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上海郊区棉花主要害虫综合防治模型
《上海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本模型的指导思想是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其手段主要是应用防治指标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以保护和利用田间现有天敌,达到减少使用化学农药的目的。 1983—1985年间,根据害虫种群消长和为害情况的资料,提出了防治策略,即霉雨前的防治对象以二代绿盲蝽、棉蚜为主,兼顾红蜘蛛,不防红铃虫,一般不施药,以利天敌建立种群;霉雨后到8月中旬的防治对象以棉蚜、红蜘蛛、三代绿盲蝽、二代玉米螟、二代红铃虫为主,8月中旬后以第三代始盛期红铃虫为主,兼顾第三代玉米螟与第四代绿盲蝽。


麦后移栽棉花高产施肥技术
《上海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麦后移栽棉花是我国长江下游棉区特有的栽培方式,1982—1985年的研究如下: ①上海地区正常年景,棉花产量对土壤肥力的依存率约75%,金山、青浦等县青紫泥地区仅60—65%。故棉花施肥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②棉花的产量受氮素的制约,但增产幅度不仅和氮素用量有关,还和施肥方式(棉花需肥期和供氮期是否同步)有关。麦后移栽棉按麦垅直播棉花施肥方式施肥的(每亩纯氮9公斤以上),增产幅度低,在梅雨期长、降水量多的年份,还会出现肥害,造成减产。


鸡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诊断和防治
《上海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1984—1985年间,对上海地区鸡卡氏白细胞原虫病从流行病学、病原、病理、诊断及防治等方面作了较系统的研究,确诊出上海地区有鸡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存在,得出以下结果: (一) 通过实验筛选出氯羟叽啶(125ppm)为最佳预防药物,但此药的治疗效果不确实,因而正确的防治措施应选择在流行季节开始前(7月初)或疫病流行前及时用药。
关键词: 鸡卡氏白细胞原虫病


阿特拉津防除玉米田杂草应用技术及对后茬水稻的影响
《上海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1980—1987年试验结果为: 1.提出了使用阿特拉津防除玉米田杂草的整套技术,尤其是防除自交系玉米田杂草取得了突破,明确了自交系玉米比杂交种玉米耐药性低1.54—2.17倍,自交系玉米4—5叶期使用阿特拉津是安全的,为我国自交系玉米田应用阿特拉津,首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2.对瑞士汽巴加基公司介绍的“1


香菇子实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变化初探
《食用菌 》 1989
摘要:在动植物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能消除体内代谢或辐射产生的自由基对DNA、多糖、蛋白质和脂类的破坏作用,使机体保持旺盛的代谢活动,说明代谢活动的衰退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有关。在食用菌中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较少,为此,我们测定并探讨了香菇子实体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部位和不同贮藏温度下子实体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变化和同工酶的表现。


油菜的车前草花叶病毒
《上海农业学报 》 1989
摘要:在油菜病毒病病株标样中,有一类分离物寄主范围广,能侵染除菜豆、黄瓜以外所有的供试寄主(39种)。在普通烟草(黄苗榆品种)和心叶烟上引起局部枯斑病状,在长叶车前草上呈轻花叶病状,对十字花科植物有较强的侵染力。采用车前革病毒(RMVsh)的Balb/c小鼠腹水抗体,在琼脂双扩散试验中只能与本分离物形成一条清晰的沉淀线。经鉴定该分离物为车前草花叶病毒。

