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28323条记录
南极冰藻对南极极端环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生物技术通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南极冰藻是生存在南极海水、海冰及冰川融水等环境中各类微藻的总称,是南极海冰-海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群体和主要的初级生产力来源。南极冰藻有特殊的适应机制来响应南极地区低温、季节性光照、强紫外辐射和高盐度等极端环境,其环境适应性机制的研究是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综述了南极冰藻的低温、光照和强紫外辐射适应性及其抗逆基因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期从多方面阐述和揭示南极冰藻的极端环境适应机制,使人们能更清晰的了解南极微藻在整个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关键词: 南极冰藻 极端环境适应机制 低温适应性 紫外辐射 基因调控与响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东海多毛类动物种类组成与优势种分析

广西科学 2016

摘要:【目的】探明黄东海区域多毛类Polychaeta物种组成状况。【方法】用0.1 m2 Gray-O’Hara箱式采泥器重复采样2次,对获得的多毛类样品进行准确的分类鉴定,采用优势度计算公式:Y=(ni/N)fi统计得出优势种并分析其空间分布状况。【结果】本次调查黄东海共鉴定出多毛类32个科90种,优势种为背蚓虫Notomastus latericeus Sars,1857和掌鳃索沙蚕Ninoe palmata Moore,1903,其分布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结论】黄东海多毛类种类丰富,优势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而分类学研究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多毛类 多样性 优势种 黄东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重要海洋动物分子系统地理学的研究进展

广西科学 2016

摘要:伴随溯祖理论(coalescent theory)的日益完善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具有学科交叉性的分子系统地理学已成为国际上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其成果对现今的种内遗传格局、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水平等研究有重要的启示。西北太平洋的边缘海约占世界边缘海的75%,其显著的历史地理过程和复杂的海洋水文环境为海洋生物遗传分化和物种系统地理格局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本文对近年来西北太平洋边缘海重要海洋动物门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进行简要综述,以期加深对相关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及种群进化历史的认识,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同时,本文还对分子系统地理学今后的研究重点及其所使用的技术手段进行更深层次地展望。

关键词: 分子系统地理学 海洋动物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牙鲆体质量与形态性状的异速生长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体质量与形态性状之间异速生长的遗传规律,通过人工受精的方法建立牙鲆19个全同胞家系,测量了牙鲆不同日龄的体质量和形态性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最优联合异速生长模型,将此模型镶嵌到体质量动物模型的每个遗传和环境效应中,进一步分析对多个形态性状异速生长遗传规律。静态异速生长分析表明:体质量与全长之间存在最大异速生长指数(1.415 5),表现为正异速生长,剩余形态性状与体质量之间的异速生长指数为0.061 5~0.718 0,皆表现为负异速生长。全长与尾柄高之间异速生长指数的正遗传相关最大(0.907 8);全长与尾柄长之间的负遗传相关最大(-0.946 8)。不同模型通过统计标准比较,确定模型Ⅰ为进行牙鲆动态异速生长分析的最优随机回归模型。

关键词: 牙鲆 体质量 形态性状 异速生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河口埕岛海域悬浮沉积物沉降规律原位观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原位捕获了黄河口埕岛海域某观测点的沉降沉积物,并结合同步的波浪、海流、水深等水动力参数观测以及后续土样粒径分析等研究手段,计算了沉降通量,推断了沉降沉积物的来源,并结合理论计算探讨了悬浮沉积物沉降过程的影响因素以及沉降量在再悬浮量中所占的比例。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埕岛海域的悬浮沉积物沉降通量约为120~280g·m~(-2)·d~(-1),与该海域的再悬浮通量有着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推测很可能主要来源于海底沉积物的再悬浮;在该海域,即使过剩剪切力持续大于0,悬浮沉积物仍然会发生沉降,并且可以大于过剩剪切力小于0时的沉降量,推测与该地区粉质土海床的液化特性有关;再悬浮沉积物大约有5%发生原位沉降,绝大部分沉积物保持悬浮或者被输运至异地,这与该地区海底遭受强烈侵蚀的现象相一致。

关键词: 沉降通量 沉积物捕获器 现场观测 再悬浮 黄河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太平洋暖池热盐结构盐度场变异的主模态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6 CSCD

