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江中下游地区二棱大麦的高产育种
《上海农业学报 》 1992
摘要:在近30年来的大麦育种过程中,长江中下游地区二棱大麦品种的产量潜力平均每10年提高9.2%,但生物产量并没有增加。籽粒产量性状的改良,主要是收获指数从0.31~0.35提高到0.44的结果。分蘖特性在品种更替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近期品种的分蘖成穗率和有效穗数均较高,但每穗实粒数和单穗粒重下降。降低株高、增加有效穗数是该地区今后高产育种的努力方向。


谷物籽粒标准参比粉样研制
《上海农业学报 》 1992
摘要:谷物是人、畜基本的营养来源,随着农、牧、渔业生产的发展,食品饲料加工业的兴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普遍关注食物结构的改善和食品的营养成分,因此,对各种农副产品及其制成品的营养分析已成为不可缺少的食品监制和控制手段。由于标准(参比)物质对于同类样品的分析质量控制、分析仪器的校正、新方法的建立和分析结果准确度的判别等具有权威作用,标准物的研制及其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分析质量控制水平,并能减少测定误差引起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


上海郊区茄子栽培良种
《上海蔬菜 》 1992
摘要:茄子是茄果类的一种重要蔬菜,又是上海8—9月渡淡的当家菜。上海栽培的茄子以条茄为主。目前生产上的栽培种以杂优一代为主。现就目前栽培的品种简述如下:一、杂优一代1.紫美条茄×宁波条茄紫美条茄最初来自江苏南京。宁波条茄是宁波的老品种,在上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该杂交组合在生产上应用已有多年历史,是上海地区茄子的主栽品种,表现为早熟、高


青花菜新品种“上海一号”育成
《上海农业学报 》 1992
摘要:青花菜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优质蔬菜种类。近年来,生产逐渐发展,但生产上应用的杂种一代种子一直依赖进口,价格昂贵,阻碍了生产的发展,故选育我国青花菜一代杂种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于1981年开始采用杂优利用的技术途径进行了新品种选育。经过大量材料的多代自交分离筛选,克服了种质资源少、自交后代易退化、蕾期不结籽等困难,育成了“82351”、“63521”二个不亲和性稳定、经济性状优良、退化轻的自交不亲和系,并经过组配选育出优良的强优势组合——“82351×63521”(上海一号),为我国首次育成的青花菜新品种。其主要经济性状达到国外优良品种同等水平,每千平方米产量750kg左右,质量符合鲜销和速冻出口的要求。研究成果属国内领先水平,1991年秋通过成果鉴定。


温度对小菜蛾发育和取食动态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1992
摘要:本文以“夏光”甘蓝品种包心前期内层叶片为食料,系统比较了5种不同恒温下小菜蛾的生长发育和取食动态。结果表明,小菜蛾各龄幼虫的日均取食量与温度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然而各幼虫的取食量与温度之间无线性相关性,在16,20,24,28,32℃下每头幼虫一生平均取食117.4,108.0,72.5,85.3,95.1 mg(鲜叶重)。另外,蛹重与温度呈显著负线性相关。


一种新发现的香菇球状病毒
《食用菌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迄今为止国际上香菇病毒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香菇中含有直径分别为25、30和39nm的球状病毒颗粒,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这些病毒颗粒的核酸型均为双链核糖核酸(dsRNA).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下,我们对上海地区发生的香菇病毒病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香菇球状病毒颗粒,它的核酸型是单链核糖核酸(ssRNA),并探讨了这种病毒颗粒与病毒病的发生和香菇菌种退化的关系.


蟹味菇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
《食用菌 》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蟹味菇又称玉蕈、真姬菇,学名Hypsizygus mar-moreus,隶属担子菌纲、伞菌目、白菇科、离褶伞族、玉蕈属。蟹味菇菇形怡人,质地脆嫩,因具有独特的蟹鲜味而赋之其名。营养分析表明,它的蛋白质含量高于金针菇,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测定的17种氨基酸总量的60%以上。蟹味菇的子实体形态和风味极似野生的(Lyophyllum shimeji),因野生的味道极为鲜美,深受消费者欢迎,所以从1973年开始,日本菇农将栽培的蟹味菇叫作供应市场,业已成为日本第五大宗食用菌。蟹味菇可鲜销或盐渍,是一个具有出口创汇前途的食用菌新品种。为


上海市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初探
《上海农业学报 》 1992
摘要:本文叙述了近年来上海农业环境质量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经过多方防治后的好转情况,并为今后上海农业环境保护提供一些科学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