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鸭舌草生物学特性及治理对策
《江苏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对稻田恶性杂草鸭舌草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等进行了室内外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鸭舌草分布广泛 ,有较长的生理休眠期 ;种子在 1cm土层内萌发最好 ,在 2~ 4cm土层内则出苗极少 ;土壤饱和水分条件有利于种子萌发 ;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 2 0~ 2 5℃ ,土壤水分饱和或薄水条件下生长最好 ,肥料充足则生长迅速 ;鸭舌草在直播稻田、抛栽稻田和移栽稻田均有明显的出草高峰 ;1m2 定植鸭舌草 80株 ,稻、草共生 4 0d水稻减产 14 0 % ,全生育期稻、草共生 ,水稻减产达 19 5 % ;鸭舌草与水稻竞争的临界密度为 1m2 6 0株 ,水稻减产达10 0 %以上。生产中宜采取水旱轮作、减少追肥、科学治虫、保护天敌、促进水稻早生快发 ,并以群体优势控草、稻田养鸭 ,以及应用除草剂乙苄或苯噻酰苄等综合措施来治理鸭舌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智能化地下水动态参数测量仪
《核技术 》 200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制的智能化地下水动态参数测量仪能够在天然流场下测量出地下水的水平和垂直向运动的速度和方向、渗透系数、导水系数、静水头、水力梯度和层间被给关系。该仪器可广泛地应用于堤坝的渗漏、地下水的开采、水土保持、矿山涌水、水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和地下水的溶质运移速度等测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水稻光合特性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以水稻品种“中优 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素形态配比对其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与空白处理 (对照 )相比 ,水稻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系统Ⅰ (PSⅠ )和光系统Ⅱ (PSⅡ )活性以及光吸收能力均以NH+ 4 +NO-3 混合处理最高 ,纯NO-3 处理次之 ,纯NH+ 4 处理较低 ;而在混合处理中又以NH+ 4 /NO-3 为 2 / 3的处理表现最好。在类囊体膜多肽组分中NH+ 4 /NO-3 为 2 / 3的处理 ,PSⅡ中与光合放氧有关的相对分子量为 16 0 0 0~ 180 0 0D、2 2 0 0 0~ 2 5 0 0 0D以及PSI中 6 2 0 0 0~ 6 30 0 0D的多肽组分在量上明显增加。表明 ,混合形态氮 ,尤其是NH+ 4 /NO-3 为 2 / 3~ 3/ 2时 ,水稻最宜发挥其光合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影响"扬稻6号"成熟胚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因子
《江苏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 以水稻中籼品种"扬稻6号"的成熟胚为外植体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发生。在愈伤组织继代培养阶段,研究山梨醇、甘露醇、脱落酸、蔗糖和麦芽糖对愈伤组织分化植株能力的影响作用,并探讨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添加6 苄基氨基嘌呤对后期愈伤组织分化植株能力的影响程度。试验结果表明,在愈伤组织继代培养基中添加30g/L山梨醇,3~5mg/L脱落酸和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附加0.2mg/L6 苄基氨基嘌呤有利于建立起较高频率的植株再生体系,愈伤组织经过继代培养后其植株再生的频率保持在50%左右。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PCR方法检测2型猪链球菌2种毒力因子
《扬州大学学报 》 2002 CSCD
摘要:根据 2型猪链球菌毒力因子溶菌酶释放蛋白 (MRP)与细胞外蛋白因子 (EF)基因 (mrp与 epf)序列 ,分别设计、合成一对引物 ,建立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该方法扩增出 2型菌株的 mrp大小为 885 bp,epf为 62 6bp,而对马链球菌兽疫亚种 (C群 )、猪丹毒杆菌、猪肺疫巴氏杆菌、猪肺炎霉形体等 PCR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用 Xba 和 H ae 分别酶切 PCR扩增产物 ,均获得与预计一致的酶切图谱 ,PCR扩增产物测序结果显示 :其基因序列分别与 Gen Bank上公布的mrp全基因第 5 0 0~ 1 3 1 5位碱基及 epf全基因第 2 441~ 3 0 2 8碱基对一致。PCR检测的敏感度可达 1 0 0个细菌。用建立的 PCR对从病猪体内分离的菌株进行检测 ,检测的 1 5株 2型分离株中有 1 3株 mrp与 epf均为阳性 ,为典型的高毒力表现型菌株 (mrp+ epf+ ) ,1株为 mrp+ epf- ,1株为 mrp- epf- 。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气候变化对中国南方水稻生产的阶段性影响及适应性对策
《江苏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根据GISSGCMTransientBRun的输出结果 ,结合中国南方稻区 15个样点近 4 0年的逐日气候资料 ,生成了每个样点在 2 0 10年、2 0 30年和 2 0 5 0年的气候变化情景 ;利用CERES Rice模型在基准气候 (196 0~ 1997年 )以及上述不同年份的气候变化情景下运行的结果 ,结合中国若干农业气候指标 ,分区评述了未来 10年、30年和 5 0年全球气候变化对不同稻作类型水稻生育期、产量、稻田蒸散量的阶段性影响 ,并分析了中国稻作制度可能发生的演进趋势。最后 ,在模拟试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若干适应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 ,包括调整品种布局、有条件地扩种双季稻、改善灌溉条件及培育和引进新品种等。该研究结果对国家及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制定中远期农业规划和农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