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16365条记录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鱼血浆中喹烯酮的残留

分析试验室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建立了分散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QuEChERS-HPLC-MS/MS)测定鱼血浆中喹烯酮残留的分析方法.血浆样品经乙腈萃取,采用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与石墨化炭黑(GCB)为吸附剂进行固相分散净化.用Xtrerra C18(3.5μm,4.6 mm i.d.*150 mm)色谱柱分离,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外标法定量.方法在5~100μg/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8,方法检出限为1.5μg/L,定量限为5μg/L.采用该方法对空白血浆检测并进行加标回收实验,在5和25μg/L两个添加水平下,加标回收率大于90%,相对标准偏差(n=3)低于7.2%.

关键词: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血浆 喹烯酮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雌性亲蟹渗透压调节和酶活性的影响

海洋渔业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2个盐度组(盐度12与25)和1个对照组(盐度为0),分别于第3、6、12、24、48、72、96和144小时取样,研究盐度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雌性亲蟹渗透压调节和酶活性的影响,探讨亲蟹在长江口生殖洄游期间对盐度的适应性。结果表明,随着实验时间延长,盐度组亲蟹血清渗透压总体上呈现逐渐上升趋势;Na+与Cl-浓度总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盐度组亲蟹Na+-K+-ATPase活性先显著降低而后显著升高,第96小时升至较高水平,随后活性下降至对照组相近水平;碱性磷酸酶活性在肝胰腺中先下降后上升,而在血清中则先上升后下降。综合表明,亲蟹渗透压和离子水平总体上呈现先上升而后下降趋势,实验后期盐度组的亲蟹酶活性与对照组相近,揭示雌性亲蟹在短期内能较好地适应长江口盐度变化,其机体代谢回归相对平衡状态。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盐度 离子调节 Na+-K+-ATP酶 碱性磷酸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青虾高血糖激素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首次克隆了青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高血糖激素(crustacean hyperglycemic homone,CHH)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使用荧光定量PCR技术首次检测了CHH基因在青虾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青虾CHH基因cDNA全长1 017 bp,包括241 bp的5′UTR,408 bp的开放阅读框(ORF),355 bp的3′UTR,开放阅读框编码135个氨基酸。成熟肽包含6个CHH家族中位置保守的Cys残基。青虾CHH成熟肽C端为GK,确定为ES型CHH基因。蛋白相似度比对显示,所分离的青虾CHH被归为CHH家族I型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青虾CHH多肽与罗氏沼虾聚在一起,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CHH基因在青虾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量由高到依次为眼柄、精巢、腹神经节、脑、肠、肝、心脏、卵巢。以卵巢为参照其表达量设为1时,眼柄与精巢CHH基因表达量分别为卵巢的500倍和250倍,由此推测CHH基因可能与雄性生殖过程相关。

关键词: 青虾 ES型高血糖激素 cDNA 定量PC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鱿鱼分割过程减菌化处理条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食品工业科技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鱿鱼分割过程的减菌化处理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建立鱿鱼分割减菌化处理工艺技术。分别用壳聚糖、固体二氧化氯(ClO2)、次氯酸钠(NaClO)、食品级过氧化氢(H2O2)、柠檬酸和臭氧水(O3)六种减菌剂处理鱿鱼,以菌落总数、感官评价和色差为三个评价指标,筛选出鱿鱼的最佳减菌剂和处理方式。结果表明,六种减菌剂处理鱿鱼的最佳减菌条件分别为:壳聚糖2g/L,处理6min;固体ClO2 7g/L,处理4min;NaClO 0.2g/L,处理4min;食品级H2O2 0.7g/L,处理6min;柠檬酸3.5g/L,处理6min;臭氧水4mg/L,处理8min。又进一步比较几种减菌剂对鱿鱼感官品质的影响,发现食品级H2O2、NaClO、固体ClO2、柠檬酸和壳聚糖对鱿鱼的感官品质影响较大,而臭氧水对感官品质和色泽影响最小且减菌效果明显,所以臭氧水是最佳鱿鱼加工的减菌剂。

关键词: 鱿鱼加工 减菌剂 菌落总数 感官评价 色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淡水养殖池塘微生态环境调控研究综述

生态学杂志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精养过程带来的池塘微生态环境恶化是与池塘养殖相关的面源污染问题、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病害问题的主要根源。从浮游动植物群落、细菌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等池塘微生态环境三个主要方面,综述了淡水养殖池塘水质调控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其中两个突出问题是:在浮游植物下行控制压力的缺失方面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使得在浮游动植物群落的调控方面存在短板;由于缺乏对特征菌群的界定和技术手段的局限,还不能对细菌群落做到精确调控。池塘微生态环境三个主要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对非生物环境的调控是核心内容,但另外两个方面是调控的目标。提出了精养池塘系统化调控的观点。

