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葡萄热激转录因子分类及其相关SSR标记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热害是目前葡萄设施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作为耐热性的主要调控因子,HSF的分析及其基因序列中分子标记研究对葡萄耐热相关育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植物基因组数据库Phytozome(http://phyto5.phytozome.net/)下载19条葡萄热激转录因子(heat shock factor,HSF)蛋白序列,并对各HSF的氨基酸数目、分子量和等点电进行了预测。以拟南芥HSF为参照,经过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对葡萄HSF进行序列分析和分类,发现葡萄基因组中HSF有10个A类、7个B类和2个C类。同时,分析了19条HSF基因序列中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位点,并设计特异引物,以‘赤霞珠’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对引物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葡萄基因组内包括3类HSF因子编码基因,它们的序列上存在SSR位点,可用于分子标记的开发。研究结果为葡萄耐热相关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了参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荧光SSR分析中国糜子遗传多样性
《作物学报 》 2016 CSCD
摘要:分析糜子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有助于了解糜子起源与进化,可为糜子优异种质发掘及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15个糜子特异性荧光SSR标记检测来源于中国11个省(区)的132份糜子种质资源,检测到107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等位变异数为2~14个,平均7个;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0936~0.8676,平均0.5298;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0893~0.8538,平均0.4864。采用遗传距离的聚类将试验材料分为4类,类群I来自东北春糜子区,类群II来自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类群III来自于北方春糜子区,类群IV来自北方春糜子区和黄土高原春、夏糜子区。分析模型的遗传结构表明,中国糜子资源来自四个(东北地区、黄土高原、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基因库,与基于遗传距离的聚类结果基本一致,均与材料的地理起源相关。糜子遗传变异丰富,主要存在于糜子材料间。该结果从分子水平上准确揭示了中国糜子的遗传多样性。
人工合成冬性六倍体小麦的研究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冬性四倍体硬粒小麦(Triticum durum,2n=28,AABB)为母本与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2n=14,DD)杂交,得到的单倍体幼胚(n=21,ABD)经组织培养拯救,获得的幼苗经染色体加倍而成为合成小麦(AABBDD)。从中鉴定、筛选出冬性的合成小麦。幼胚仅在1/2 MS培养基上培养,成苗率为75.81%;根据幼胚的发育状态,将发育较完善的幼胚直接接种在1/2 MS培养基上,将发育不良的幼胚先接种于1/2 MS+2 mg/L 2,4-D培养基上进一步养育幼胚,之后视幼胚发育状况再将其转入1/2 MS培养基中培养成苗,此方法的成苗率为92.44%,较前者的成苗率提高了16.63%。染色体加倍在冬季塑膜拱棚内用0.05%秋水仙素进行半根法处理,较容易获得健壮苗,并且分蘖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边鸡肌肉品质的研究
《动物营养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边鸡的肌肉品质。选取1日龄边鸡60只,随机分为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占1/2,在同一条件下常规饲养,于112日龄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常规肉品质、肌肉化学指标、风味物质指标。结果表明:边鸡公鸡、母鸡的屠宰率均达到88%以上,全净膛率均达到65%以上。边鸡公鸡胸肌的剪切力极显著高于母鸡(P<0.01)。边鸡公鸡、母鸡胸肌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为84.67%、87.63%,极显著高于腿肌(P<0.01)。边鸡公鸡、母鸡腿肌的粗脂肪含量分别为11.08%、13.02%,极显著高于胸肌(P<0.01)。