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渤海底拖网主要渔业生物类别时空分布的初步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目前渤海主要渔业生物的时空关系,文章依据2014年~2015年渤海双船底拖网4个季度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渤海三类主要渔获物(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的水平空间分布特点、空间距离及四季变化特征。结果显示,三类生物的主要分布区水平方向上存在空间分化现象,且随着三类生物集中分布区聚集程度的提高,空间分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三类生物的水平空间分布距离在季节上表现出夏、秋季(平均欧氏距离,夏季为75.91;秋季为44.76)较远,冬、春季(冬季为8.55;春季为11.81)较近的特点。三类生物间,头足类与甲壳类的距离相对较近(平均欧氏距离,24.44),而头足类与鱼类(40.07)、鱼类与甲壳类(38.27)的距离相对较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中游江段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及航道整治工程影响预测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 》 2017
摘要:为了解长江中游道人矶至杨林岩河段水生生物资源状况,分别于2011年10月、2012年5—6月对该江段进行了两次调查,并分析了航道整治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江段包含浮游植物43属(种),平均密度为1.01×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12 mg/L;浮游动物81种,平均生物量0.009 mg/L;底栖动物26种,平均生物量为8.2 g/m~2;鱼类58种,隶属7目14科52属。在航道整治工程实施过程中,水下抛石、沉排施工等施工方式会对工程作业附近水域的水生生物造成影响,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损失量分别为64.35 t、2.9 t和0.3 t,噪声、废水和洄游通道的部分阻隔也会对栖息在该区域的鱼类活动造成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季长江口渔场游泳动物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的年代际变化
《自然资源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1991—2011年间3个代表年冬季长江口渔场的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游泳动物群落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91—2011年,游泳动物种类数总体表现为升高的趋势,其中鱼类的增加幅度较小,甲壳类和头足类的增加幅度较大。以重量和尾数为代表的资源密度指数均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平均体重先呈现急剧下降然后继续小幅下降的趋势。1991年优势种类数为7种,2001年为9种,2011年为7种,后2个年份和1991年相比,优势种发生了较大的更替。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和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为3个年份的共同优势种。游泳动物的站位平均种类数呈现持续升高趋势,而站位平均丰富度指数、多样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则呈现出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1991和2001年、1991和2011年之间的平均相异性较高,均超过60%,而2001和2011年之间的平均相异性较低,为36.05%;引起群落差异的主要种类数呈增加的趋势,生态类群也逐渐扩大。游泳动物长度谱呈现逐渐变窄的趋势,主要是由于群落中的生物种类演替、小型鱼类数量增多和大型鱼类的群体年龄结构降低等原因造成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北太平洋公海日本鲭资源分布及其渔场环境特征
《海洋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2014~2015年两年收集的北太平洋公海围拖网作业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icas,又称鲐鱼)生产月度数据,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a(Chl-a)浓度、海流等环境数据,运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鲐鱼的资源分布情况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鲐鱼渔场季节性差异明显,渔场重心集中分布在39°N~43°N、147°E~154°E范围内。两年渔场重心均呈现先向东北方向移动,自9月开始再向西南方向移动的趋势。GAM模型显示,北太平洋鲐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范围是16~18℃,最适叶绿素a浓度范围是0.3~0.8 mg·m~(-3),空间上集中分布在40°N~41°N、148°E~151°E,海流对鲐鱼渔场形成尤为重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产蛋白源螯合肽的研究进展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 2017
摘要:饮食中矿物质元素缺乏可引起多种疾病,造成严重的机体功能失调,营养专家建议人们在日常食用具有促进矿物质元素吸收功能的食品。从健康及饮食偏好角度考虑,食源性矿物质元素补充剂更易被人们所接受,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食源性螯合肽是潜在的能够促进矿物质元素生物利用度的功能成分,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随着我国水产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每年都会有大量加工副产物被丢弃。从这些加工副产物中制备水产蛋白源螯合肽,不仅能够推进水产加工的高值化利用,还可为食源性矿物质元素补充剂的开发提供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本文系统收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对水产蛋白源螯合肽的酶解制备、分离纯化、构效关系及生物活性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水产蛋白源螯合肽 酶解制备 分离纯化 构效关系 生物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浮床栽培鱼腥草对吉富罗非鱼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构建鱼腥草-罗非鱼共生体系能否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产生免疫增强效应,研究池塘中浮床栽培鱼腥草(Houttuynia cordata)(种植面积分别为0、5%、10%和15%)对不同免疫反应阶段吉富罗非鱼血清免疫因子的影响,测定免疫识别阶段免疫球蛋白(Ig M)和表皮生长因子(EGF),炎症反应阶段相关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以及效应阶段金属硫蛋白(MT)和转铁蛋白(TRF)等指标。结果表明,10%鱼腥草处理组吉富罗非鱼血清EGF、IL-8、IL-10、TNF-α和TRF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5%鱼腥草处理组吉富罗非鱼血清Ig M、IFN-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和对照组,且没有造成血清MT含量的降低。吉富罗非鱼养殖池塘种植鱼腥草(5%)能显著提高其不同免疫反应阶段血清免疫因子的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渔船节能技术发展状况及节能渔船示范应用
《中国科技成果 》 2017
摘要:我国渔船装备技术落后,能耗高,渔业生产领域总能耗为1754.0万吨标煤,渔船总燃油消耗为790万吨,水产捕捞、养殖的比重分别为66%和21%,渔业能耗占第一产业能耗的26%,是农业能源消耗大户;其中海洋捕捞渔船年耗柴油700多万吨,是渔业节能的重点方向.近年来在各项政策支持下,渔船船型优化、降阻节能、电力推进和LNG燃料动力系统以及玻璃钢复合材料等综合节能技术得到应用,更新渔船节能技术系统集成综合能耗同比平均节能20%,促进我国渔船更新改造的节能水平.
