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高纤维食物对黄毛鼠摄食和消化的影响
《兽类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动物的消化生理特征和消化对策可决定其营养生态位。为揭示黄毛鼠适应高纤维食物的消化对策,在高纤维食物饲喂10d和20d时,以食物平衡法测定摄食量、粪便量及相应的能量学参数。在取食高纤维食物10d时,摄食量无显著变化,但粪便量显著增加,消化率显著下降;至20d时,摄食量显著增加,消化率仍低于对照组,但消化能与对照组无差异。高纤维组动物的体重在第10d时显著下降,但在第20d时未进一步下降。该结果表明,黄毛鼠能够通过增加摄食量和降低消化率的消化对策适应高纤维食物,此外,降低体重使总能量需求减少,也是其适应低质量食物的对策之一。


烯唑醇在香蕉、土壤上残留动态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研究了烯唑醇在广东、福建香蕉园施用后的残留与降解情况。样品用乙酸乙酯提取,凝胶渗透色谱净化、气相色谱法氮磷检测器测定了烯唑醇在香蕉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烯唑醇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香蕉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9.7~11.6天和8.3~13.2天。并对其做出安全性评价。


花生花蓟马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花生学报 》 2010
摘要:花蓟马成虫在5块被调查花生田中的分布都是遵循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分布,其中Iwao的m*-m回归模型为m*=-0.3859+1.4568m,Taylor幂模型为lg(s2)=0.004220+1.6033lg(m)。对各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花生花蓟马成虫彼此之间互相排斥,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在任何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强。花生花蓟马成虫呈聚集分布是由于该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花蓟马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0.6141/m+0.4568)。


现行国标有效磷测定方法比较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现行国标土壤有效磷测定方法进行比较,通过4个不同试验方案测定GBW07417(ASA-16)土壤有效磷含量,结果表明,LY/T1233-1999中盐酸-氟化铵法测定结果与GBW07417(ASA-16)标识值48(±3)mg/kg相符合,说明LY/T1233-1999中盐酸-氟化铵法较其他方法更适合广东地区酸性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2009年广东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广东农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产业规模、布局、贸易、产品价格及科技水平等角度综合分析了2008―2009年度广东蚕桑产业发展状况。针对广东蚕桑业在战略规划、产业基础、服务体系、科技创新的实际需求,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液体肥料和固体肥料对大白菜产量和养分吸收效应比较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大白菜施用不同用量的液体肥料和等氮磷钾养分的固体肥料对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氮磷钾总用量的条件下,液体肥料处理的产量均显著高于固体肥料处理,增产量达318~761kg/667m2,相对增产19.3%~50.0%。在氮磷钾总用量小于24.75kg/667m2时,液体肥料处理氮吸收量比固体肥料处理有明显的增加,相对增加达8.6%~44.5%。液体肥料处理磷吸收量比固体肥料处理均有明显的增加,相对增加达13.9%~75.3%,而钾吸收量液体肥料处理多数情况下高于固体肥料处理,相对增加值达8.6%~53.4%。在等产量(1000~3000kg/667m2)水平下,施用液体肥料可比施用固体肥料节省氮磷钾用量29.8%~36.3%。


几丁质酶基因克隆及其野生蕉转化
《分子植物育种 》 2010 CSCD
摘要:本研究根据GenBank公布的木霉几丁质酶基因(chitinase)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木霉(Trichoderma spp.)中克隆获得了几丁质酶基因全序列,编码区共1275bp,推测其编码424个氨基酸,该基因与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的内切几丁质酶基因chit42(GenBank accession No.L14614)具有99%的同源性。在此基础上,将获得的几丁质酶基因从pGEM-T载体中用XbaⅠ和BamHⅠ切下,克隆到pBI121植物表达载体的XbaⅠ和BamHⅠ位点,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chit并将其转入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该菌株转化野生蕉(Musa itinerans Cheesm.)胚性细胞悬浮系,经过抗性筛选、胚的诱导和萌发,获得成熟体细胞胚和再生苗。通过GUS组织化学法检测和PCR方法鉴定,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经成功转入到野生蕉中。本研究为下一阶段转化香蕉栽培品种和筛选抗香蕉枯萎病新种质奠定一定的基础。


有机肥施用模式对蔬菜产量、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广州市蔬菜集约化种植区连续进行了6茬菜心试验,探讨有机肥施用模式[施无机肥(CK)、无机肥配施国产生物有机肥(BM)、无机肥配施腐殖酸(HA)、无机肥配合淋施复合芽孢杆菌剂(BSP)、无机肥配施腐殖酸并淋施复合芽孢杆菌剂(HA+BSP)、无机肥配施水沤腐熟鸡粪并淋施复合芽孢杆菌剂(CM+BSP)、无机肥配施复合芽孢杆菌剂堆沤腐熟鸡粪(BSPCM)]对蔬菜产量、土壤化学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茬别菜心产量差别较大。连续6茬试验中,CM+BSP处理菜心产量均为最高且显著高于CK处理,BSPCM处理菜心产量仅次于CM+BSP处理。BM、CM+BSP、BSPCM处理能提高土壤pH,降低连作土壤的酸化风险。随着种植茬数的增加,CM+BSP处理土壤细菌、真菌和微生物总数持续增加,显著高于原始土壤和其他施肥处理,BSPCM处理次之。CK处理土壤中细菌、真菌及微生物总量均比原始土壤下降。在连作菜地蔬菜生产中,在施用无机肥基础上配施适量水沤腐熟鸡粪,并在蔬菜生长过程中淋施复合芽孢杆菌剂,不但可提高蔬菜产量,而且具有培肥、活化和改良土壤生物质量的作用,有利于减轻蔬菜连作障碍,实现集约化蔬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蔬菜产量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微生物 有机肥 施肥模式 集约化栽培


施用保水剂对旱地赤红壤持水能力及氮肥淋失的影响
《水土保持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保水剂在旱地赤红壤对水分和氮素养分的保持效果,用土柱开展旱地赤红壤施用保水剂试验。结果表明,保水剂具有明显的保水保肥效果。添加土重1‰的保水剂,土壤吸持的水量增加18%~50%。保水剂的吸水能力在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时为64~71g/g,在田间持水量状态时为112~115g/g,当土壤水分处于较低的供给水平时,保水剂的保水效果更明显。相比保水剂在不受土壤颗粒约束(无空间限制)的条件下,对0.01%~0.1%NaCl溶液及去离子水235~539g/g吸水能力的表现,表明土壤固相的限制和土壤盐分或电解质的影响,妨碍了保水剂吸水能力的发挥。保水剂的保肥效果也值得关注,在10mm/d的灌水强度下经过35d淋溶,施用保水剂的处理0-30cm土层的氮肥淋失率从26.2%降至17.1%,氮肥淋失减少了3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