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禁食和复投喂对大口黑鲈胆囊收缩素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水生生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CCK)和其受体(Cholecystokinin receptor, CCKR)基因在摄食活动中的功能,研究通过克隆得到CCK1、CCK2、CCK1R和CCK2R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其长度分别为414、387、1368和1359 bp,分别编码137、128、455和452个氨基酸。荧光定量结果表明CCK1和CCK2基因均在脑组织中高表达,其次为肠道组织,而CCK1R和CCK2R基因分别在胆囊和脑组织中高表达。在摄食后24h内, CCK1、CCK2、CCK1R和CCK2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其中CCK1、CCK1R和CCK2R基因在摄食后3h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值,而CCK2基因在摄食后12h相对表达量达到最高值(P<0.05)。禁食过程中CCK1、CCK1R和CCK2R基因相对表达量在禁食14d时显著升高(P<0.05)。复投喂后CCK1、CCK1R和CCK2R基因的相对表达趋势与餐后表达趋势相似,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在禁食和复投喂过程中CCK2基因相对表达量并无显著变化。综上所述,研究结果推测CCK1基因可能与CCK1R、CCK2R基因结合,作为饱腹信号因子,通过抑制食欲调控大口黑鲈摄食、消化等生理过程;而CCK2基因可能作为短期食欲因子调节摄食活动。研究结果可为大口黑鲈摄食活动调节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胆囊收缩素 胆囊收缩素受体 摄食 禁食复投喂 饱腹信号因子 食欲调控 大口黑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来入侵脊椎动物对生物多样性危害的研究进展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外来物种入侵是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入侵脊椎动物作为食物链的上游类群,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尤为显著,但长期以来国内缺少对脊椎动物入侵危害的系统阐述.本文从直接影响(捕食危害、种间竞争和繁殖干扰、种间杂交和基因污染等)和间接影响(疾病传播、栖息地环境改变等)两个方面,分别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格局等不同水平上,阐述外来入侵鱼类、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脊椎动物类群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并以典型生物多样性脆弱区(岛屿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地)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沿线为例,探讨外来脊椎动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挑战;最后,概述我国入侵脊椎动物对生物多样性危害的研究现状,并结合生态安全的国家需求以及国际科学前沿,展望我国外来脊椎动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危害及管控对策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生物入侵 脊椎动物 生态危害 生物多样性保护 自然保护地 全球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Fe@Fe3C-C的制备及对双酚A的高效吸附

分析测试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研究制备了铁基金属有机骨架MIL-88B(Fe)衍生磁性多孔碳材料Fe@Fe3C-C,并将其用于水中双酚A(BPA)的高效吸附。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等手段对材料的晶体结构、形貌和比表面积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高温作用下,MIL-88B(Fe)转化成Fe、Fe3C共掺杂碳材料(Fe@Fe3C-C)。Fe@Fe3C-C呈具有层次的炸裂状薄片结构且表面较为粗糙,比表面积为280.48 m~2/g,与MIL-88B(Fe)相比增加了17倍。吸附实验表明,与MIL-88B(Fe)相比,高温煅烧(≥600℃)可以明显提升吸附性能。0.5 g/L的Fe@Fe3C-C在10 min内对10 mg/L的BPA去除率高达95%。材料具有较广的pH值适用范围(pH 2.0~10.0)和较强的抗无机盐离子(100 mmol/L)干扰能力,并能够用于高盐环境下的BPA吸附。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符合BPA在Fe@Fe3C-C上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模型。循环实验表明,Fe@Fe3C-C易于从水体中回收,且具有良好的可再生性能。上述研究结果表明Fe@Fe3C-C对水中BPA的去除具有较大的潜力。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Zeta电位等表征探究吸附机理,结果显示Fe@Fe3C-C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微孔填充、静电作用及π-π作用。

关键词: MIL-88B(Fe) 碳衍生化 双酚A 吸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属Seriola鱼类表型特征比较分析