关键词: 养殖池塘 微生态环境 浮游动植物群落 细菌群落 非生物环境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罗非鱼的保鲜研究进展

食品工业科技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罗非鱼肉质鲜嫩、细刺少,营养丰富,被公认为健康食品,并受到人们青睐。鱼肉腐败和货架期短是罗非鱼生产储藏中最大的问题,本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罗非鱼的现有保鲜技术,以便于更好地提高罗非鱼片的商业化生产。

关键词: 罗非鱼 腐败 保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T型标志牌标记牙鲆苗种

渔业科学进展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牙鲆为实验对象,研究了4种不同规格的T型标志牌(T-A、T-B、T-C和T-D)对全长5、7、9和11cm苗种的标记效果,确立了适宜标志的牙鲆苗种规格,筛选了适宜于不同规格牙鲆苗种标记用的T型标志牌。全长5cm的苗种不宜使用这4种规格的标志牌标记;T-A和T-B标志牌适宜于全长7~11cm的牙鲆苗种,标记后脱牌率为2%~8%,存活率为90%~100%;T-C标志牌适宜于标记全长11cm的苗种,成活率为94%,脱牌率为5%,对全长7~9cm苗种的标志效果不佳,成活率为85%~87%,脱牌率为9%~11%;T-D标志牌不适宜于全长11cm以下牙鲆苗种的标记,脱牌率为11%~26%,成活率为51%~89%。2011~2012年,利用T-B标志牌在北戴河开展了牙鲆大规模标志放流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标记效果。

关键词: 牙鲆 T型标志牌 标志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黄边糙鸟蛤野生群体主要经济性状间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南方水产科学 2013 CSCD

摘要:随机选取80只野生黄边糙鸟蛤(Trachycardium flavum),对其形态性状(壳长、壳高、壳宽)和质量性状(活体质量、软体部质量)5个经济性状进行测量,并应用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个经济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软体部质量对活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效果最大(0.704 8),壳长、壳高和壳宽对活体质量的影响主要通过软体部质量实现。经多元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剔除了偏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壳高,建立了壳长、壳宽和软体部质量对活体质量的最优回归方程;各形态性状对软体部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的性状是壳宽,其直接决定系数为0.409 3,壳长对软体部质量的影响是通过壳宽来间接实现,构建了壳长、壳宽对软体部质量的回归方程。该结果可为深入探讨黄边糙鸟蛤的种质资源保护和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黄边糙鸟蛤 经济性状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多元回归方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养殖尼罗罗非鱼鲜度特征及动力学模型构建

食品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感官、化学、微生物学方法对低温(0~10℃)和室温(25℃)贮藏尼罗罗非鱼鲜度特征进行评价,确定产品货架期及货架期终点细菌种群,运用平方根相对腐败速率方程构建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鲜鱼感官品质良好,菌落总数、假单胞菌数、产H2S细菌数和挥发性盐基氮(TVBN)分别为(4.41±1.13)、(3.39±1.09)、(2.01±0.88)(lg(CFU/g))和(8.53±0.73)mg/100g。低温贮藏罗非鱼货架期终点时,菌落总数、假单胞菌、产H2S细菌数和TVBN分别为(7.79±0.35)、(7.24±0.45)、(6.35±0.23)(lg(CFU/g))和(19.90±2.10)mg/100g,确定货架期为5.5~20.1d,优势菌是假单胞菌属,而室温贮藏的罗非鱼货架期为1.3d,优势菌为气单胞菌。0~25℃范围贮藏的罗非鱼品质动力学模型参数Tmin为-8.9℃,并用3、8℃恒温和变温等实际流通条件对货架期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显示货架期预测模型能有效评价0~25℃范围内的罗非鱼品质。

关键词: 罗非鱼 货架期 动力学模型 优势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海洋施肥及其在南海外海渔业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

中国水产科学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海洋施肥系采取人工措施向海洋上层提供氮、磷、铁等限制性营养元素以增加海洋初级生产力的行为,其在增殖生物资源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均具潜力。海洋施肥研究已有20年历史,但国内尚无此类研究。本文介绍了海洋微量元素铁和大营养元素氮、磷施肥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回顾海洋施肥研究发展历程,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并简要评述海洋施肥技术在应用方面存在的争议。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海洋施肥在南海外海渔业开发方面的应用前景。南海光热充足,但外海表层水体大营养元素匮乏,生物生产力低下,大营养元素施肥可提高海域初级生产力,从而可持续地增加渔业产量;施肥促进浮游植物繁殖而在特定海域形成的饵料生物密集区会吸引鱼群聚集,从而提高外海渔业捕捞效率。南海北部近海渔业资源已过度利用,在继续控制捕捞渔船数量和功率的情况下,开发外海施肥的渔业资源增殖技术有助于部分转移近海捕捞压力,为近海渔业的恢复性增长创造条件。

关键词: 海洋施肥 资源增殖 渔业开发 可持续渔业 南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