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30条记录
香菇病毒的分离、诊断、侵染途径和生物学特性

上海农业学报 1992

摘要:本文系统描述了香菇病毒病在菌丝体阶段和子实体阶段的各种症状。从具有典型病毒病症状的香菇菌丝体中分离出两种带毒菌株SLV-1和SLV-2的纯培养,并从这些菌丝体中纯化出一种34~35nm的球状病毒颗粒。测定结果表明,带毒菌株的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木质素酶活性和对木屑培养料中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的降解能力比其正常菌株明显下降。在用单双核杂交研究香菇病毒的侵染途径中,证实了性亲和性因子是控制香菇病毒传播的一个主要遗传因子,并讨论了病毒感染是香菇菌种退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香菇 香菇病毒 病毒病 病毒颗粒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试验场简介

上海蔬菜 1992

摘要: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试验场,设有蔬菜、特种蔬菜、中日合作耐热蔬菜、果树苗木等五个试验队,现有职工100人,试验用地17公顷,各种塑料管棚90余只,田间水泥道路、水泥明沟、固定式喷灌、排涝设施配套,是上海市农科院主要的蔬菜、果树田间试验基地。建场以来,每年约承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与拮抗细菌拮抗作用初探

上海农业学报 1992

摘要:对自广东、福建、云南、黑龙江、江苏和上海6个省市材料中筛选到的14个细菌菌株与小麦赤霉病菌(F.graminearum)的拮抗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可分为3种类型:1型,细菌对赤霉病菌分生孢子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萌发率仍在90%以上)芽管正常;2型,分生孢子萌发率高于90%,但芽管顶端膨大成球形;3型,分生孢子萌发率低于5%或不萌发。平板拮抗试验表明:1型、2型的拮抗圈较小。边缘不清;3型的拮抗圈大,边缘清晰而光滑。细菌间拮抗试验表明,拮抗菌间存在着相互拮抗现象,且只发生于不同拮抗类型的拮抗细菌间。另外,每一种拮抗细菌拮抗谱宽窄和受到其它细菌拮抗的数量也有很大不同,这为拮抗菌的选择和混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拮抗细菌 小麦赤霉病菌 拮抗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建立城郊型洁净蔬菜生产基地可行性及小型示范基地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1992

摘要:本项目以蔬菜基地(共涉及近郊及中远郊45个乡)为重点,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果如下。①调查了本市蔬菜基地环境质量状况。把蔬菜基地按地理位置和生产性质分为6个主区、14个亚区和若干个分区,调研了各区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氯含量、灌溉水中有毒污染和有机污染以及大气中氟化物和SO_2水平。从而对各菜区水、土、气等环境质量进行评述,为确定洁净蔬菜的环境指标及区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种食用菌新害螨——害长头螨

食用菌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1990年我们在上海地区发现一种蒲螨为害灵芝、黑木耳等,1991年又发现其严重为害银耳、香菇等食用菌.经鉴定,该螨在科学上还是一个新种,属蜱螨目(Acarina),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跗线螨股(Tarsonemina),蒲螨总科(Pyemotoidea),长头螨科(Dolichocybidae),定名为害长头螨(Dolichocybe perniciosa Zou et Gao).它的危害,给食用菌的制种和栽培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为此对该螨进行了初步研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菇和虎皮香菇的种间原生质体融合

上海农业学报 1992

摘要:在香菇种间原生质体融合中,对虎皮香菇进行失活原生质体标记,对香菇进行温度敏感型标记,分别以虎皮香菇和香菇的单核和双核体为亲本,用化学融合方法,以高温(35℃)为选择压,筛选并构建了32个不同组合的香菇种间融合子。这些融合子与亲本菌株形成明显的拮抗反应,在木屑代料培养基上产生形态各异的子实体,并形成了新的遗传性状——菌丝体无锁状联合,但能形成子实体。

关键词: 香菇 虎皮香菇 种间原生质体融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蘑菇增温剂中嗜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食用菌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嗜热微生物在蘑菇培养料的营养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于1988年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分离得到一株适用于制备优良蘑菇培养料的嗜热微生物,并以此为基础生产出了适用于我国蘑菇培养料制备的“蘑菇增温剂”,本文报道该株嗜热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上海主要土属Cu、Zn、Mn、Co、As的背景值

中国环境监测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按照上属研究背景值,全国为数不多,在上海是首次。按照1m深剖面的自然发生层,提出了黄泥、青黄土、潮沙泥、青黄泥、沟干泥、沟干潮泥、青紫泥、旱作灰潮土、黄夹砂、砂夹黄、盐土和盐化土12个主要土属各层的Cu、Zn、Mn、Co、As的背景值。其Cu、Mn、Co和As的含量,以盐土最高,盐化土其次,砂夹黄最低。经方差分析,各土属间几种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地理来源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的抗性遗传分析

上海农业学报 1992

摘要:本试验用7个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组成7×7双列杂交,以病小穗数作为抗赤霉病指标,研究了这些组合F_1、F_2代抗赤性的遗传;用F_2代资料计算了病小穗数与7个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的抗赤性受2—4对主效基因支配。溧阳望水白、苏麦3号、新中长具有较多的显性抗赤基因,一般配合力好,能显著降低其杂交后代的病小穗数。病小穗数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作用,抗病对感病为部分显性。病小穗数与株高、单株穗数、单株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性状无显著相关。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抗性 双列杂交 遗传相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有机—无机复合活性肥料研制及其在粮食作物上应用效应

上海农业学报 1992

摘要:有机-无机复合活性肥料(简称活性肥料)是由25%有机物料、70%无机物料及5%活性物质组合形成的一种复合肥。它同时具有有机肥和化肥的长处,即供肥持续、稳定,并能改善土壤质量;供肥反应迅速见效快。因此,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机-无机复合肥。本项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为:1.通过“活性剂”提高土壤活性,进而提高肥料利用率。可使25%有机肥和70%化肥的功用得到充分发挥。2.添加“调节剂”,协调了有机肥和化肥两种物料在硬度、颗料大小上截然不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