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浅析马铃薯组织培养中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
《农业科技通讯 》 2012
摘要:植物组织培养是20世纪植物学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技术,近20年来我国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在马铃薯的研究及工厂化育苗生产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组织培养是通过无菌操作分离植物体的一部分,将其接种到培养基上,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在整个组织培养过程中,污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污染率高使组培的成本相应增加,甚至造成毁灭性损失。因此,控制污染是组织培养研究及工厂化育苗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套贯穿整个组培过程的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混合盐碱胁迫对3种无芒雀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了探讨无芒雀麦种子和幼苗的耐盐碱能力,在无芒雀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用浓度为0、20、40、60、80、100、120mmol.L-1的NaCl、Na2SO4、NaHCO3和Na2CO3混合液进行胁迫,研究了胁迫对3个无芒雀麦品种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混合胁迫处理促进无芒雀麦mancher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其它2个品种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当混合盐碱胁迫浓度小于60mmol.L-1时3个无芒雀麦品种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幼苗生长差异不明显(P>0.05);当浓度高于60mmol.L-1后各个指标都急剧下降,且与对照差异极显著(P<0.01)。混合盐碱浓度大于20mmol.L-1时抑制无芒雀麦幼苗的生长,对根的抑制作用强于对苗的抑制作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牡丰7号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为了明确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对大豆保护性酶活性的影响,以牡丰7号为研究对象,采取裂区设计,施肥量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种植密度下大豆不同时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大豆牡丰7号不同时期叶片保护性酶活性有着较大的影响。从始花期到鼓粒期,3种保护性酶存在着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随施肥量的增加,保护性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增大,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施肥量有利于增强牡丰7号抗逆性。随着种植密度增加SOD活性下降;CAT活性随种植密度的变化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规律。POD活性与种植密度关系不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籽粒容重相关性分析
《现代农村科技 》 2012
摘要:本文通过试验,初步探讨了玉米籽粒容重与7个性状的相关性。结果显示:籽粒容重与百粒重、产量、出籽率、外观品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外观品质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与脱粒时籽粒含水量、单穗粒重及生育日数呈负相关,与生育日数、含水量达到极显著水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李裂果病防治研究
《园艺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研究有效防止李(Prunus salicinaL.)裂果问题,从乙烯利抑制果实水分超量吸收和GA3促进表皮增长角度入手,筛选试剂及其浓度、组合、剂量和施用时期最佳组合,比较各处理组合果实内物质含量及果皮细胞结构差异。采收前30d左右,向果实均匀喷布0.5g·L-1乙烯利,第2天再用0.5g·L-1GA3喷布1次,此处理组合裂果率仅为0.4%(对照21.2%),防治效果98.13%,果实可溶性糖、维生素C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可滴定酸、含水量极显著低于对照。对照的表皮细胞很小,下皮层个别细胞很大,生长速度不同步是导致果皮胀裂的原因。乙烯利可减少果实水分,使下皮层细胞横向变窄小,并由纵向长条形变为横向长条形排列,果皮不易纵向开裂。GA3使表皮细胞明显增大。乙烯利与GA3配合施用,使表皮和下皮层两部分细胞同步增长。单独使用乙烯利易引起落果,降低果实含糖量,结合使用GA3可防止落果,增加含糖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三种改良措施对退化羊草草地群落多样性和生物量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针对近年来松嫩平原羊草草地的退化问题,进行了围栏封育、轻耙补播羊草、深耕翻种植羊草3种改良试验研究,对草地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地上植物量及地下生物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3个改良措施可降低杂类草的入侵,有利于群落向着原始状态演替。物种丰富度指数(S)和群落多样性指数(H)显著低于退化羊草草地(P<0.05),均匀度指数(J)表现为退化草地>围栏封育草地>轻耙补播羊草地>深耕翻种植羊草地。3个改良措施草地的地上植物量均极显著高于退化草地(P<0.01),分别比退化草地增加151.95%、78.32%和200.43%。0~30cm土层地下总生物量表现为轻耙补播羊草地>深耕翻种植羊草地>围栏封育草地>退化草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