边鸡公鸡胸肌、腿肌总脂肪酸含量分别为31.74、99.44 mg/g,母鸡分别为29.57、114.29 mg/g;公鸡胸肌、腿肌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80.47%、96.06%,母鸡分别为80.20%、93.75%,总脂肪酸、总氨基酸含量各部位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但性别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知,边鸡具有屠宰性能好、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肉品质好、风味物质含量高等特点,是一个非常优良的地方鸡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亚麻籽中酚酸化合物的鉴定与含量测定
《核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揭示亚麻籽中酚酸类化合物的组成、形态及分布情况,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技术,对亚麻籽粉乙醇提取物的碱解、酶解产物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开环异落叶松树脂素酚二葡萄糖甙(SDG)、阿魏酸和对香豆酸以稳定的结合态存在于亚麻种子中;不同水解方法对酚酸化合物的释放量具有显著影响,高温(120℃)碱解条件下SDG的释出量最大;不同品种间各组成成分基本相同,但含量差异显著,其中SDG的质量分数为8~16.5mg·g~(-1),对香豆酸、阿魏酸的质量分数为0.3~1.35mg·g~(-1),阿魏酸与对香豆酸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R=0.89*)。本研究为亚麻籽酚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原料选择、工艺确定、质量控制等环节提供了技术支持。
关键词: 亚麻籽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SDG 阿魏酸 对香豆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O_2诱导的萱草保卫细胞气孔运动及其信号调节
《环境科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气孔运动调节对植物抵御环境胁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在SO2对景观植物毒作用过程中的响应及可能的信号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因此,本文以萱草叶片下表皮为材料,研究了SO2诱导的萱草保卫细胞气孔运动及其信号调节.结果表明,50~400μmol·L-1SO2衍生物(Na2SO3∶Na HSO3=3∶1)处理萱草叶表皮后,保卫细胞气孔开度随处理浓度增大而逐渐减小,Ca2+、NO和ROS含量逐渐增加(p<0.05),且处理浓度大于250μmol·L-1时,各指标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经缓冲液洗脱处理后,50~250μmol·L-1SO2衍生物处理组气孔开度恢复显著(p<0.01).用250μmol·L-1SO2衍生物分别与抗氧化剂抗坏血酸(As A:0.05、0.1、0.5 mmol·L-1)和过氧化氢酶(CAT:100、200、300 U·m L-1),Ca2+螯合剂EGTA(0.05、0.1、0.5 mmol·L-1)和Ca2+通道抑制剂La Cl3(0.05、0.1、0.5 mmol·L-1),以及硝酸还原酶抑制剂Na N3(0.05、0.1、0.2 mmol·L-1)、NO清除剂C-PTIO(0.05、0.2、0.5 mmol·L-1)和NO合成酶抑制剂L-NAME(0.01、0.02、0.03 mmol·L-1)共同作用后,与SO2衍生物单独处理组相比,气孔关闭程度显著减小,保卫细胞中Ca2+、NO和ROS含量显著降低.用抗氧化剂As A、NO干扰剂L-NAME和SO2处理后,ROS、Ca2+和NO水平均显著降低,而用钙离子干扰剂EGTA和SO2处理后,只有Ca2+水平显著降低,而ROS、NO水平变化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NO、ROS和Ca2+参与了气孔运动的调节,且Ca2+在NO、ROS下游发挥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转水稻OsSIK1基因玉米植株的获得及抗旱性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类受体激酶基因Os SIK1具有通过激活抗氧化系统,增强水稻对于干旱和盐胁迫抗性的作用。为了丰富可利用的作物抗旱基因,获得具有较高抗旱水平的玉米新种质,通过超声波辅助花粉介导法,将水稻类受体激酶基因Os SIK1导入玉米自交系郑58中,并对转化株进行卡那霉素筛选及T1、T2、T3的PCR及Southern Blotting杂交等分子检测,获得转化植株并在T3获得转基因纯合株系。对T3转基因玉米和非转基因玉米对照以16.1%的PEG模拟水分胁迫进行抗旱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在水分胁迫处理下,转基因玉米株系叶片相对含水量提高了7.4%~19.8%,叶绿素含量提高了11.3%~106.9%,SOD活性上升45.8%~93.4%,而转基因玉米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下降了35.4%~58.1%,MDA含量下降了25.7%~50.4%,说明转Os SIK1基因玉米植株抗旱性得到提高,其中,5个转化株系与对照在抗旱性方面有显著差异,且生长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综上所述,研究最终获得5个转Os SIK1基因玉米株系,并证明导入水稻Os SIK1基因可以提高玉米植株的抗旱性。