海洋与湖沼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全面了解■属鱼类表型性状的种间差异,描述了我国养殖的黄条■(Seriola lalandi)、高体■(Seriola dumerili)和五条■(Seriola quinqueradiata)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群体的表型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对3种■鱼共计190尾样品的形态种质特征和可量可数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除叉长/体长(FL/SL)、体长/尾柄长SL/PL)、头长/眼间距(HL/ID)和下颌长/上颌长(LJL/UJL)外,其余9个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径分析显示,黄条■的体长(SL)、体高(BH)、尾柄长(PL)和尾柄高(PD)是主要影响其体质量的4个表型性状;高体■的体长(SL)、体高(BH)、眼间距(ID)、下颌长(LJL)和眼后头长(POL)是主要影响其体质量的5个表型性状;五条■的体高(BH)、下颌长(LJL)和全长(TL)是主要影响其体质量的3个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中第一项主成分贡献率为34.974%,其他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依次为23.897%、11.587%、9.489%,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9.947%.判别分析显示,3种■鱼的判别准确率P1、P2均为100%,综合判别率为100%.聚类分析显示,黄条■和五条■聚为一个分支,之后再与高体■聚为一大支.研究结果可为建立■属鱼类种类鉴别、种质标准和开展遗传育种研究提供表型参数的判别依据.

关键词: ■鱼 表型特征 通径分析 多变量形态度量学 多元统计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刺参双通道自清洁循环水养殖系统构建与饲料中海泥比例确定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23 CSCD

摘要:【目的】构建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高效清洁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并探究不同料泥质量比对刺参生长的影响,为刺参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提供新的工艺实验数据。【方法】通过测定养殖水体中的亚硝氮和氨氮浓度、刺参生长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指标等的变化,分析确定刺参循环水养殖系统中饵料适宜的料泥质量比。【结果与结论】在120 d的养殖过程中,所构建的循环水养殖系统自清洁效果明显,养殖水质良好,NH4+-N(≤0.289 mg/L)与NO2--N(≤0.025 mg/L)质量浓度均在适合刺参生长的安全浓度范围内,刺参的平均增重率达43.70%。实验初期,随饲料中料泥质量比增加,刺参生长速率降低,但60 d后,料泥质量比1∶3和1∶2的实验组刺参保持快速生长,而料泥质量比1∶4和1∶1的刺参生长相对缓慢。实验结束时,料泥质量比1∶3和1∶2组的刺参肠道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 <0.05)。因此,刺参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具有可行性,且最优料泥质量比为1∶3,此时刺参肠道内的消化酶活性较高、生长速率最快。

关键词: 刺参 自清洁附着基 循环水养殖系统 料泥质量比 消化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NP标记的青海湖裸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研究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ewalskii)的种质资源现状,为该物种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首次利用基因分型技术(Genotyping-by-sequencing, GBS),对青海湖水域的6个地理群体共72尾青海湖裸鲤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标记开发和遗传特征分析。共检测出1 600 061个SNP位点,质控后筛选出45 266个高质量的SNP位点用于遗传分析,发现核苷酸多样性(Pi)为0.317 0~0.327 4,观测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459 4~0.482 3和0.336 7~0.344 4。6个地理群体的遗传距离(D)为0.018 4~0.023 3,两两群体的遗传分化系数(Fst)均不显著(P>0.05)。分子方差分析(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s, AMOVA)显示102.37%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群体遗传结构和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均显示6个群体属于一个集群,具有遗传同质性;而主成分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 of principal components, DAPC)表明哈尔盖河、黑马河和沙柳河群体相互交叉聚类,其余3个地理群体分别聚类。综上,6个青海湖裸鲤群体的Ho均大于He,种群结构单一。

关键词: 青海湖裸鲤 单核苷酸多态性 基因分型技术 遗传分化 渔业资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沉浮式养殖网箱自动化控制与管理系统研究

