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220条记录
浑善达克沙地遥感监测研究

中国沙漠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对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2年3期陆地卫星影像的解译,通过统计计算和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浑善达克沙地20多年来植被和土地覆盖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浑善达克沙地内部植被退化总趋势明显,东、西部各形成了一个植被重度受损区;由于沙地周边的湿地和灌木丛环、沙地内部湿地形成的网状结构对沙地的扩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人类活动的强度和作用时间还比较有限,而且现在的气候不像沙地形成时那样恶劣,虽然沙地内部植被发生退化,但沙地总体范围保持相对稳定;近年来沙地退化趋势受到一定的抑制,主要得益于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和禁牧封育等措施。另外,对沙地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 浑善达克沙地 卫星遥感 植被 沙漠化 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矿产资源禀赋与静态储产比特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我国矿产资源禀赋的基本特征和矿产资源的供求态势,分析我国矿产资源(能源资源、金属资源和非金属资源)储量格局以及国际地位。结果表明:截止2007年,全国共发现矿产171种,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和20多种矿产的查明储量居世界前列。但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占世界的比例较低,同时认为,矿产资源秉赋与国际储量格局是研究资源供给与需求均衡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资源储量国际格局是国家(或地区)全球性安全、区域性安全和地方性安全的组成部分。矿产资源禀赋的时空格局以及变动趋势决定了我国结构性资源矛盾化解的方式选择和目的取向。资源储量以及基础储量决定了短期、中期和长期资源安全。建立资源保护、流通、消费、利用、回收、贸易和管理战略,形成完整的国家自然资源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变动趋势 时空发布 静态储产比 格局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磷诱导拟南芥差异蛋白表达及其对酯酶同功酶活性的抑制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植物响应Ops的分子机理对于建立有机磷生物修复技术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拟南芥为例,研究了有机磷胁迫下酯酶同功酶及其可溶性总蛋白的响应。结果表明,有机磷明显抑制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并可通过根部吸收的方式迅速进入拟南芥体内,通过抑制酯酶同功酶活性对植物造成胁迫。同时,发现在拟南芥体内存在1个有机磷诱导下的差异表达蛋白,该蛋白与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大亚基高度同源。

关键词: 拟南芥 有机磷 酯酶同功酶 差异表达蛋白 可溶性总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生黄花苜蓿冷诱导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生物技术通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紫花苜蓿抗寒基因cas15B(登录号:L12462)的cDNA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以经过低温胁迫的黄花苜蓿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克隆获得了550bp的cDNA片段。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扩增片段长度为550bp,编码159个氨基酸。主要由Gly(甘氨酸)、Glu(谷氨酸)、His(组氨酸)、Lys(赖氨酸)这4种氨基酸组成,占总量的70%。含1个重复了5次的10肽基序,其序列为Lys-Gly-Glu-Gln-His-Gly-His(Phe)-Val(Leu)-Gly-Gly。经序列比较分析,该片段与紫花苜蓿冷诱导基因CAS15B的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均为90%,命名为MfCAS15-1。亚细胞结构定位分析结果显示,MfCAS15-1是一种定向到核的蛋白,在调节或维持核的结构与功能方面起作用。本研究在黄花苜蓿中成功获得了抗寒基因同源序列,为最终克隆黄花苜蓿MfCAS15-1抗寒基因全长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黄花苜蓿 冷诱导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蒙古冰草MwLEA3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生物技术通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CAMBIA2300为基础,设计分别带有酶切位点XbaI和PstI的一对引物,从克隆载体pGM-T-MwLEA3中扩增到目的基因MwLEA3。用XbaI和PstI双酶切该目的基因及表达载体pCAMBIA2300,回收后利用T4DNA连接酶连接,获得植物表达载体pCAM-MwLEA3。通过冻融法将所获得的植物表达载体重组质粒导入根癌农杆菌LBA4404菌株中,为该基因的功能鉴定及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MwLEA3基因导入植物提高相关抗性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蒙古冰草 MwLEA3基因 植物表达载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野牛草种子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的优化

中国草地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野牛草种子蛋白双向电泳蛋白样品制备方法、等电聚焦程序以及固化胶条pH范围优化筛选,构建了适合其植物种子蛋白组研究的电泳体系。实验结果表明,使用Trizol法制备样品,可得到高纯度种子蛋白,结合使用pH4~7IPG胶条,以及优化的聚焦程序Ⅲ,能获得高分辨率、重复性好的蛋白质2-DE图谱。图像分析表明,银染后可以检测到600个以上蛋白点,其等电点主要分布于pH4~7区域,分子量主要分布于10~120kDa之间。

