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白喉乌头种群生长动态初步研究
《草业科学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白喉乌头(Aconitum leucostomum)是新疆伊犁河谷山地草甸草地广泛分布的多年生有毒植物,严重危害着当地草原畜牧业的发展。为掌握其生长发育状态,为合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白喉乌头从返青到开花结实期(5月3日-7月17日)的高度(H)、密度(D)、株丛径(Z)和地上生物量(W)等每15d测定一次,监测其生长动态,并采用一元非线性拟合的方法,对白喉乌头的生长动态进行拟合,并对高度、密度、株丛径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白喉乌头的高度、株丛径和地上生物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其增长模型分别是:幂函数模型、Long-modified模型和幂函数模型,其拟合方程分别是H=4.6978T0.513551、Z=(494.1776+231.5106T)0.339913和W=2.6393T0.781408;白喉乌头的密度先增大后减小,符合房室模型,其方程式为D=114.7676e(-0.005049T)-100.8592e(-0.095765T);在同一时间高度、株丛径与地上生物量之间呈显著相关的回归关系:W=39.7814364+5.429432775H-7.108936940Z;高度是影响白喉乌头地上生物量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高度来控制白喉乌头的繁殖。
关键词: 白喉乌头 生长动态 高度 密度 株丛径 地上生物量


强旱生植物沙冬青AmERF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分离克隆强旱生植物沙冬青的ERF基因,研究其结构和功能,在已对沙冬青cDNA文库和EST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分离克隆了1个沙冬青ERF基因。该基因全长899bp,没有内含子,开放阅读框633bp,编码211个氨基酸,编码的蛋白理论MW=23216.0,理论pI=8.20。


蒙古羊卵巢组织差异表达基因ADAMTS1的电子克隆及RT-PCR验证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单、双羔蒙古羊卵巢组织抑制性消减杂交的基础上,以其差异表达片段ADAMTS1基因序列为种子序列,采用GenBank的BLAST检索系统首先对蒙古羊的ADAMTS1基因序列片段进行了电子延伸,其次在获得蒙古羊AD-AMTS1基因的cDNA全序列后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进一步克隆了蒙古羊ADAMTS1基因。结果显示,试验所得序列与电子延伸序列的同源性为99.4%,序列长为2 420 bp包括836 bp 3'UTR区域和1 578 bp的完整开放读码框,共编码525个氨基酸。Blastn比对发现蒙古羊ADAMTS1基因序列与牛、猪和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4%,87%,82%;对氨基酸序列进行blastp比对发现与牛、猪和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1%,90%,87%。采用SMART程序预测其结构功能域发现蒙古羊ADAMTS1蛋白质有4个结构功能域:1个富半胱氨酸结构域和3个血小板反应蛋白。
关键词: 蒙古羊 ADAMTS1基因 电子克隆 RT-PCR


植物染色体分带及其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染色体分带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植物研究中较重要和常用的技术手段。从它们的产生开始一直不断发展,已应用到植物研究中的很多方面。介绍了这两个技术的发展、原理和在植物研究中的进展。
关键词: 植物 染色体 Giemsa C-分带 荧光原位杂交


油用向日葵品质形成规律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为了明确油用向日葵品质形成的规律,设品种、播种期、密度试验,研究了播种期、密度因素对油用向日葵籽粒品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用向日葵籽粒粗脂肪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开花后10~22 d;籽粒中亚油酸含量从开花~花后10 d缓慢增长,10~20 d有所下降,以后缓慢上升,随着播种期的推迟,亚油酸含量占粗脂肪的比例不断增加,而油酸含量变化与亚油酸含量正好相反;亚麻酸含量呈递减趋势,花后20 d左右下降至0.5%,花后25 d左右下降为0。棕榈酸含量也呈递减趋势,硬脂酸含量从开花至花后15 d左右,呈上升趋势,花后15~35 d,缓慢下降。高油品种(P45)棕榈酸含量高于其它品种,而亚麻酸和硬脂酸含量在品种间差异不大。


