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山西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4379条记录
家用保鲜液对非洲菊切花保鲜效应的研究

分子植物育种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延长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切花的保鲜时间,利用白糖、白醋和洗洁精混合制成家用保鲜液。通过测定瓶插寿命、花径、观赏值、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MDA)含量,研究不同浓度配比的家用保鲜液对切花品质和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非洲菊切花瓶插期间,处理9(30 g/L白糖+20 g/L白醋+1.2 m L洗洁精)切花的瓶插寿命为12.3 d,比对照延长3.8 d;最大花径达到9.38 cm,比对照增大1.03 cm;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丙二醛(MDA)含量增长速率最慢,可作为非洲菊切花的理想家用保鲜液。通过采用正交表L9(34)设计,极差分析表明,保鲜液组成中白糖水平的变化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影响最大,而洗洁精则对MDA含量的影响最大。研究结果可为非洲菊及其它鲜切花家用保鲜液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非洲菊 切花 保鲜 保鲜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作物驯化和品种改良所选择的关键基因及其特点

作物学报 2016 CSCD

摘要:近15~20年作物基因组学迅速发展,特别是第2代测序技术的普及,显著降低了测序成本,使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析和单元型区段(也称单倍型区段)分析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对系统生物学、遗传学、种质资源学和育种学影响最为深刻,使其进入基因组学的全新时代。一批驯化选择基因的克隆,特别是对一些控制复杂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及其调控机制的解析,更清晰地揭示了作物驯化和品种改良的历史,提升了人们对育种的认知,推动育种方法的改进。驯化和育种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驯化选择常常发生在少数关键基因或位点,对基因的选择几乎是一步到位;而现代作物育种虽然只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但其对基因组影响更为强烈,是一些重要代谢途径不断优化的过程。随着生态环境或栽培条件的变化,育种选择目标基因(等位变异)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或调整,因此对基因(等位变异)的选择是逐步的。此外,强烈的定向选择重塑了多倍体物种的基因组,使其亚基因组与供体种基因组明显不同。在群体水平上,系统分析驯化和育种在作物基因组和基因中留下的踪迹,凝炼其中的规律,将为品种改良和育种提供科学理论和指导,本文也简要介绍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主要农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的基本研究思路。

关键词: 作物基因组 驯化 育种 关键基因 单元型区段

红芸豆养分限制因子及养分吸收、积累和分配特征研究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红芸豆养分限制因子、植株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积累及分配规律,可为红芸豆合理施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英国红’红芸豆为试材,设置缺素试验,采集全施肥区植株样品,分析研究红芸豆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量、养分含量及积累量。结果显示,氮磷钾配合全施显著提高红芸豆产量;缺氮、缺磷、缺钾处理与全施肥处理相比,产量分别降低14.2%、8.0%和11.3%,表明影响红芸豆产量的限制因子为氮>钾>磷。在整个生育期,红芸豆干物质累积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根、茎、荚皮和豆粒干物质累积量呈上升趋势,叶干物质在收获期有下降趋势,收获时不同部位干物质量为豆粒>茎≈荚皮>叶片>根。随生育期推进,茎、叶和荚皮中氮含量呈递减趋势,豆粒中氮含量呈递增趋势,而各器官磷、钾含量呈递减趋势。盛花期到结荚期是养分累积最大期,其氮、磷、钾吸收量分别占整个生育期吸收总量的28.14%、49.22%和56.20%;不同器官吸收累积氮、磷、钾量不同,成熟期豆粒、叶、茎和根中均为累积氮最多、钾次之、磷最少,荚皮中累积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每生产100 kg红芸豆需供给N 4.37 kg、P2O5 2.38 kg、K2O 3.53 kg,比例为1∶0.54∶0.81。

关键词: 红芸豆 养分限制因子 干物质 养分累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枣果实糖酸组分特点及不同发育阶段含量的变化

