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合浦珠母贝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生长性状比较
《海洋渔业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三亚(SY)、越南(VN)、深圳(SZ)3个不同地区的养殖群体进行完全双列杂交,构建了6个杂交组合和3个自交组合,分别在135日龄、205日龄和260日龄从每个组合随机抽取100 ind个体,测量其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4个生长性状,分析杂交子代和自交子代的生长情况和杂交优势率,为群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135日龄SYSY的4个性状生长速度最快,VNSY的生长速度最慢,显著性分析表明,SYSZ、SZSZ和VNSZ三个组合在壳高、壳宽和体重3个性状上差异不显著(P>0.05),正反交组合差异极显著(P<0.01);在205日龄SYVN的各性状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SZVN;在260日龄SZSY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增长最快,分别为39.32 mm、38.36 mm、14.19 mm、9.85 g,其次为VNSY和SZVN。合浦珠母贝早期主要集中在贝壳的形态性状上的生长,随着时间推移其生长速度下降,而体重生长上升。由杂种优势可知,不同阶段杂交组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率,并随着日龄的增长,杂交组合SZSY和VNSY的杂种优势率随之增加。其中以SZSY在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率最大,分别为26.71%、22.87%、18.56%、49.12%,SZVN次之。杂交组合SZSY、SZVN、VNSY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可作为进一步定向培育生长快速、个体大的合浦珠母贝的基础材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适宜的维生素C含量
《动物营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通过研究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及消化、吸收、抗氧化、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得到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适宜的维生素C含量。试验在(12.5±1.5)℃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重为(38.0±0.8)g的健康圆斑星鲽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为10.2、249.1、402.8、616.2、769.5、909.4和1 177.8 m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616.2 mg/kg维生素C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摄食率均为最高,其增重率显著高于10.2和909.4 mg/kg维生素C组(P<0.05),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摄食率显著高于除1 177.8 mg/kg维生素C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达到组织肝脏和肌肉最大维生素C积累量的饲料维生素C含量为769.5 mg/kg。616.2和769.5 mg/kg维生素C组的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除402.8 mg/kg维生素C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402.8 mg/kg维生素C组的血清中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活力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02.8、616.2、769.4 mg/kg维生素C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维生素C含量为402.8、616.2或769.4 mg/kg时,胃和肠道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均处在较高水平。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249.1~616.2 mg/kg时可提高肠道皱襞高度,增加肠壁厚度,促进肠道黏膜生长。结果显示: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402.8~616.2 mg/kg时能有效满足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需求,并可提高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孟加拉湾北部逆温现象的观测特征及机制分析
《海洋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冬季,孟加拉湾北部存在显著的季节性逆温现象。利用Argo浮标和锚碇浮标资料,分析了冬季孟加拉湾逆温现象的观测特征和维持机制。结果表明,系统性的逆温现象主要局限于15°N以北的区域,它最早于11月份出现在恒河、伊洛瓦底江和戈达瓦里河的河口区域。逆温的强度及分布区域在1月份达到最大,随后从西南部逐步退化,3月逆温现象基本消失。冬季的逆温层位于障碍层之中,厚度在35m左右,最大海温位于40~60m深度,整层满足静力稳定条件。对混合层温度和盐度的诊断表明,逆温的出现主要与冬季风导致的强烈海表热量损失有关,低盐水的平流过程也对逆温现象有一定的维持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消化性蛋白酶的分布及种类
《饲料工业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探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消化性蛋白酶的分布及种类,文章采用偶氮酪蛋白(Azocasein)水解法检测p H值和温度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胃和肠道中总蛋白酶活力的影响及在30℃和最适p H值条件下消化蛋白酶的分布,并利用酶抑制剂实验(Inhibition assays)和含底物的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ubstrate-SDS-PAGE)法对消化性蛋白酶的种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得到:肝胰腺、胃和肠道中消化性蛋白酶均在p H值8.5和温度50℃时蛋白酶比活力最大;对比三种消化腺蛋白酶的比活力得到肝胰腺>胃>肠道(P<0.05);酶抑制剂实验表明,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PMSF对肝胰腺、胃和肠道中消化性蛋白酶表现出最强的抑制效果,抑制率分别为(79.43±0.58)%、(71.18±0.18)%和(71.72±1.37)%,抑制效果最差的为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碘乙酰胺(IAM);substrate-SDS-PAGE实验中发现三种消化腺中均至少发现含有8种分子量不同的蛋白酶,且以丝氨酸蛋白酶为主,分子量分别为~48.4、~32.5、~26.9、~25.2、~21.6、~19.8、~15.4、~13.6 kDa。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实现方式研究
