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山丁子高枝嫁接小苹果防止腐烂病研究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2
摘要:针对我国大苹果和小苹果树体腐烂病一直严重发生、导致毁园快的问题,利用野生山丁子抗腐烂病强的特点,在山丁子1.2~1.5m高的主干上,高位嫁接小苹果品种引俄1号和黄太平,并在1.5m高主干向下选3~5个山丁子侧枝,在距离每个侧枝基部30~40cm位置(也是易患腐烂病部位)嫁接小苹果品种,培养高接的3~5个主枝。同时采用多主枝的细长纺锤形整形方法。结果表明:与苹果低位嫁接栽培和普通高接栽培比较,山丁子高枝嫁接小苹果腐烂病降低90%以上,且不会出现因腐烂病毁园的问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GPAT基因SNPs位点分析和表达规律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进一步探索谷氨酰胺磷酸核糖焦磷酸酰胺转移酶GPAT基因与肉质、风味性状的关系,采用PCR-SSCP方法分析其遗传多态性、采用Real time PCR方法分析其组织表达规律。在外显子1和14寻找到了3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结果表明,各等位基因在民猪、大白、长白、杜洛克、北京黑猪和野家杂交猪中的分布存在着极显著的差异(P<0.01)。GPAT在所检测的12种组织中均表达,其中肝脏中表达量最高。研究结果为肉质和风味性状分子标记的确定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民猪 GPAT PCR-SSCP Real-time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班牙鼠尾草在黑龙江地区的栽培技术研究及市场开发
《中国林副特产 》 2012
摘要:简要概括了西班牙鼠尾草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在黑龙江地区的培育繁殖技术,田间的管理工作以及西班牙鼠尾草在市场开发中的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在线GPC-GC-MS法测定玉米中砜嘧磺隆和莠去津残留
《农药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建立在线GPC-GC-MS测定玉米中砜嘧磺隆和莠去津农药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水(体积比50∶50)震荡提取后,Florisil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采用在线GPC-GC-MS进行测定,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结果]在该条件下,砜嘧磺隆和莠去津最小检出质量分数分别为0.05、0.01 mg/kg。砜嘧磺隆添加回收率为112.22%~118.04%,相对标准偏差为3.38%~17.01%;莠去津平均回收率为84.36%~95.98%,相对标准偏差为6.94%~15.37%。[结论]建立了一套快速、灵敏的玉米中砜嘧磺隆和莠去津残留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华南型黄瓜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讨筛选组合(Ma7×W15)维生素C(Vc)含量的遗传机制。以相对低维生素C含量的自交系Ma7(p1)和相对高维生素C含量的自交系W15(p2)为亲本,构建6个世代群体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华南型黄瓜中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维生素C含量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在分离世代中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群体中分别为47.47%,36.34%,52.59%;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18.47%,0,21.63%;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范围为25.78%~63.66%,环境对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有较大的影响,说明在黄瓜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体系中,微效多基因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性状适于高代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两种穗型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淀粉黏滞谱特征的比较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3个直立穗型和3个弯曲穗型粳稻品种研究了两种不同穗型水稻穗上不同粒位籽粒淀粉RVA谱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穗内不同粒位间籽粒的淀粉黏滞特性的差异幅度和变异系数大小因品种而异,与穗型特征无关。淀粉黏滞特性好坏与其颖花在穗上的开花顺序有密切联系,早开花籽粒的淀粉黏滞特性强于晚开花籽粒。一次枝梗上的6个粒位的RVA谱特征值排列顺序以第1,6,5粒位较高,第2粒位最低;二次枝梗上的3个粒位排序为第1粒位>第3粒位>第2粒位。从空间上看,整穗粒位间从上到下,淀粉黏滞特性有逐渐变劣的趋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EMS诱发大豆M_2与M_3代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比较
《大豆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大豆品种诱变的后代变异情况,利用0.5%EMS溶液处理7个大豆品种的种子,对M2、M3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世代农艺性状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与M2代相比,M3代株高、节数及百粒重的变异系数有所变小,其它性状的变异系数大致相当;M3代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大于M2代,由于M3存在一定的回复突变,使得M3代株高、节数的广义遗传力小于M2代;各世代都诱变出早熟或晚熟的变异株,M2代熟期总变异率为0.65%,其中早熟变异比例为0.28%,晚熟变异比例为0.37%;M3代熟期总变异率为0.31%,其中早熟变异比例为0.12%,晚熟变异比例为0.19%,M3代熟期变异率低于M2。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