关键词: 渔业能耗结构 渔船节能 发展状况 船型优化 系统集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淡水渔业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2015年4月(春季)、7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22科33属54种(含变种)。以硅藻门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6.30%;其次是蓝藻门和绿藻门,分别占24.07%和22.22%;黄藻门和甲藻门的种类相对较少,占5.56%和1.85%。优势种为蓝藻门的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湖沼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集星藻(Actinastrum hantzschii)以及硅藻门的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浮游植物密度为1.228×10~4~33.002×10~4ind./L,均值为9.453×10~4ind./L;生物量为0.005~0.512 mg/L,均值为0.157 mg/L。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值均出现在皖河口采样断面(7月)、最低值均出现在杨家套采样断面(4月)。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均不显著,季节变化上则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为0.918~3.147,均值为2.539;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796~1.000,均值为0.893。Shannon-Wiener指数在空间分布和季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空间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季节间变化上则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安庆段水质状况介于清洁型/β-中污型。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生物多样性 水质状况 长江安庆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0~#柴油和流花原油对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
《生态毒理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溢油污染导致的原油和燃料油入海,会对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产生影响。为研究溢油污染对海洋虾类的毒性效应,以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浓度0#柴油和南海流花原油(LH原油)乳化液对斑节对虾不同发育阶段幼体的急性毒性效应。结果表明,3.59 mg·L~(-1)0#柴油和0.77 mg·L~(-1)LH原油乳化液可以显著降低斑节对虾无节幼体变态率(P<0.05),且对无节幼体变态具有延迟效应。较之0#柴油,LH原油乳化液对斑节对虾无节幼体发育的影响更为明显。0#柴油对斑节对虾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和仔虾的48或96小时半致死浓度(48 h/96 h-LC50)分别为0.55 mg·L~(-1)、0.42 mg·L~(-1)、0.95 mg·L~(-1)和1.09 mg·L~(-1),其对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5 mg·L~(-1)、0.04 mg·L~(-1)、0.10 mg·L~(-1)和0.11 mg·L~(-1);LH原油对上述幼体的48 h/96 h-LC50则依次为0.62 mg·L~(-1)、0.51 mg·L~(-1)、1.05 mg·L~(-1)和1.42 mg·L~(-1),对应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6 mg·L~(-1)、0.05mg·L~(-1)、0.11 mg·L~(-1)和0.14 mg·L~(-1)。斑节对虾不同发育阶段幼体对0#柴油和LH原油的耐受力依次为:仔虾>糠虾>无节幼体>蚤状幼体,0#柴油和LH原油乳化液对斑节对虾的毒性大小为0#柴油>LH原油。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石油类污染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益生芽孢杆菌对草鱼肠黏膜结构的保护作用
《水生生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益生菌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肠道黏膜结构的保护作用,选取健康草鱼随机分成3组:(1)对照组:口灌无菌PBS 0.2 m L/尾后第2和第4天分别口灌无菌PBS 0.1 m L/尾;(2)嗜水气单胞菌组(Ah组):口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菌液0.2 m L/尾(1.0×107 cfu/m L)后第2和第4天分别口灌无菌PBS0.1 m L/尾;(3)枯草芽孢杆菌保护组(Ah+Bs组):口灌嗜水气单胞菌菌液0.2 m L/尾后第2和第4天分别口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液0.1 m L/尾(1.0×107 cfu/m L);连续7d取中肠中部,通过检测草鱼肠黏膜形态及肠上皮细胞微丝骨架的变化,旨在研究益生枯草芽孢杆菌对嗜水气单胞菌造成的肠黏膜结构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Ah组病变主要表现为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大量脱落;固有层出血、水肿变粗;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超微结构变化表现为紧密连接缝隙明显变宽;微绒毛萎缩变短,稀疏,排列紊乱;线粒体可见明显肿胀、嵴减少,内质网明显扩张;肠上皮细胞中的微丝呈绿色雾状,微丝荧光强度逐渐减弱,明显低于对照组。与Ah组相比,Ah+Bs组上述病变有明显改善,肠道黏膜上皮细胞轻微脱落,炎症和出血等症状明显减轻;紧密连接缝隙明显变窄;微绒毛数量多且排列较整齐;线粒体无明显肿胀;肠上皮细胞中的微丝荧光强度高于Ah组。结果说明益生芽孢杆菌对嗜水气单胞菌造成的肠黏膜结构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 益生枯草芽孢杆菌 嗜水气单胞菌 草鱼 肠黏膜 微丝骨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