摘要:基于1950~2011年间的月平均温、盐度资料,以28℃等温线作为西太平洋暖池的定义标准,并取ΔT=-0.4℃,分别计算了暖池区(20°N~15°S,120°E~140°W)各格点混合层、障碍层和深层的平均盐度,构成了暖池热盐结构的盐度场.据此,运用EOF分解法分析了暖池热盐结构盐度距平场主要模态的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间的关系,并探讨了主要模态的年际变异机理.结果表明,暖池热盐结构盐度场第一模态揭示了盐度场变异的关键区位于暖池中部;该模态具有2~4a的年际变化和准10a的年代际变化,并在1977年前后经历了一次气候跃变(此外,深层盐度场第一模态还在1999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气候跃变),且在跃变前后与不同类型的ENSO事件有较密切的联系.暖池中部混合层和障碍层盐度的变化比较一致,即在跃变前盐度为偏高期,而在跃变后则变为偏低期.暖池中部深层盐度在1977年以前和1999年之后皆处于偏高期,而在1978~1999年间则处于偏低期.而且,从混合层至深层,盐度的变化幅度逐渐变小.进一步分析表明,暖池中部混合层和障碍层盐度的年际变化主要是由纬向风、南赤道流(SEC)和降水共同引起的,即当东风增强(减弱)时,强(弱)SEC将携带更多(少)的高盐水进入混合层或潜沉至障碍层,同时局地降水的减少(增多),也使得混合层和障碍层的盐度增加(减少);深层盐度的年际变化主要是由SEC和赤道潜流(EUC)导致的,即当SEC增强(减弱)时,将有更多(少)的高盐水进入暖池,而当EUC增强(减弱)时则有更多(少)的低盐水流出暖池,从而使得暖池的深层盐度升高(降低).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西太平洋暖池 热盐结构 时空变化 ENSO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动态变化过程的特征与机理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河入海沉积物自河口进入海洋后,在重力、水动力、生物改造等一系列外部作用下,经历着堆积、固结、液化、侵蚀再悬浮、海床变形滑动以及后期改造等一系列动态变化过程。研究团队近十几年来针对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开展了一系列的室内外物理模拟试验与水下三角洲现场原位长期观测等研究工作。在各动态变化过程的特征与机理方面,主要得到了以下认识:快速堆积后沉积物的固结速度很快,1—2天便可达到甚至超过原始海床强度,海床发育有显著的各项非均匀性,并发育有"硬壳层"。粉质土海床易于累积孔隙水压力,发生沉积物"液化"现象,一方面会改变海床表层沉积物的抗侵蚀性;另一方面,在海床内部垂向渗流的驱动下,海床内部部分细粒沉积物会被"泵送"输运到海床表面,进而进入上覆水体成为再悬浮沉积物,即部分再悬浮沉积物来源于海床内部。黄河三角洲坡度极缓,海底滑坡可以在近于水平的坡度条件下发生。波致海床液化引起的地层重构或海床渗流导致的内部土颗粒运移,可能会将相对均匀的海床改造为层化结构,这对河口地区沉积层理的解读具有新的启示。

关键词: 粉土 沉积物 动态变化过程 机理 现代黄河三角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河豚毒素快速检测技术在养殖河豚鱼监管中的应用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6

摘要: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分子量约为319的含氮生物碱,具有极高的毒性,食用河豚毒素含量高的河豚鱼易发生中毒事件。TTX含量的多少因河豚鱼的种类、部位及季节等而有差异,TTX主要集中于河豚的卵巢和肝脏,且在卵巢孕育阶段毒性最强,河豚鱼肉(皮)、精囊无毒。日、韩等国对河豚鱼消费实行科学分类管理,严格区分了"可食用"和"不可食用"的河豚鱼品种、部位等。我国对河豚鱼一直实行"禁食"管理;然而,我国河豚鱼产业却处于"禁食而不禁养"状况,且在国内已形成了较大的"灰色"消费市场。本文梳理了近年来TTX的快速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并对快速检测技术在养殖河豚鱼监管中的应用发展前景进行探讨,以期为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及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工作的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河豚毒素 快速检测 养殖河豚鱼 监管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人AFP单链抗体与藻胆蛋白融合蛋白的构建、表达与活性分析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构建多基因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同时表达AFP单链抗体(sc Fv)和蓝藻别藻蓝蛋白α亚基脱辅基蛋白(apc A)组成的融合蛋白(sc Fv-apc A)、藻胆蛋白裂合酶(cpc S)及藻红蛋白生物合成酶(Ho1和peb S),获得共价结合藻红胆素的融合蛋白(sc Fv-apc A-PEB)。方法:利用融合PCR将sc Fv和apc A基因连接起来,形成sc Fv-apc A融合基因,并将该融合基因与cpc S克隆到表达载体p CDFDuet-1中;将Ho1和peb S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RSFDuet-1中。将两种载体共转化到大肠杆菌中,IPTG诱导重组蛋白表达,经亲和层析获得重组蛋白,通过光谱学分析和抗体竞争性抑制法,测定重组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结果:成功表达融合蛋白sc Fv-apc A-PEB,分子质量约为45k Da,与理论值相符,其最大吸收峰为549.5nm,最大荧光发射峰为560nm,竞争抑制ELISA法初步鉴定活性,竞争抑制率达到48%。结论: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获得了同时具有荧光特性和免疫学活性的重组蛋白。

关键词: 甲胎蛋白 单链抗体 别藻蓝蛋白 融合蛋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些年来,火山岩油气藏已成为国内外研究和开发热点之一,我国已先后在多个盆地的火山岩油气藏勘探中取得重大突破.测井资料在各种类型油气藏评价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火山岩储层岩性及储集空间等方面的复杂性,其测井评价难度更大、更具挑战性.本文主要针对近些年来测井技术在火山岩油气藏岩性评价、有效储层识别与物性参数评价、储层流体性质评价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及生产实践对火山岩储层测井评价的基本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展望,以期为火山岩油气藏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火山岩油气藏 测井评价 归纳分析 趋势展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