊笼养殖与底播养殖模式的不同差异。试验表明,吊笼魁蚶的最适入笼规格为1.5 cm;越冬最适挂养水层为3.5 m以上,度夏最适水层为2.5~3 m;第一次越冬最适密度为1 000粒/层,第一次度夏最适密度为500粒/层,第二次越冬最适密度为200粒/层,第二次度夏最适密度为100粒/层;通过吊笼养殖至3~4 cm规格后进行底播养殖,能够有效提高魁蚶成活率,由此可见,吊笼—底播接力养殖,是提高魁蚶养殖效益的一种有效养殖模式。

关键词: 魁蚶 吊笼 生长速度 存活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浙江省远洋渔业绿色食品品牌发展对策研究

海洋经济 2017

摘要:品牌建设在提升远洋渔业产业链附加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绿色食品已经成为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主导品牌。首先分析了浙江省远洋渔业发展现状与产值效益,认为2008—2016年浙江省远洋渔业产值效益基本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以下。然后通过对全国绿色食品数据进行检索分析,认为浙江省在绿色水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存在两个特征:占全国绿色水产品数量比重小;远洋渔业绿色水产品或绿色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最后提出了制定远洋渔业绿色食品认证发展计划、加强远洋渔业绿色食品认证扶持政策、扩大远洋渔业绿色食品宣传力度和建立远洋渔业绿色食品认证考核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浙江省远洋渔业绿色食品发展水平。

关键词: 远洋渔业 绿色食品 品牌建设 浙江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贵栉孔扇贝两个群体的养殖效果评价及通径分析

水产科技情报 2017

摘要:为探索热带地区华贵栉孔扇贝养殖群体的选择及优良品种的培育情况,对在三亚同一海区养殖的三亚、湛江两个华贵栉孔扇贝群体的成活率、壳高、壳长、壳厚和体质量等指标进行测量,并分析了两个群体的养殖效果、性状间的表型相关性及其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三亚群体的最终养殖成活率为84.75%,比湛江群体高9.42%;三亚群体壳高、壳长、壳厚和体质量的生长速度分别为224.24、227.34、73.09μm/d和0.27 g/d,湛江群体壳高、壳长、壳厚和体质量的生长速度分别为200.26、206.59、63.17μm/d和0.23 g/d,两个群体间差异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三亚、湛江两个群体壳厚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均很小,分别为0.168和0.182,说明壳高和壳长才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就三亚群体而言,壳高对其体质量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均是最大的,而湛江群体则是壳厚对体质量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最大,这说明两个群体之间存在一定差异。采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两个华贵栉孔扇贝群体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为:Y_(三亚)=-78.91+0.846x_(SH)+0.693x_(SL)+0.914x_(ST),Y_(湛江)=-56.848+0.623x_(SH)+0.631经_(SL)+0.833x_(ST),回归关系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说明不同群体华贵栉孔扇贝的形态存在显著差异。

关键词: 华贵栉孔扇贝 养殖群体 形态性状 通径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浅谈船舶制冷系统常见故障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7

摘要:制冷系统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船舶的生活舒适度和远洋的航行条件,但制冷系统也是频繁出现事故的设备之一。当制冷系统出现故障时,我们应先根据现象,判断故障类型、查明原因,再通过有效的途径处理故障。本文主要列举几种制冷系统常出现的典型故障进行简明扼要分析,如"液击"、"冰塞"和"压缩机频繁启动等常见故障"。

关键词: 制冷系统 冰塞 液击 频繁启动 故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带渣添加比例及其酶解产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海带渣添加比例及其酶解产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本试验进行了如下2个试验:海带渣适宜添加比例试验和海带渣酶解产物应用效果试验。海带渣适宜添加比例试验(试验1):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配制海带渣添加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0.5%、1.0%、2.0%、3.0%、5.0%的6种饲料(分别记为D1~D6组),投喂初始体重为(1.00±0.10)g的凡纳滨对虾49 d后,对对虾的生长性能指标以及胃消化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进行测定。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虾。海带渣酶解产物应用效果试验(试验2):在试验1得出海带渣适宜添加比例为3.0%的基础上,以试验1中添加3.0%海带渣饲料作为海带渣对照组(A组),再分别用β-葡聚糖酶酶解海带渣(B组)和蛋白酶酶解海带渣(C组)等量替代A组饲料中的海带渣,投喂初始体重为(1.00±0.1)g的凡纳滨对虾56 d,试验结束后测定对虾的生长性能指标以及胃消化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虾。试验1结果显示:D4、D5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5组对虾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海带渣添加比例的增加,胃中胃蛋白酶及血清中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上述3种酶的活性均以D5组最高,且D5组血清中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结果显示:与未经酶解的海带渣相比,海带渣经β-葡聚糖酶酶解后可显著提高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并能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海带渣经蛋白酶酶解后可显著提高对虾的成活率(P<0.05);B和C组对虾的胃中纤维素酶活性较A组显著降低(P<0.05);B和C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酚氧化物酶活性以及C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由此得出,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海带渣的适宜添加比例为3.0%。海带渣经β-葡聚糖酶酶解后可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而海带渣经蛋白酶酶解后可提高凡纳滨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对其生长无促进作用。

关键词: 海带渣 酶解产物 南美白对虾 生长性能 消化酶 非特异性免疫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