《农业与技术 》 2016
摘要:本文主要是对我国海洋渔业资产的情况进行分析,介绍了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特点,以及其利用和保护的情况,并且对其实际发展中的制度结合现阶段发展需求进行有效的创新工作,从而促使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战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单体牡蛎诱导变态的研究
《海洋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得到壳型规则、大小均一的单体牡蛎,作者以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眼点幼虫为材料,从肾上腺素(EPI)浓度梯度、处理时间梯度和眼点幼虫密度梯度3个因素诱导产生不固着变态的单体牡蛎。结果表明,葡萄牙牡蛎用EPI处理24 h的最适浓度为5×10–4 mol/L,不固着变态率为72.8%,在该最适浓度下,最佳处理时间为12 h,不固着变态率为82.7%。长牡蛎用EPI处理6 h的最适浓度为5×10–5 mol/L,不固着变态率为53.2%,在该最适浓度下,最佳处理时间为8h,不固着变态率为56.8%,眼点幼虫密度在80个/m L以下EPI处理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对长牡蛎幼虫进行后续生长测定,结果显示EPI处理组幼虫的壳长、壳高和存活率要高于对照组,表明EPI可能促进牡蛎幼虫变态长出次生壳并提高其生存能力。
关键词: 葡萄牙牡蛎(Crassostrea angulata)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 单体牡蛎 不固着变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8种典型脂溶性藻毒素
《分析化学 》 201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水悬浮颗粒物对海洋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海水悬浮颗粒物上富集的脂溶性藻毒素会严重的毒害海洋滤食性生物。本研究建立了海水悬浮颗粒物中8种典型脂溶性藻毒素同步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海水悬浮颗粒物样品经甲醇超声辅助提取后,以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经1.7微米C18色谱柱分离,采用电喷雾串联质谱(ESI-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8种目标物在5 min内分离良好,加标回收率在83.8%~110.4%之间,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密度(相对标准偏差(RSD)≤14.1%)和灵敏度(检出限介于2.9~103 pg/g之间),在线性范围内,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6,能满足海水悬浮颗粒物中8种典型脂溶性藻毒素同步检测的要求。采用本方法初步分析了青岛沿岸海域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脂溶性藻毒素,其中PTX2被检出,含量最高可达790 pg/g(干重)。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脂溶性藻毒素 海水 悬浮颗粒物 扇贝毒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法测定海洋微藻藻粉中的8种脂溶性毒素
《海洋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阱质谱(HPLC-ESI-IT-MS)测定海洋微藻藻粉中8种典型脂溶性毒素的分析方法。藻粉样品经超声细胞破碎后,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对藻毒素进行提取,用HPLC-ESI-IT-MS多反应离子监测(MRM)模式对各种毒素(包括大田软海绵酸(OA)、鳍藻毒素1(DTX-1)、扇贝毒素2(PTX-2)、虾夷扇贝毒素(YTX)、原多甲藻酸1(AZA1)原多甲藻酸2(AZA2)、罗环内酯毒素(SPX),米氏裸甲藻毒素(GYM))进行测定。8种脂溶性藻毒素均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均在0.991以上),检出限均介于0.085~1.315 pg之间,加标回收率在88.5%~111.4%之间,方法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RSD)在4.82%~10.17%范围。应用该方法对利玛原甲藻干藻粉中的毒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良好,说明本方法是海洋微藻藻粉中脂溶性藻毒素测定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 腹泻性贝毒 海洋微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半滑舌鳎孕酮受体膜组分1基因的克隆及组织和时空表达规律
《中国水产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同源克隆和RACE方法获得了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孕酮受体膜组分1(PGRMC1)的c DNA全长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半滑舌鳎PGRMC1 c DNA序列全长1335 bp,开放阅读框长546 bp;其编码的蛋白是单次跨膜蛋白,在N端13~35位氨基酸残基处有一个跨膜区域。半滑舌鳎PGRMC1氨基酸序列与青鳉(Oryzias latipes)相似性最高,达到了82.9%;与青斑河鲀(Tetraodon nigroviridis)相似度为81.2%。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半滑舌鳎PGRMC1与鳉形目和鲀形目鱼类PGRMC1聚为一个分支。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研究发现,性成熟雌性半滑舌鳎PGRMC1 m RNA在各组织广泛表达,其中在卵巢组织中相对表达量最高(P<0.05)。在不同卵巢发育时期,半滑舌鳎PGRMC1 m RNA在脑、垂体和卵巢中的周期表达变化特征显示:脑中PGRMC1 m RNA在卵巢Ⅲ期表达量升高明显,Ⅴ期表达水平最高(P<0.05);垂体中PGRMC1 m RNA表达量在卵巢发育Ⅴ期达峰值(P<0.05);在卵巢中,PGRMC1 m RNA表达水平从卵巢发育Ⅱ到Ⅴ期稳步上升,Ⅴ期时达到最高值(P<0.05)。综上,半滑舌鳎PGRMC1基因主要参与卵巢的发育和成熟过程,并在繁殖期介导孕酮调控卵母细胞的最终成熟,研究结果为半滑舌鳎繁殖内分泌调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