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30条记录
异型莎草影响早稻产量的预测模式

上海农业学报 1992

摘要:在相同的栽培条件下,早稻产量的损失主要受异型莎草穴夹率(x_1)及其分蘖株数(x_2)两个因子的影响。夹草率高、异型莎草分蘖株数多,则早稻产量损失随之增加。早稻分蘖末期,产量损失率预测模式为y=1.6463+0.6554x_1+0.0348x_2;早稻抽穗期,产量损失率预测模式为y=1.6779+0.6672x_1+0.0366x_2。经检验,两个预测模式的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2.4%和11.7%。大田应用结果(1984—1986年)表明,预测式的准确率达81.8%。

关键词: 早稻 异型莎草 预测模式 分蘗末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银耳雪糕的生产工艺

食用菌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近代研究表明,银耳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银耳多糖、氨基酸、有机铁等化合物,对老年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有一定疗效,能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增强人体的免疫力.银耳雪糕是以银耳为原料,既具有冷冻食品的清凉作用,又有银耳的医疗保健作用,是夏令消暑、强身的佳品.现将其工艺介绍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杂种幼穗培养衍生后代的性状分离及变异(英文)

上海农业学报 1992

摘要:本文以4个水稻杂交组合的F_1为材料,经离体幼穗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就再生后代的性状变异及分离规律进行了分析。株高、穗长等10个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表明,离体幼穗培养的衍生后代与F_2代有显著差异。平均数比较时,经L.S.D法测定有极显著差异。对10个性状进行综合评价时发现,衍生后代的性状分离倾向于易培养的亲本。因此认为,这种性状分离的方式很可能与培养过程中配子的选择性及适应性有关。

关键词: 性状分离 幼穗培养 SCF_2代 F_2代 方差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棉角斑病对棉花苗、蕾期危害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2

摘要:近年来,对不同类型棉田角斑病危害调查和以海岛棉为主地病害发生研究,角斑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malvacearum(Smith)Dye]对棉花的危害,以苗、蕾期的顶腐、茎腐最为严重,造成顶梢和茎部黑腐的途径,主要是病菌在棉株组织内的系统侵染。棉子播种试验,毛子播种的棉苗在子叶期就出现病症,脱绒光子的棉苗在真叶3~4片时才出现病害。脱绒光子带有少量的病菌,仍是病害的侵染源,在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可以通过系统侵染和再侵染造成严重危害。

关键词: 海岛棉 顶腐 茎腐 系统侵染 棉角斑病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麦、玉米间套作优化农艺数学模型探讨

上海农业学报 1992

摘要:应用系统工程理论,对“两旱一水”大麦和玉米间套作农艺的主要技术因子进行了研究,明确了玉米品种、间套作方式、密度、氮化肥用量与产量的关系,为此获得了95%保证率下大麦和玉米组合每公顷产量高于9750kg的优化农艺方案一套:玉米品种掖单-13、间套作方式玉米=大麦=玉米、密度80.1~82.7千株/ha、纯氮量231.0~253.5kg/ha。为大麦和玉米间套作高产稳产栽培措施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上海等长江下游地区发展“两旱一水”三熟制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 水旱轮作 “两旱一水” 间套作 农艺 组合产量 数学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增温剂对培养料中微生物的影响

食用菌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应用增温剂制备蘑菇培养料,具有节能、省工、快速、安全及增产等优点,是一种新型的蘑菇培养料制备技术。为了从微生物学的角度阐明这一新技术的可行性,我们测定了蘑菇培养料应用增温剂后料内细菌、放线菌及真菌数量的变化,并与蘑菇培养料二次发酵法料内微生物的变化进行了比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金针菇抗癌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食用菌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自1968年T.Kamasuka和T.Ikekawa从金针菇子实体提取多糖,发现对小鼠瘤S-180有明显抑制作用后,近来对金针菇的抗癌作用的研究十分活跃。发现在金针菇中存在丰富的抗癌有效成分。本文主要介绍金针菇中的免疫性物质及抗癌有效成分的研究概况。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γ-射线对粳稻幼穗培养及再生植株后代变异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1992

摘要:本实验以6种粳稻为试材,研究了γ-射线对离体培养及再生植株后代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对离体培养的作用随基因型、辐照组织、剂量和剂量率而异,但以负效应为主。不同组织对辐照的敏感性依次为:幼穗>分化愈伤组织>脱分化愈伤组织。辐照幼穗的合适剂量为19Gy以下,而辐照愈伤组织的适宜剂量为19—47.5Gy。再生植株变异率的高低与辐照剂量和辐照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密切相关。综合考虑辐照对离体培养及再生植株后代变异的影响,以低剂量(≤19Gy)辐照幼穗的方法较为合适。

关键词: 粳稻 离体辐照 γ-射线 辐照敏感性 变异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木耳抗霉育种早期鉴定方法初探

食用菌 1992 北大核心

摘要:黑木耳是食用菌中抗霉力最弱的一种,在栽培过程中,特别是代料栽培最容易受到霉菌的侵染。据此,选育一个抗霉力强的品种,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利用单核杂交及单双核杂交方法,获得了大量的杂交菌株。如果把这些菌株直接用作栽培试验的材料,不仅费时,而且工作量很大。为了早期鉴定这些菌株的抗霉能力,我们采用了在PDA 平板内做木耳与霉菌的拮抗试验的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赤霉菌毒素(DON)应用于小麦抗赤霉病细胞工程的病理生理基础与方法程序

上海农业学报 1992

摘要:小麦赤霉病的致病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能产生多种有致病活性的代谢物。其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系引起赤霉病的主要毒素。本项目在研究DON对小麦的病理生理作用的基础上建立DON应用于抗赤霉病细胞工程的方法程序,筛选出抗赤性丰产性兼优的细胞无性系。主要结果如下: 一、发现DON的类生长激素活性:DON在小麦组织培养过程不但拮抗2,4—D的效应,而且对愈伤组织的分化和再生植株的生长表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二重作用。DON对小麦黄化胚芽鞘的伸长生长,叶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