渔业现代化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针对沉浮式养殖网箱沉浮时易造成网箱倾角过大和侧翻等问题,研究开发了沉浮式养殖网箱自动化控制与管理系统.该系统主要基于PID控制技术,探究PID控制系统合适的参数,利用倾斜角度信号和控制算法来调节执行器,实现网箱倾斜角度的自动控制;研发了沉浮式养殖网箱自动化控制相应的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浮沉控制、饲喂控制、清洗网箱、GPS定位和摄像头清洗,以及水下摄像头监控、水质、流速、液位和压力等数据监测等.经过浮重比、沉浮时间、PID控制试验,结果显示:适宜的网箱浮重比为 1.2,浮筒进水口管径和直径比为 0.03,P、I、D参数值分别为 100、1000、0,并将沉浮式养殖网箱的各个模块的控制和信息集成到了一套系统中,全面改善了沉浮式养殖网箱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性能.本系统能够及时且稳定地进行控制输出,实现网箱平稳下沉和上浮,本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沉浮式养殖网箱 自动化控制 管理系统 PID控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虾青素对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动物营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添加虾青素对凡纳滨对虾亲虾繁殖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设计了3种等氮等脂饲料,通过添加加丽素粉红(含10%虾青素),使饲料中虾青素含量分别为587.46、1 073.29和1 574.57 mg/kg,依次记为低虾青素组、中虾青素组和高虾青素组。然后选择大小均匀、体格健壮的雌雄亲虾各108尾,随机分别分为9个养殖池中,每组3个重复,每池12尾雌虾或雄虾。试验期16周,其中前12周投喂试验饲料,后4周试验饲料和鱿鱼混合投喂。结果表明:1)高虾青素组雌虾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中虾青素组雌虾增重率和末重显著高于高虾青素组(P<0.05),低虾青素组雄虾增重率和末重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2)3个组亲虾性腺指数、产卵量以及血清性激素含量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中虾青素组雌虾卵巢卵黄蛋白含量最高,显著高于高虾青素组(P<0.05),与低虾青素组无显著差异(P>0.05);低虾青素组无节幼体数量和受精卵孵化率均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低虾青素组蚤状幼体数量显著低于中虾青素组(P<0.05),中虾青素组幼体变态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3)低虾青素组血清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高虾青素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4)高虾青素组血清溶菌酶活性和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低虾青素组血清核因子-κB含量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高虾青素组血清总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0含量随虾青素添加水平提高而显著升高(P<0.05),且3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在凡纳滨对虾亲虾饲料中添加适量虾青素能够提高亲虾的抗氧化能力和机体免疫功能,提高卵巢卵黄蛋白含量、受精卵孵化率、幼体变态率以及无节幼体和蚤状幼体数量,从而提高亲虾的繁殖性能。

关键词: 虾青素 凡纳滨对虾亲虾 繁殖性能 抗氧化能力 免疫功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早期资源调查

水产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长江上游江安段鱼类繁殖状况,于2022年4—5月在该江段采用底层采卵网进行鱼类早期资源调查,鱼卵使用解剖镜观察分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至少有20种鱼类在江安段繁殖,其中产漂流性卵鱼类11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3种。监测期间,S1和S2位点出现4次产卵高峰,S3位点出现5次产卵高峰,估算通过江安段的鱼卵总径流量为3.94×10~8粒。冗余分析显示,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流速和流量等环境因子对鱼类产卵活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表明,江安段是多种鱼类的产卵场,鱼类早期资源规模较大,但多样性较为贫乏,长江鲟、胭脂鱼以及岩原鲤并未监测到自然繁殖,同时,流量的增减对鱼类的自然繁殖活动有刺激作用。建议继续科学适宜地开展增殖放流,并开展长江上游梯级水电站生态调度研究,以满足长江上游鱼类繁殖需求。

关键词: 鱼类早期资源 环境因子 长江上游 江安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眼双锯鱼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

南方水产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大眼双锯鱼(Amphiprion ephippium)早期发育特征,并为其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对其仔、稚、幼鱼的形态和生长特征进行了连续观察和研究。结果显示,在水温(27.0±0.5)℃下,大眼双锯鱼受精卵经约184 h孵化,0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 dah)仔鱼全长4.472~6.152 mm,身体半透明,鳍膜明显,卵黄囊仅小部分残留,并已开口摄食;7 dah全长5.213~12.985 mm,鳍膜消失,各鳍发育基本完成,头部开始出现纹带,进入稚鱼期,身体中部纹带开始出现,头部纹带形成;23 dah全长大于7.652 mm,身体被鳞,身体中部纹带向腹部延伸,各鳍颜色变为黄色,躯干部以红色素和黄色素为主,进入幼鱼期;28 dah幼鱼中部第二纹带完全形成,其后纹带开始从中部逐步消失;130 dah幼鱼中部纹带完全消失;160 dah幼鱼头部纹带完全消失,此时幼鱼外形、体色与成鱼基本相同。大眼双锯鱼仔、稚、幼鱼生长随日龄的增长呈现先慢后快再慢的生长趋势,大眼双锯鱼胚后发育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头部和身体中部白色纹带的形成与消失。

关键词: 大眼双锯鱼 仔、稚鱼 生长发育 纹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