关键词: 野牛草种子 蛋白组 双向电泳 体系优化

木薯渣不同补饲方式对饲喂混合粗饲料的本地黄牛增重的影响研究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木薯渣(CR)不同补饲方式对本地黄牛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平均质量(113.5±7.1)kg的本地黄牛12头,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3头。处理Ⅰ为仅喂粗饲料(75%稻草+25%苜蓿)但不补饲CR的对照组,处理Ⅱ、处理Ш与处理Ⅳ为在饲喂粗饲料基础上以不同方式按每千克代谢质量30 g给每头本地黄牛补给CR的试验组。处理Ⅱ在给牛只投给混合粗饲料前3 h一次性补饲CR,处理Ш在投给混合粗饲料后2 h一次性补饲CR,处理Ⅳ将处理Ш的CR分3次等量补饲。试验结果为:处理Ⅱ的平均日采食混合粗饲料(ADRI)以及平均日增重(ADG)与不补饲CR的处理Ⅰ组差异不显著(P>0.05)。处理Ш的ADRI与ADG显著增加,料重比(ADMI/ADG)显著降低(P<0.05)。处理Ⅳ的ADG较处理Ш组的又有显著增加(P<0.05),而ADMI/ADG降低。本研究表明,CR作为能量添补饲料,用于本地黄牛补饲时,可以通过改变补饲方式与增加饲喂次数,来调控CR的瘤胃降解速率,使之同稻草与苜蓿混合粗饲料的相似,并使得能氮能够同步利用,从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关键词: 木薯渣 补饲方式 本地黄牛 生产性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荷斯坦奶牛ABCG2基因外显子9多态性研究

畜牧兽医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寻找ABCG2基因上与产乳性状相关的多态位点,为提高产乳性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ABCG2基因exon9的多态性。使用SAS9.0对多态性与产乳性状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方差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exon9中存在A→G突变,导致氨基酸由酪氨酸突变为半胱氨酸。A、B 2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别为0.86和0.14;存在3种基因型:AA、AB和BB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73、0.26、0.01;多态信息含量为0.2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3种基因型间5种产乳性能的差异不显著。Y367C与产乳性状的相关性不明显,由于突变前后氨基酸性质发生了改变,可能会对蛋白质的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荷斯坦奶牛 ABCG2基因 Y367C 多态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草与不同饲料混合在体外消化率上的组合效应研究

草业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体外干物质消化率(IVDMD)对鲁梅克斯K-1(Rumex patientia,RP)、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AS)、高丹草(Sorghum hybrid Sudangrass,SHS)、苏丹草(Sorghumsudanense,SS)、矮象草(Pennisetumpurputeumcv.mott,PPM)、苜蓿(Medicagosativa,MS)、木薯干草(CH)、稻草(RS)、氨化稻草(ARS)与木薯渣(CR)的品质进行了评定。IVDMD(%)自高到低的排序为:CR(77.63)、RP(61.32)、MS(55.26)、AS(54.91)、CH(52.97)、SHS(40.24)、PPM(38.70)、ARS(36.88)、SS(34.15)、RS(26.63)。除AS与MS外,各种饲料间的IVDMD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将组合效应值(AE)定义为混合饲料实测IVDMD与各单个饲料IVDMD加权和值之差。分别以RS、ARS作为低、中等品质基础秸秆饲料,再分别添补RP、AS、SHS、SS、PPM、MS与CH(RS还补饲ARS),共6个组合。结果表明,任一组合均观察到正组合效应,以添补MS的最大;CH作为添补料其效果要好于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相似;对低质秸秆基础饲料的补饲较对中等品质的组合效应明显。

关键词: 稻草 添补 牧草 体外干物质消化率 组合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BMP15基因作为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

华北农学报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择影响Invedal和Hanna绵羊多胎性状的BMP15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旨在探索该候选基因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15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RFLPs)分子标记技术对BMP15的FecXI位点突变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PCR-SSCP技术对BMP15的B1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蒙古羊单羔群体以及多胎类型小尾寒羊群体中均不存在该位点的突变。即BMP15的FecXI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在三种群体中存在相应的B1突变28~30 bp(CTT缺失),并发现了3种基因型,蒙古羊双羔群体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20(++),0.940(B+),0.040(BB);蒙古羊单羔群体只检测到了两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722(++),0.278(BB);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300(++),0.667(B+),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产羔数比++基因型多0.83只,差异极显著(P<0.01),推断BMP15的B1突变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经χ2适合性检验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该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蒙古羊单羔群体及小尾寒羊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

关键词: 多胎 BMP15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