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戊唑醇和枯草芽孢杆菌协同作用防治蚕豆枯萎病及增效机理初探
《农药学学报 》 2002 CSCD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 :戊唑醇 (tebuconazole)和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 subtilis生防菌株 B- 916协同作用 ,对抑制蚕豆枯萎病病原菌 Fusarium spp.菌丝生长和防治蚕豆枯萎病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通过 B- 916利福平抗药性标记回收法测定了戊唑醇和 B- 916复配后 B- 916在土壤中的定殖状况 ,结果表明 :戊唑醇对 B- 916在土壤中定殖有促进作用 ,能减缓 B- 916群体数量大幅度下降 ,帮助B- 916发挥生物防治作用。这可能是戊唑醇和枯草芽孢杆菌 B- 916协同作用的增效机理之一
关键词: 戊唑醇 枯草芽孢杆菌 协同作用 增效作用 增效机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润扬长江大桥水文地质单井同位素示踪试验研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 2002 CSCD
摘要:文章以润扬长江大桥水文地质单井同位素示踪为试验研究对象 ,介绍一种新的单井同位素示踪稀释测井方法。它可以在人工和天然地下水渗流场情况下 ,测量到地下水的渗透流速、流向、垂向流速流向、含水层的层间补给关系、含水层的涌水量和吸水量、每米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地下工程必需的水文地质参数 ,从而更广泛地应用于与地下工程相关的各个领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苏麦3号感赤霉病近等基因系的选育及分子标记
《遗传学报 》 2002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麦品种苏麦 3号高抗由禾谷镰刀菌 (FusariumgraminearumSchw .)引起的小麦赤霉病 ,已成为全世界广泛应用的抗源。为更精确地研究苏麦 3号的赤霉病抗性 ,实验用感病品种川 980为供体亲本 ,苏麦 3号为轮回亲本 ,通过不断回交和自交 ,把川 980的赤霉病感病基因导入苏麦 3号 ,创造了感赤霉病的苏麦 3号近等基因系 (S0 16 ) ,并得到以下结果 :(1)育成的苏麦 3号感赤霉病近等基因系 ,经两年多点抗赤霉病性状鉴定 ,表明该近等基因系感赤霉病感病性稳定 ,而其他形态特征、特性与苏麦 3号一致。 (2 )用RAPD、RFLP分析抗、感苏麦 3号近等基因系之间的差异 ,RFLP分析发现该近等基因系在 2D染色体上存在差异。RAPD的随机扩增产物OPH1914 0 0 可能与近等基因系中的赤霉病感病基因存在连锁。 (3)用近等基因系验证已报道的与小麦抗赤霉病基因有关的分子标记 ,均未发现这些分子标记与导致该近等基因系抗性差异的基因有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水稻品种对三化螟抗性差异的机理
《昆虫学报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对三化螟Scirpophagaincertulas抗性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 ,在汕优 6 3、镇稻 2号和 92 - 10 9稻株中 ,虫体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极低 (0 42 2~ 0 875nmol mg) ,幼虫生长发育缓慢 ;而在 9- 92、武育粳 3号等稻株中 ,虫体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高 (2 788~ 5 42 1nmol mg) ,幼虫生长快。虫体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和生长发育的差异 ,与不同水稻品种的游离必需氨基酸含量、总必需氨基酸含量、还原糖含量和叶鞘硅化细胞密度均无明显相关。叶鞘维管束间距、鞘脊宽度及小于蚁螟头宽的叶鞘维管束间距百分率的差异 ,是不同水稻品种抗螟性差异的主要作用因子
关键词: 三化螟 生长发育 水稻抗虫性 维管束间距 必需氨基酸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江苏省小麦品质现状及品质改良策略
