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镁钾配施对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研究镁钾配施对寒地水稻(Oryza sativa L.)产量的影响,以确定适宜的镁钾配比量。[方法]以空育131为材料,按照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镁肥、钾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并探明镁肥、钾肥最佳施用比例。[结果]在高中低施钾区,按照七水硫酸镁与氧化钾1∶1(钾肥165.0 kg/hm2,镁肥100.5 kg/hm2)或者1∶2(钾肥276.0 kg/hm2,镁肥100.5 kg/hm2)的重量比配施,能够在水稻关键生育时期合理增加水稻叶片氮含量;按照七水硫酸镁与氧化钾1∶2的重量比配施,能够保持群体叶面积指数趋于合理,不发生早衰和贪青现象;按照七水硫酸镁配施比例与氧化钾2∶1(钾肥165.0 kg/hm2,镁肥201.0 kg/hm2)的重量比配施,能够通过增加穗数和结实率提高产量,产量为9 660 kg/hm2。[结论]该研究对于保持土壤养分平衡,进一步增加水稻产量和改善稻米品质,促进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杂交方法应用进展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总结了各地大豆杂交各主要环节的不同做法,分析了这些做法的优缺点及产生背景,并结合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比较合理的杂交方案,即父本条播,母本穴播,既利于母本保花保荚又利于杂交操作;去雄采用整体去雄法,去雄后1~2h再授粉,适当的间隔时间可以增加适宜花的数量,减少恶劣天气的影响,增加成活花的绝对数量进而提高杂交效率;去雄应在早晨6∶00之前完成,可大幅降低伪杂种率;在水分适宜的条件下,杂交后无需包扎,只需用彩线对杂交花朵进行标记,选中适宜花后其它花荚全部去除,这样既利于杂交果营养的供应,又便于摘荚收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环境条件下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定位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为培育抗倒伏性高的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美国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6—F2:18的重组自交系的147个株系为试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在三年两个地点对大豆的主茎节数、茎粗和茎秆重性状进行调查及QTL分析。【结果】共检测到16个主茎节数QTL,分别位于A1、B1、C2、D1a、D2、F、G、H和N连锁群上;检测到10个茎粗QTL,分别位于A1、B1、C2、D1a、E和G连锁群上;检测到15个茎秆重QTL,分别位于A1、A2、C2、D1a、D1b和G连锁群上。在得到的这些QTL中,2种算法都能检测到5个主茎节数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8.6%—27.0%;1个茎粗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9.0%—11.0%;6个茎秆重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6.0%—39.0%。在2年以上能被检测到3个主茎节数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8.0%—60.2%;2个茎秆重QTL,解释表型变异范围为10.0%—23.0%;2年以上未重复检测到茎粗QTL。【结论】通过比较定位的主茎节数、茎粗和茎秆重QTL,发现这些性状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相关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北黑土区大豆根际促生菌生长条件及促生效应
《大豆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摇瓶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东北黑土区大豆根际3株优势促生菌(FN,PD和SB)的生长条件和对大豆的促生效应。结果表明:3株大豆促生菌的最适温度均为25℃;FN在pH值5.0~9.0范围内生物量变化不大,PD和SB的最适pH值为5.0;1.0 g.L-1MnSO4对FN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D受MnSO4抑制明显,MnSO4能够显著促进SB的生长;MgSO4能够加快FN的生长,PD和SB均在MgSO4浓度为1.0 g.L-1时生物量最大;FN和PD的生长最适盐分浓度均为1.0 g.L-1,SB的生物量与盐分浓度正相关;不同的菌剂对大豆的株高、茎粗、根干重、根鲜重、植株干重、植株鲜重和根冠比均有一定促进作用,FN+PD+SB处理对大豆的促生效果最好,3种菌株对大豆的促生效果中存在协同效应机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寒地优质超级稻龙粳21的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杂志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龙粳21(原代号龙花99-454)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寒地优质超级稻新品种,通过试验组装形成龙粳21的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技术关键是按照龙粳21高产生长规律,协调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肥力、栽培技术三者之间的平衡,以强健稻体为基础,稳定产量构成因子,充分发挥龙粳21的高产潜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多小叶类型遗传规律初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合丰25×东农7296系谱法经5个世代选育获得多小叶突变体,并以其作为父本分别与4个小叶正常的栽培大豆配制杂交组合的F1、F2为试验材料,进行多小叶类型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小叶数正常的不同大豆亲本与多小叶大豆杂交(3叶×5叶),F1全部植株均表现为5叶,说明5叶性状是受显性核基因控制;不同组合3片叶、3+4片叶、3+5片叶、3+4+5片叶、4+5片叶和5片叶类型组成遗传分离模式存在显著差异,而在3片叶和>3片叶的遗传分离模式相同。杂交F2单株复叶为3片叶和>3片叶的个体分离的比例呈1∶3,符合1对显性单基因的遗传规律。因此,该多小叶突变体牡5796-3的复叶数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多小叶突变体可作为新种质用于大豆遗传育种及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腐霉菌侵染条件下大豆下胚轴中PAL和POD活性的变化
《大豆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对腐霉菌抗性不同的6个大豆品种为材料,测定接种腐霉菌(Pythium aphanidematum)后下胚轴的中的PAL和POD活性,分析大豆与腐霉菌互作过程中,不同抗性品种下胚轴中PAL和POD的活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接种腐霉菌后,抗病品种下胚轴的PA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再次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感病品种的PAL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抗感性品种接种腐霉菌后下胚轴的POD活性均不断升高;抗病品种POD活性增加速度、PAL和POD活性峰值均高于感病品种。
关键词: 腐霉菌 大豆 下胚轴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过氧化物酶(PO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硝磺草酮15%悬浮剂防除春玉米田杂草田间药效试验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了探求春玉米田苗后茎叶处理安全高效的除草剂防治效果,对硝磺草酮15%悬浮剂防除春玉米田杂草安全性及药效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硝磺草酮15%悬浮剂在春玉米3~4叶期,一年生禾本科杂草3~5叶期,阔叶杂草2~4叶期茎叶均匀喷雾,施药后玉米出现短期褪绿白化药害症状,但对玉米的成熟期及产量无不良影响,平均增产率大于20%,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安全性很好。施药后30d对一年生禾本科及阔叶杂草的总株防效大于92%,总鲜重防效大于95%。适宜用量为有效成分135.0~157.5g.h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种质资源繁殖更新技术
《中国麻业科学 》 2012
摘要:依照《农作物种质资源整理技术规程》,在亚麻种质资源繁殖更新技术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针对存在问题对亚麻种质资源繁殖更新技术进行了总结,为亚麻种质资源进行更科学的繁殖更新,确保遗传资源完整且稳定保存和利用提供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