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9608条记录
不同玉米栽培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影响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摘要:针对黑龙江玉米生产现状,通过对深松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地膜覆盖技术和常规耕作技术模式的比较研究,探讨了玉米栽培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方面,秸秆还田技术和地膜覆盖技术均高于其它两个处理;在土壤容重方面,深松技术好于其它3个处理;在地温方面,地膜覆盖技术高于其它3个处理;在产量方面,地膜覆盖技术高于其它3个处理;在综合效益方面,秸秆还田技术的综合效益最高。

关键词: 玉米 栽培模式 土壤 物理性状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李品种抗寒力研究

中国林副特产 2012

摘要:幼龄树较成龄树抗寒,1年生树除外。成龄树要加强肥水管理,1年生小树要采取越冬保护。李品种抗寒力从强到弱的排序是九台晚李、绥李三号、龙园秋李、秋甜李、牡丰李、绥棱红李、牡红甜李、长李15、长李17。直立型树形抗寒,开张型较不抗寒,要控制产量,避免大小年现象。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李品种 抗寒力 调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籼粳稻维管束性状关系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摘要:选用5份粳稻和4份籼稻材料,对不同品种水稻维管束的数量进行比较研究,同时结合程氏指数调查,探讨了籼稻和粳稻之间的维管束差异。结果表明:籼稻穗颈维管束数明显高于粳稻,其大维管束效率较高;籼稻的穗颈维管束数与穗一次枝梗数之比(V/R)也显著高于粳稻,大小维管束比也较高。籼稻程氏打分均较低,而粳稻的较高。

关键词: 水稻 维管束性状 大维管束效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绿豆新品种嫩绿2号的选育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摘要:中国是世界绿豆主要生产国,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占世界总产量的30%以上,在出口创汇和内销中都占有一定的比重,绿豆是粮、菜、药、饲兼用作物,被誉为粮食中的"绿色珍珠"。绿豆全国种植面积约70万hm2,最高年份可达28.9万t[1]。绿豆是一种抗逆性很强的作物,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碳量和碳氮比对白僵菌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摘要:为探究球孢白僵菌规模化生产路径,以葡萄糖、蛋白胨及无机盐为固体基础培养基,研究碳量(8~24g.L-1)和C/N(10∶1~100∶1)对5株球孢白僵菌菌株生长和产孢的影响。结果表明:除B72菌株外,其余菌株在C/N为10∶1的条件下,最适宜菌株的生长。B76菌株在碳量为24g.L-1,B70、B246和B252菌株在碳量为16g.L-1时,菌丝生长最旺盛。碳量为24g.L-1、C/N为20∶1的营养条件,最适宜B72菌株的生长。适宜B72和B76菌株的产孢条件均为碳量24g.L-1、C/N20∶1;B70、B246和B252菌株的最适产孢条件分别为碳量24g.L-1、C/N40∶1,碳量8g.L-1、C/N10∶1和碳量16g.L-1、C/N60∶1。培养基中C/N对球孢白僵菌菌株生长和孢子形成影响作用高于碳量,低C/N营养条件利于多数菌株的生长和孢子形成。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碳量 碳氮比 生长 产孢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摘要:为筛选和创制玉米抗病种质资源提供试验依据,研究鉴定了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类别,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发生的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为Ht3/Ht1、Ht2、HtN型生理小种,得出此病原菌菌丝最适合生长的pH为7,适合生长温度为20~30℃,菌落在查氏(NaNO3)培养基上生长优于查氏〔(NH4)2SO4〕培养基,菌丝生长速率在玉米面培养基中最大,平均生长率为1.55cm.d-1,蔗糖为碳源时生长最快,生长速率为1.73cm.d-1,以NaNO3为氮源时菌落生长最快,生长速率为1.70cm.d-1。在影响孢子萌发的因素中,pH为7时,孢子萌发率达到最高;在23~35℃时,不同碳源和氮源对孢子萌发影响不大,孢子萌发率均可达70%以上。

关键词: 玉米大斑病 生理小种 生物学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穗发芽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动态研究初探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摘要:为研究穗发芽对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的动态影响,对大田生产条件下的轻度穗发芽和正常的小麦品种龙麦26进行了面团不同醒发时间的拉伸仪(45、90、135min)和吹泡示功仪(28、45、90、135min)等全面的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当小麦穗发芽程度较轻时,无法通过面粉蛋白、干面筋、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降值、粉质参数和吹泡参数这些品质指标的数值大小来判断被测样品是否为穗发芽小麦或穗发芽的程度。拉伸数据表明穗发芽龙麦26面团最大拉伸阻力在90min时最高,变化趋势为先增加后减少,各阶段的最大阻力均明显低于一般年份龙麦26应有的数值。而正常龙麦26面团最大拉伸阻力在135min时最高,变化趋势为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变高,且各阶段的阻力明显高于穗发芽龙麦26。因此在没有测试降落值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拉伸参数及动态趋势来推测样品可能为穗发芽小麦及穗发芽程度。吹泡数据与拉伸数据的意义有很大差别。穗发芽和正常龙麦26面团的P值和W值变化趋势都是随着时间的增加逐渐变低。28min时穗发芽龙麦26的吹泡数据好于正常龙麦26,但90和135min则相反,原因是穗发芽龙麦26面团的下降程度较大。由此说明不同仪器间的品质指标均有着各自的特殊性,不能相互替代。

关键词: 小麦 品质 面团流变学特性 动态分析 穗发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民猪RYR1和MC4R基因的多态性检测分析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为了调查兰尼定1型受体(RYR1)基因和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其目前公认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TN)]在新组建的民猪群体内的分布情况,试验采用PCR-RFLP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收集整理的23头民猪的RYR1基因和MC4R基因进行检测,并与其他已报道的猪种进行比较。结果表明:RYR1基因的N等位基因频率为86.96%,n等位基因频率为13.04%;MC4R的A等位基因频率为76.19%,G等位基因频率为23.81%,与其他猪种相比,n等位基因频率偏高。

关键词: 新民猪 兰尼定1型受体(RYR1)基因 黑素皮质素受体4(MC4R)基因 PCR-RFLP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蜂粮酿制过程中pH值的测定

中国蜂业 2012

摘要:测定杂蜂花粉、天然成熟蜂粮和不同酿制时间人工蜂粮样品的平均pH值,结果分别是6.09、4.12和4.11。随着酿制时间的延长,人工蜂粮的pH值下降,3日龄人工蜂粮到4日龄人工蜂粮,下降速率明显。发酵完的人工蜂粮与天然成熟蜂粮的PH值相近。

关键词: 蜂粮 pH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绥化地区大豆田蚜虫及其天敌发生规律的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

摘要:为了明确以绥化为代表的黑龙江省中部地区的大豆蚜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2011年对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大豆田进行定点、定期调查。结果表明:6月20日至9月5日是大豆蚜虫的发生、危害期,盛发期是7月25日至8月15日;大豆蚜天敌主要以异色、龟纹、中华草蛉、印度三叉蚜茧蜂、食蚜蝇、小花蝽为主,寄生性天敌印度三叉蚜茧蜂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是7月19日,捕食性天敌中华草蛉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是8月10日,大豆蚜虫天敌数量到达峰值的时间比大豆蚜虫滞后5~10d。

关键词: 大豆蚜 天敌 绥化 发生规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