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0330条记录
台湾农业结构演变特点及经验教训

台湾农业情况 1989

摘要:一、台湾农业结构演变特点 农业结构的演变是政治、经济、科技、自然资源条件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不同地区形成的农业生产结构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正是这些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以及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五十年代以来,台湾农业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演变特点,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农田塑料暗管排水设滤冲淤技术

上海农业学报 1989

摘要:塑料暗管在农田使用中易于淤塞失效。为了延长其使用寿命和提高经济效益,合理设滤与有效的冲淤是非常重要的。经研究,塑料暗管的淤积与土壤、管子、滤层等因素有关。其中主要是回填土不密实或土壤质地轻,稳定性差,土粒易随水渗流入管造成淤积。试验说明塑料暗管的孔宽<1.1mm亦能较好防淤;稻谷壳比稻草防淤效果高83.3%。因此,稻谷壳可作为水稻产区的主要滤料。我们将塑料暗管从灌渠旁引出地面,用泵引渠水冲淤,15分钟可冲出管中淤泥的一半(约4.8—11.3kg),相当于开塞自流放水冲淤效果的十倍。

关键词: 淤积 设滤 滤料 冲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菌株间培养液的毒性差异

上海农业学报 1989

摘要:1987—1988年间,作者测定了籼粳稻类的20个稻瘟病菌株培养液对水稻种子胚根的毒害。经显著性测定表明,各菌株间培养液的毒性差异显著。这种差异表现为菌液对胚根生长抑制的程度大小不同,将其分成四组,即毒性强、毒性中等、毒性弱和无毒性。各组的胚根平均生长率依次为7.7%,18.4%,62.5%和100%;各组菌株数占所测菌株数的百分率分别为15%,30%,40%和15%。此外,随着菌丝体生长量增加和培养液色素加深,各组毒性也随之降低,呈负相关。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稻瘟病 培养滤液毒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及应用

食用菌 1989

摘要:所谓繁殖,指的是某种生物具有其种的全部典型性征的新个体形成。繁殖包括有性、无性和准性三种方式。有性繁殖以性亲和的两个细胞核融合为特征;而无性繁殖则不包括细胞核、性细胞和性器官的结合;准性繁殖为发生核融合不经减数分裂而发生重组的一种繁殖。食用菌具有典型的有性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沪麦8号(81-66)

上海农业学报 1989

摘要:1975—1986年,利用聚合杂交,基因重组,导入抗病基因。在控制病圃中对抗黄花叶病性、大粒、丰产等性状进行自然和人工同步连续选择,选育出耐大麦黄花叶病品种——沪麦8号。适用于黄花叶病田或无病田种植,二熟制或三熟制品种搭配,是啤酒原料和饲料兼用品种。该品种的主要特点是耐病、高产、大粒。

关键词: 大麦 沪麦8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蘑菇杆形线虫与假单胞细菌复合症

上海农业学报 1989

摘要:以中杆线虫(Mesorhabditis sp.)、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与假单胞细菌(Pesudomonas sp.)1-02和1-07菌株分别单独接种于长有蘑菇(Agaricus bisporus)菌丝的PDA平板和稻草料上,10—20天后,对蘑菇菌丝的生长表现出轻到中度的抑制。线虫不能直接取食蘑菇菌丝,繁殖系数仅达0.8—2.1。中杆线虫11,22,44,88条/克料与1-07菌株2.7×10~7,2.7×10~9(菌体/克料)组合接种于稻草料,15—20天后,菇料中菌丝几乎完全被毁。线虫取食菌丝碎片和原生质体,繁殖系数达72.0—150.5。

关键词: 蘑菇 中杆线虫 秀丽隐杆线虫 假单胞细菌 线虫与细菌复合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甜椒夏季栽培初获成功

上海蔬菜 1988

摘要:上海郊区的甜椒生产,一般为冬季播种(10~11月份),春、秋收获,而夏季不播种栽培甜椒,主要靠从外地调进少量供应市场。因此,上海郊区能否夏播栽培甜椒,增加夏淡季蔬菜品种,是中国和日本国农业科学研究中需要研究的课题。为此,中日两国共同进行了甜椒夏季栽培和品种耐热性鉴定试验。以便确立甜椒耐热栽培的适宜时期和鉴定品种的耐热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模拟酸雨对土壤金属离子的淋溶和植物有效性的影响

环境科学 1988

摘要:酸雨是当今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酸雨使森林枯萎、湖泊中鱼群减少和影响农作物生长,酸雨对土壤的影响中,最重要的是可能引起土壤pH和盐基饱和度的降低以及金属阳离子淋溶强度增大,影响程度与土壤性质密切相关,酸雨的降落能由于土壤中离子代换作用的增强而加速离子淋溶,并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我国九个农业经济自然区土壤环境元素的背景含量及其特征

上海农业学报 1988

摘要:对我国北京、黄河下游、胶东半岛、太湖流域、陕西、重庆、川西平原、新疆、贵州等九个农业自然区36个主要土类和亚类调查了Cu、Zn、Pb、Cd、Ni、Cr,Hg和As以及F、Mo、Co、Ti等元素背景含量。调查结果经异常值剔除、元素分布类型检验后,用平均值加减标准差或几何平均值乘除几何标准差表示。结果表明八种元素含量皆在一般报道值范围内,含量因地区和土壤类型而异。调查的主要土壤类型尽管成土母质,气候等条件相差很大,但是八种元素基本序列仍为Zn>Cr>Ni>Cu>Pb>As>Cd>Hg。相邻元素的位置改变与成土条件及农业措施有关。各自然区八种元素总体背景含量序列为:黔中北黄壤>川西水稻土>太湖水稻土>川东紫色土>关中(土娄)土>新疆灌耕土>陕西黄绵土>黄河下游潮土>北京褐土>胶东棕壤。经36个土类和亚类相关分析,表明有82%的元素对到达显著水平。除As外,各重金属元素之间一般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元素在土壤中一般表现为表层向下逐步减小趋势,但紫色土相反。各元素在土壤剖面中分布状况与元素特性、母质,地形、气候以及地质淋溶和生物积累强弱有关。调查表明地形地貌、母质、水系、机械组成等因素对土壤背景值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土壤环境元素 背景含量 成土母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瘦肉型肉鸭的研究Ⅱ 二元杂交早期生长性能试验报告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8

摘要:经过7个品种(系)早期生产性能的观察,初步掌握了各品种的早期生长速度、屠宰率、瘦肉率及饲料利用率,获得 SR_2系生产性能最好,而 SR_7系虽然生长速度较慢,但瘦肉率和 SR_2系几乎相仿.为进了一步验证上述的试验结果,对上述七个品种进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