关键词: OsSIK1基因 花粉介导转化 转基因玉米 抗旱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拮抗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对玫瑰香葡萄采后灰霉病的抗性诱导
《食品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玫瑰香葡萄为实验试材,研究洋葱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ontaminans B-1)对玫瑰香葡萄采后灰霉病的抗性诱导机理,对经拮抗菌处理贮藏后果实的腐烂率及其抗性相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拮抗菌B.contaminans B-1可有效降低玫瑰香葡萄采后腐烂率,与对照相比,果梗腐烂率降低69.58%,果肉腐烂指数降低63.93%。拮抗菌处理对果实苯丙烷代谢途径、活性氧代谢途径和其他抗性相关酶类活性均有影响。与对照相比,B.contaminans B-1处理可提高葡萄果实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促进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积累,延缓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此外,拮抗菌处理也可以诱导果实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CHI)和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的上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园间作小麦对黑绒鳃金龟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16 CSCD
摘要:黑绒鳃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 Motschulsky)是一种多寄主害虫,但是伴随着剧毒农药禁用,已经成为果园的一种重要害虫。由于黑绒鳃金龟昼伏夜出的生物学特性,喷雾防治很难收到好的防治效果。为有效控制果园黑绒鳃金龟,同时达到农药减用的效果。本研究以苹果(Malus pumila)、梨(Pyrus spp.)、桃(Prunus persica)、樱桃(Prunus species)和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为寄主,以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试材,通过室内选择和田间趋避试验研究了小麦对黑绒鳃金龟选择行为的影响。在果树枝条和小麦之间进行选择时,黑绒鳃金龟对每种果树枝条的选择率都≥90%,而对小麦的选择率都<10%;不同果树枝条与小麦混合放入同一容器后,黑绒鳃金龟对混合物的选择率明显低于对单一果树枝条的选择率;小麦同时存在于H型嗅觉仪两臂时黑绒鳃金龟的选择行为明显受到影响,两臂之间的选择率差异不明显,且黑绒鳃金龟的不选择率最高达到了25%;田间间作试验发现无间作物的樱桃园、梨园、苹果园3种果树上黑绒鳃金龟的虫口数量分别达到了18.4、17.6、18.9头/株。而间作小麦后黑绒鳃金龟的虫口数量明显下降(P<0.05),其中樱桃上黑绒鳃金龟虫口数量最大,仅为4头/株;同时发现间作小麦后3种果树的叶片受害率相对于没有间作物的果园明显降低;距离试验表明,距小麦0.5、2 m的梨树叶片被黑绒鳃金龟为害率分别为8%、9%,差异不明显(P>0.05),而在距小麦6 m时梨树的叶片的受害率上升为35%,明显高于距离0.5 m时(P<0.05),而在距离8 m时梨树叶片的受害率73%,明显高出0.5 m时8倍(P<0.05)。这些结果表明,小麦严重干扰了黑绒鳃金龟的寄主选择行为。在樱桃园、梨园和苹果园间作小麦对黑绒鳃金龟具有较好的趋避防治效果,在间作果园当梨树与小麦距离在2 m以内对黑绒鳃金龟的趋避效果非常明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抗旱小麦新品种—晋麦98号
《麦类作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晋麦98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旱地小麦育种室于2004年利用超优67为母本、临旱6326为父本,采用系谱远缘杂交育种法,通过异地鉴定、生态选择等手段选育而成的抗旱小麦新品种。该品种综合农艺性状好,高产稳产,品质优良,适应性广。其于2014年11月经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六届三次会议审定通过,审定编号为晋审麦2014009。1生物学特性晋麦98号为冬性,早熟、抗寒、抗旱、抗干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