《江苏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分析测定了 1999~ 2 0 0 0年度江苏省大面积推广、新育成和引进的 37个小麦品种 (系 )的理化性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显示 :①品种间品质性状的差异较大 ,其中变异较大的是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 ,其次是软化度、评价值、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 ,蛋白质含量、面团吸水率、出粉率和容重变异较小。②品质性状的平均值为 :容重 782 2± 14 7g/L ,出粉率 6 7 4 %± 3 0 % ,蛋白质含量 13 0 %± 1 5 % ,湿面筋含量 31 6 %± 6 0 % ,沉降值 35 3± 6 8ml,面团吸水率 6 0 9%± 4 3% ,形成时间 3 1± 2 0min ,稳定时间 5 0± 3 4min ,软化度 91 4± 36 3B U ,评价值 4 7 3± 11 4。③淮北麦区的小麦品质性状优于淮南麦区 ,其中淮北麦区新育成的“徐州 5 4 1”、引进的“烟 95 9”和“烟辐 188”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标准 ,淮南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宁麦 9号”达到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标准。还对今后江苏省小麦品质改良的主攻方向、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种植和产业化开发等问题作了针对性探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留叶枝棉花的成铃规律
《江苏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试验设置留叶枝 (简化栽培 )处理 ,以去叶枝 (常规栽培 )为对照 ,研究留叶枝棉花的成铃规律。结果表明 :棉花留叶枝有利于早发、早结铃 ,8月 5日前成铃率比去叶枝处理高 8 38个百分点 ;留叶枝棉果枝成铃与去叶枝棉果枝成铃相比 ,单铃籽棉重、单铃铃壳重、铃壳比、单铃种子数和衣分均无明显差异 ;留叶枝棉花的叶枝成铃期后延 ,成铃大多集中在光照富照期内 (7月 2 1日~ 8月 2 0日 ) ;留叶枝处理中叶枝铃重明显低于果枝铃 ,叶枝铃全生育期平均铃重为 3 5 7g ,比果枝铃 4 5 6g低 2 7 73%。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猪链球菌2型溶血素基因的检测及其序列分析
《中国兽医科技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猪链球菌 2型的溶血素基因合成了一对可扩增长度为 14 96bp目的片段的引物 ,建立了检测溶血素基因的PCR方法。该方法对猪链球菌 2型参考株SS2 N株的检测结果为阳性 ,对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C群 )参考株ATCC3 5 2 46、分离株SESZ Y、SESZ T、SESZ C和猪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用EcoRⅠ内切酶进行酶切 ,获得了与预期结果一致的 863bp和 63 3bp的 2个片段。经对SS2 1株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及序列分析 ,表明其与 193 3株、P1/ 7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 99.7%和 10 0 %。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尿素日粮添加脲酶抑制剂对兔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试验采用 2 0只青年期 (2月龄、体重约 1 3kg)发育良好、健康无病、未经尿素适应的新西兰雄兔 ,随机分为 4组 :Ⅰ组饲喂基础日粮 ;Ⅱ组饲喂低蛋白 +3%尿素日粮 ;Ⅲ和Ⅳ组为在Ⅱ组日粮基础上加脲酶抑制剂(AHA) ,添加量分别为 10mg/kg和 2 0mg/kg ,试验期 30d。结果表明各组间兔日增重没有显著差异 ;添加脲酶抑制剂对血液中氨氮影响不明显 ,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 (P >0 0 5 ) ;但尿素氮Ⅱ、Ⅲ、Ⅳ组高于Ⅰ组 ,差异极显著 (P <0 0 1) ;添加脲酶抑制剂对GPT有显著影响 ,Ⅳ组值最小 ,与Ⅱ、Ⅲ组差异极显著 (P <0 0 1) ;添加脲酶抑制剂对GOT的影响不明显。可见低蛋白日粮添加尿素不影响兔的生长 ,添加脲酶抑制剂对兔的生长及机体氮代谢也无明显影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花卉育种途径及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CSCD
摘要:综述了我国近十几年来花卉育种途径及在杂交、辐射、航天、生物技术等育种方面的进展和取得的成果 ,为花卉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