平衡施肥对油用向日葵养分吸收分配规律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0 CSCD
摘要:为了明确配合施用NPK肥对油用向日葵(油葵)养分吸收分配规律的影响,在河套灌区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增施NPK肥均有增产效果,且氮肥>钾肥>磷肥;1 kg N、P2O5和K2O分别增产葵花籽2.3、2.7和7.2 kg,施用N、P2O5和K2O养分利用率分别为24.4%、10.5%和50.1%,生产100 kg油葵籽实吸收N、P2O5和K2O分别为5.02、1.62和7.64 kg。干物质和NPK养分积累均表现为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慢的"S"生长曲线变化规律,可用阻滞方程y=k/(1+aebx)进行模拟。油葵全株吸收的K最多,N次之,P最少,出苗后70 d是养分从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移的转折点,收获时N和P主要集中在籽实中,K主要分配在茎秆中。


油葵不同品种抗旱性能比较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油葵灌浆期,采用25%PEG-6000对从内蒙古油葵主产区搜集到的30个杂交油葵品种(系)叶片进行模拟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分析与抗旱性有关的叶片相对电导率(REC)、叶片相对含水量(RW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游离脯氨酸(Pro)等6项生理生化指标,综合比较其抗旱性能,运用隶属函数法分类,并通过聚类分析加以验证,隶属函数与聚类分析分类相同程度为76.67%。抗旱型共分为四类:强抗型、抗旱型、中抗型、弱抗型。强抗型共有5个品种,分别为:康地5号、AGR、内葵杂3号、澳葵62和白葵杂9号。


油用向日葵钾素吸收、分配和积累规律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向日葵的栽培技术及钾肥肥料利用率,试验选用油用型向日葵品种S31作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化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向日葵各器官对钾素的吸收、分配、积累规律及施钾肥效。结果表明:向日葵茎、叶的钾素吸收量呈现出相似的"S"型增长趋势,在出苗70d时(终花期)钾素吸收量达到最大值;花蕾的钾素吸收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在110d时(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向日葵钾素的日积累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终花期;OPT处理钾素吸收速率变化幅度最大,最大值为0.194g/(株·d);CK处理钾素吸收速率变化幅度最小,最大值为0.112g/(株·d)。钾素在叶片中的分配以苗期最高为52%,到成熟期时下降到9%~16%;钾素在茎中的分配终花期时达最大值61%~66%。向日葵施用钾肥增产10%,每公斤钾增产向日葵7.17kg,施用钾肥的利用率为35.3%,每生产1t向日葵籽粒吸收K2O73.9kg。


啤用大麦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及部分酿造品质的影响
《浙江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啤用大麦的11个农艺性状与小区产量、千粒重、蛋白质含量及α-淀粉酶含量分别进行通径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产量有显著影响的性状为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主穗粒重及主穗粒数;对千粒重、α-淀粉酶含量、蛋白质含量等部分酿造品质有显著影响的主要性状为主穗穗长、单株粒重、单株穗数、主穗粒数、分蘖数、基本苗数及有效穗数(指667 m2有效穗数,下同),其中基本苗数和单株粒重的遗传决定系数h2B<50%;主穗粒重、主穗粒数这2个性状受遗传效应的影响较大,同时对千粒重和α-淀粉酶的直接作用效应较大,所以在育种实践中应特别注意该性状的锁定及选择。


苜蓿秋眠标准对照品种的幼苗形态与秋眠性、越冬率的关系
《华北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寻找快速测定苜蓿秋眠性的方法,利用来自美国的11个苜蓿秋眠标准对照品种,分析了不同品种的幼苗子叶到第1真叶、第1、2真叶间距离与苜蓿的秋眠性、抗寒性的关系,发现苜蓿的秋眠级与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极显著正相关,与第1~2真叶节间距也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越冬率也极显著正相关;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与越冬率极显著负相关(P<0.01),第1~2真叶节间距也与越冬率极显著负相关(P<0.01);以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可评价苜蓿品种的秋眠性与抗寒性。苜蓿不同秋眠类别组之间的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存在显著差异,可以用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大致测定苜蓿的秋眠类别,但是不同秋眠类别组内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在不同品种间多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以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第1~2真叶节间距不能精确测定苜蓿的秋眠级。
关键词: 苜蓿 秋眠标准对照品种 越冬率 子叶到第1真叶节间距 第1~2真叶节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