园艺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0个枣品种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枣果实中的主要糖和有机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分析,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的差异并揭示其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枣果实中主要的可溶性糖为蔗糖、果糖和葡萄糖,其中蔗糖含量最高,其次是果糖和葡萄糖,属蔗糖积累型;总糖及各组分糖的含量在不同品种果实间存在显著差异,所测品种中‘新郑灰枣’总糖含量最高;随着果实的发育,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含量不断积累,在果实发育前期主要是果糖、葡萄糖的积累,白熟期之后以蔗糖积累为主。枣果实中的有机酸主要是苹果酸、奎宁酸和琥珀酸,其中苹果酸含量最高,属苹果酸优势型;总酸及各组分酸的含量在不同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彬县晋枣’总酸含量最高;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总酸及苹果酸、奎宁酸和酒石酸含量不断增长,柠檬酸含量在不同发育时期间无显著差异,琥珀酸含量在白熟期低,且与脆熟期和完熟期差异极显著,而脆熟期和完熟期之间无显著差异。糖、酸相关性分析表明,总酸与苹果酸和奎宁酸,总糖与蔗糖,果糖与葡萄糖,苹果酸与总糖和蔗糖之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柠檬酸与果糖和葡萄糖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总酸与果糖、酒石酸与熊果酸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品种 发育时期 可溶性糖 有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蓝型油菜低温诱导下的bZIP转录因子挖掘及聚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植物响应低温胁迫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网络过程,涉及众多转录因子的调控。本文通过对低温胁迫下的甘蓝型油菜转录组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108个序列编码bZIP转录因子。经过序列比对、染色体定位和聚类分析,发现这些转录因子定位在19条染色体上,在抗寒过程中表现动态变化;同时发现这些转录因子在A亚族、C亚族、I亚族、G亚族、S亚族中聚集最多,B亚族和D亚族中很少聚集;取4个在所有胁迫阶段皆表现差异的基因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其调控变化与测序分析的变化趋势相同,不仅证明了测序数据的可靠性,而且证明甘蓝型油菜bZIP转录因子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是一个动态的调控过程。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低温 bZIP转录因子 挖掘 聚类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豆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不同抗性材料根系分泌物对其抗病性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大豆根系分泌物与大豆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的关系,以CBL黑豆(抗)和品75-14(感)为试材,收集其不同处理的根系分泌物,测定根系分泌物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卵孵化的影响和对二龄幼虫的趋化性,并测定了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成分及含量,分析了其与大豆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BL黑豆根系分泌物能抑制线虫卵的孵化,而品75-14根系分泌物能刺激卵的孵化。品75-14根系分泌物对二龄幼虫趋化性影响显著大于CBL黑豆。在供试材料大豆根系分泌物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无论接种与否,品75-14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总量高于CBL黑豆,是CBL黑豆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总量的2倍多。与不接种对照相比,接种后CBL黑豆和品75-14根系分泌物氨基酸总量都表现为增加,且品75-14增幅大于CBL黑豆,品75-14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总量增加了297.29μg·g-1FW,而CBL黑豆增加了191.15μg·g-1FW。根据氨基酸增幅及变化规律,将氨基酸分为3类:第一类为苯丙氨酸,与大豆对胞囊线虫4号小种的抗性呈正相关;第二类包含3种氨基酸,分别为苏氨酸、丝氨酸和蛋氨酸,与抗性不相关;第三类包含其余13种氨基酸,与抗性呈负相关。

关键词: 大豆 大豆胞囊线虫 4号生理小种 根系分泌物 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旱冷凉区红芸豆施肥效应与养分吸收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应用"3414"试验方案,研究了干旱冷凉区红芸豆施肥效应及红芸豆养分吸收状况。结果表明:施肥处理红芸豆产量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以N2P1K1处理红芸豆产量和产投比最高。施用氮、磷、钾肥增产率分别为16.4%、8.6%和12.7%,对产量影响依次为:N>K>P。三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氮(N)、磷(P2O5)、钾(K2O)肥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99.0、140.6、108.0 kg/hm2。红芸豆生育期地力贡献率为75.7%,供试土壤肥力中等,施肥效果明显。合理施肥可促进红芸豆对N、P和K的吸收。

关键词: 红芸豆 “3414”试验 产量 肥料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苹果园鳞翅目夜蛾科DNA条形码鉴定

环境昆虫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检验DNA条形码在鳞翅目夜蛾科蛾类鉴定中的可行性,本文对采自北京昌平苹果园内的夜蛾科14种71头蛾类标本分别提取了DNA,并扩增了线粒体cox1及核基因28S,利用系统发育树、遗传距离、阈值等方法进行了鉴定和比较分析。同时,检验了目前BOLD系统的鉴定成功率。实验表明,基于cox1基因和BOLD系统的鉴定成功率达到了100%,而基于28S则很低,为64.8%。用不同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均相同。93%的种内遗传距离小于1%,94%的种间遗传距离为大于3%,种内种间的遗传距离形成明显的3%阈值现象。

关键词: 果园 夜蛾科 DNA 条形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阐明基因功能和改良生物现状是生物学重点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利用的基因打靶和转基因技术存在效率低、耗时长、易引起人们的安全性疑虑等问题.新近发现的以多种新型高效的DNA靶向内切酶为基础而建立的基因组编辑技术,主要包括ZFN、TALEN和CRISPR/Cas三种.本文首先综述这3种技术的原理,即均基于"DNA断裂/DNA损伤修复"来实现编辑功能,可以在不同物种中对目标基因进行定点敲除、单核苷酸或多核苷酸片段的置换、添加等基因组靶向修饰,具有简单、快速、高效、准确等优点.然后比较3种技术在构成、靶点识别模式、编辑特点、技术难度以及脱靶效应等方面的异同;归纳该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家畜改良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并指出该技术尚存在的脱靶、构建等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重点突出ZFN、TALEN和CRISPR/Cas在模式植物以及粮食作物中的应用.最后提出建立基于病毒载体的基因组无痕编辑技术平台,将使基因组编辑用于植物遗传改良更为简约和安全.

关键词: 基因组编辑 ZFN TALEN CRISPR/Cas 原理 分子育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白菜新品种‘晋青2号’

园艺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晋青2号’大白菜是采用雄性不育系配制的杂交一代新品种。其母本为雄性不育系96-14-6-2,父本为自交不亲和系88-13-8。生育期85~90 d,平均株高64.3 cm,开展度67.7 cm,叶球高55.7 cm,叶球直径13.4 cm,球形指数4.2,紧实度指数90.4,叶球质量3.3 kg,净菜率69.2%,平均净菜产量99 340.5kg·hm~(-2)。抗大白菜霜霉病、病毒病和黑腐病。适宜中国东北、华北、西南地区秋季栽培。

关键词: 大白菜 优质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